石金錢龜的尷尬:高價難上餐桌,低價難上餐桌,原因出自何方?

2019-09-15   壽鄉小鹿

常聽人說:石金錢龜要想價格回暖,最核心的步驟就是吃!通過吃來降低庫存,讓供需平衡,從而救市。從理論上來說,這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但在現實中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主要原因在於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不足)和消費觀念(不太接受吃龜)。

石金錢龜

在石金錢龜高價位的時候,大家的消費觀念在於持有石金錢龜而不是吃掉石金錢龜,持龜待漲是大家認可的上佳的理財之道,這個時期的石金錢龜是「金本位」的象徵,市面上「洛陽紙貴」,根本輪不到上餐桌的份,即便可以上餐桌,那也是權貴階級的事,普通百姓在高價位的門檻上已經被過濾掉,老百姓吃不起,不敢吃。然而,吃不起不代表養不起,別人養龜能掙錢,我也要養龜掙錢,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石金錢龜的消費方式變成了買養,而不是實體的消亡(殺掉,然後吃掉),而敢投錢進去養殖的人,都是站在投資的角度看待養龜這件事,一年兩年三年......,年年上漲,財富在持龜人手上日漸遞增,這對周圍的人而言,是一種極大的誘惑,上班一個月才三幾千塊錢,而養龜一天一個價,有時候一覺醒來,龜價都漲了好幾十塊一隻(一斤),這是一種癲狂的吸金方式,在這種特定時期,特定的意識形態下,石金錢龜沒有上餐桌是很合理的:價格高,消費不起!;持龜待漲(幻想吸金),養而不吃!

石金錢龜

石金錢龜崩盤後,價格從珠穆朗瑪峰跌到地平線以下,一隻苗子零售價十塊出頭,從綜合成本的角度衡量:得不償失,即養殖耗費的總成本遠遠大於所得收入,這種折本買賣註定是讓人淚奔的,可是風險向來如此,欲帶皇冠,必受其重。石金錢龜在價格低且供遠遠大於求的時候,尋找出貨口是持有龜的團體或者有財力有想法的商會(或個人:富豪)考慮的事,而考慮的首因則是建立在有利可圖的基礎上,即石金錢龜的庫存量巨大,價格低,在這種資源和條件都成熟的今天,或許對它進行產業升級,能掙錢,於是,以龜為原材料,研發出實打實的龜苓膏、龜酒、龜保健品、龜菜系列等......等這些產品投放到市場的時候,尷尬的一面凸顯出來了:銷不動!

石金錢龜

銷不動的原因有很多,但綜合起來,還是離不開兩大因素: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即買不買得起和需要不需要!

石金錢龜

從消費能力的角度考慮,雖然現在石金錢龜苗子的價格較幾年前跌落大大幾十倍,商品龜也從以前一千多塊一斤跌落到百把塊一斤,但是,用於食品開發的龜並不是苗子,而是商品龜(即養大成年的石金錢龜),一隻商品龜需要養殖5年左右的時間,5年磨一「劍」,其他成本不說,單獨時間成本而言,成本是相當高的(雖然價不抵本),經過5年左右養出來的商品龜,不管是誰,即便通過大批量採購來壓縮單只龜的成本,它的價格也要幾十塊錢一斤,而這幾十塊錢一斤的龜僅僅體現為原材料採購成本,如果再把「龜變菜」等一系列動作所需要付出的成本進行一個簡單的算術疊加,再加上預期的利潤空間,終端價格就變得非常高了,大家都消費不起,又怎麼銷得動?(即便消費得起,在同等價格下,消費者選擇的替代品種也越來越多,不一定要買這個龜商品),這無疑稀釋了潛在消費群體的購買力。

石金錢龜

從消費觀念的角度考慮,雖然,養有多個年份的石金錢龜(人工養殖)的營養價值高,以它作為食材開發出來的產品營養價值也自然不低,但是它畢竟不像豬肉被人人所需要,在可要可不要的情況下,消費的迫切性並不是那麼強,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它在市場上的流通,難銷的問題就更凸顯了。

石金錢龜苗

所以,石金錢龜真的是太難了,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處境,是真的尷尬!

石金錢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