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險種,全額退保」,最近,不少寧波人的微信群里收到了這類吸引眼球的代理退保的宣傳。而據記者調查,事實上,並非所有保險都能退保,而且,真正能實現全額退保的保單並不多。相反,消費者在委託社會組織和人員處理退保過程中,隱患不少。
消費者購買保險後,由於各種原因,如果不想繼續保,可以申請向保險公司退保。不過,過了猶豫期後退保,通常要承擔一些損失,不同的保險產品,有不同的退保規則,現金價值較低的保險產品,往往在退保後的所得也較低。因此,就有了社會組織和人員打著「全額退保」的幌子從事代理業務。
那麼,這種所謂的「全額退保」究竟是在維護還是侵害消費者的權益?
某壽險公司專業人士向記者介紹,很多壽險產品具有長期保障功能,消費者退保後會失去所有保險保障,損害消費者的保險利益。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樣一個案例。某市民為愛人投保了一款重疾保險,附加住院醫療,其中重疾保額為20萬元。後因家庭經濟原因及親朋的勸說,辦理了退保。時隔半年後,其愛人確診肺癌,手術治療後還需化療,面對親人受病痛折磨和家庭越發沉重的經濟壓力,該市民後悔不已。其實,在未知的風險面前,經濟困難家庭更需要保障和守護,尤其是意外險和重疾險。
像醫療險、重疾險等健康保險產品,消費者在投保時,保險公司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年齡、身體狀況、職業等有一定的限制,如果退保後再投保可能面臨保費上漲、重新計算等待期甚至被拒保等風險。
此外,在代理過程中,消費者也面臨著其他風險。
有保險消費者反映稱,社會組織和人員在協助消費者「全額退保」中,會誘導投保人簽署代理服務協議,並誘導消費者提供身份證、銀行卡、保單、電話號碼等個人敏感信息,有的甚至扣留消費者銀行卡、手機,從而達到控制客戶的目的,從中騙取客戶支付高額費用。
對此,不少地方發布了風險提示:有社會人員通過社交平台、網購平台、電話簡訊等渠道,頻頻向消費者發布「可在全國任意地區的任意保險公司辦理任何險種的全額退保業務,100%退保成功,安全快速」虛假信息,打著「專業保險維權」的名義,讓消費者委託其代理「全額退保」事宜,開展保險「惡意投訴全額退保代理」業務,嚴重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面臨錯失原有保險合同的風險保障,以及再投保時面臨保費增加、重新計算等待期,甚至可能被拒保等風險,並向消費者牟取高額費用,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妨礙正常的保險經營秩序。提醒廣大消費者重視保險保障,謹慎選擇退保。
值得注意的是,「全額退保」業務鏈條上的相關人員所獲得的報酬,看似從保險公司退回金額中提取,實際上皆來自此前消費者所繳納的保費,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損失了30%甚至更多的本金。同時,惡意投訴的消費者或許會被保險公司拉入黑名單,無法再次購買保險產品。
官方提示的同時,一個問題值得思考,如果保單不滿意了,退保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當保險維權不僅僅限於有爭議的保險合同,而是發展成了經濟利益推動的退保,不僅僅保險行業受到傷害,消費者的權益也得不到維護。」一位法律人士表示。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些社會組織和人員能夠代理「全額退保」,多少跟保險銷售過程中的不規範有關,這才讓這些中介有機可乘。
記者了解到,為了遏制保險銷售中的亂象,如部分保險業務員故意誇大保險責任、不如實告知免責條款和退保損失等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問題,今年1月1日開始,寧波率先在浙江省內實行雙錄,市民購買一年期以上的人身險時,保險銷售人員會打開手機錄音錄像(即「雙錄」),並且跟你同框出鏡,就保險銷售過程的關鍵環節進行拍攝記錄。此舉就是要規範保險銷售行為,是維護投保人權益的一項重要舉措。這些視頻內容將成為後期維權的重要證據。
而最為根本的,關上「退保生意」大門的還是在保險公司自身。因此,保險公司的規範銷售是必要且必須的,維護市場秩序從出售每一份保單開始。
記者 徐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