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盧璐
來源 | 盧璐說 (公眾號:lulu_blog)
在「女神」成為批發稱號的今天,只要是長得稍微有些姿色的,會點才藝的,統統都可以自稱為女神,甚至有人還把這個稱號拉到「國民女神」的高度。
然而,就算一天能賣掉1600萬人民幣專輯的周杰倫,自己也不敢自稱為「國民男神」。至少如今還有一部分群體,是看不慣周杰倫的。
「國民」兩個字,決定了這個人不僅僅是某一性別,某一群體,而是上至80歲的老人,下至剛上學的小孩都知道的。
最重要的,是她經得起時間的磨練、捶打,哪怕她化為塵土,只要提到她,每一個人的眼睛裡都泛著光。
這樣站在金字塔頂端上的女人,才能真真正正稱為「國民女神」。
能擔得起如此稱號,影響一代甚至好幾代人心目中對女神定義的女明星,鄧麗君是為數不多的一人。
我只在乎你
鄧麗君 - 我只在乎你
七八十年代,她像一股來自海峽對岸的風,輕輕地、柔柔地,吹進了所有人的心中,尤其是男人們。
多少春心萌動的男生,或者是有一定閱歷的男士,到音像店買卡帶,都帶有同一個目標,買鄧麗君的。
從收音機換成了DVD,再從諾基亞換成了最新款的iPhone11,但男人的歌單里,永遠會有一個收藏夾,是屬於鄧麗君的。
而鄧麗君留給大家的記憶,也並不僅僅是一代歌后,大家心目中的女神沒這麼簡單,前段時間,她憑藉自己的古靈精怪,上了一次熱搜。
比如,在唱歌的時候,調皮地夸自己長得漂亮:「阿里山的姑娘,沒有一個漂亮,只有我鄧麗君最漂亮。」
唱完後還會不好意思地扶額頭,一點也不惹人嫌。
看到好看的軍哥哥會調戲人家是不是結婚了,展現出自己很恨嫁的樣子。
自己也會故意改歌詞來體現這一點。
就連演唱會上忘詞都忘得理直氣壯,不會掩飾,明明白白地告訴你:「我就是忘詞了,重新來一遍!」
她有多般樣貌,可以很甜美;
可以很古典;
也可以很搖滾;
興奮起來還能為觀眾獻上熱舞一段;
高難度的動作也不在話下......
可她出現在大家的生命中,卻僅有短短的42年,讓人恨極了上帝的不公平。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位笑容甜,歌聲甜的傳奇女歌后鄧麗君,璀璨而短暫的一生。
1953年1月29日,台灣雲林縣寒冬臘月的季節,一位叫趙素桂的婦女分娩了一個女嬰。
家中已經有3位男娃,若是此次再是男娃,他將會送給鄰居撫養。好在,女娃哇哇一聲的大哭,讓婦女心疼不已,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女娃的父親鄧樞是一名軍人,看到家裡迎來了唯一的女嬰,非常開心,特地請來了軍中最有學問的長官給她取名,名叫「鄧麗筠」,寓意為「美麗的竹子」,希望她能如竹子般節節高升。
漢語博大精深,筠是個多音字,既可以念成「jūn」,也可以念成「yún」,於是母親為她改名成「鄧麗君」,希望她可以如君子一般明凈清澈。
童年的鄧麗君,性格就很活潑開朗,特別甜美,很討長輩的喜歡,每次叔叔阿姨一來家裡,她總是會主動問好打招呼,甜到他們的心裡。
作為家中最小的女孩,掌上明珠,鄧麗君從不恃寵而驕,對人彬彬有禮,得到周圍鄰居們長輩的一致誇讚。
鄧麗君在音樂上的成就,和家裡氛圍的薰陶有關,母親喜歡聽黃梅戲,痴迷戲劇電影,而父親對京劇甚是喜愛,偶爾還會拉上一段二胡,給孩子們取樂。
鄧麗君自己也是天賦異稟,收音機里夾雜著嘈點的小曲兒,聽一兩遍就能記住曲調,完整地哼唱出來,每次學會一首新曲,母親總是當她的第一位聽眾。
鄧麗君全家福
父親生意失敗,加上家裡又多了兩個孩子,一家7口人生活得很是清貧。
6歲起,鄧麗君就登台賣藝演出,母親也給她買一些歌來鍛鍊歌喉,鄧麗君唱的都是周璇、白光的歌。
1963年,邵氏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正風靡港台,10歲的鄧麗君參加了台灣中華電台舉辦的黃梅調歌唱比賽,小小年紀的鄧麗君就在一眾選手中脫穎而出,摘得了桂冠。
一舉成名後的鄧麗君,深受演出商的歡迎,還是清貧的60年代,她的一場表演,就能拿到2000多元,有時候高達6000元,而鄧家七口人一個月的開銷至多不過1500元。
長著一張娃娃臉的鄧麗君,聲音甜美,笑容更是甜蜜蜜,加上清泉般的歌喉,總是能夠唱入人們的心裡,只要有她的表演,總是人聲鼎沸。
可萬事都不能順著自己的意,演出多了,自然功課也就落下了,為此,鄧麗君所在的金陵女子中學給鄧麗君下了最後通牒:要麼輟學唱歌,要麼回來上課。
最終,看著清貧的家中,七口人的嘴還需要自己來養活,14歲的鄧麗君決定退學出道,加盟台灣宇宙唱片公司,從此開啟了自己大女主歌后的傳奇。
鄧麗君出道後,第一張專輯《鄧麗君之歌—鳳陽花鼓》,基本上是翻唱或者改編傳統的民歌。
鳳陽花鼓
真正迎來小高峰的是1969年12月發行的唱片《晶晶》,這首歌也是台灣地區第一部長篇連續劇《晶晶》的同名主題曲,那時候鄧麗君才剛剛16歲。
晶晶
鄧麗君 - 花樣年華
此後,《千言萬語》、《海韻》等歌曲更是讓她的歌唱事業有條不紊地前進著,在台灣歌壇也漸漸擁有了自己的姓名。
而此時,鄧麗君也開啟了自己的東南亞之旅,從香港出發,再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地演唱,東南亞歌唱天后的地位逐漸確立,開創了她事業的另一個巔峰。
而鄧麗君的東南亞之行,也並不是為了名,還有自己的「善」在起作用。
1969年,鄧麗君的義賣活動現場
在東南亞各地,鄧麗君除了公開演唱外,還主動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慈善義演。
1968年,鄧麗君為菲律賓賑災,她的一套唱片,義賣1萬1千元。
1969年,幫助艾爾西颶風災民,在高雄大新百貨舉行白花油義賣,因此展開了她的香港之旅。
1969年12月,應白花油藥廠董事長,鄧麗君來到香港參加救助學義賣活動,她的歌聲籌集到了5150港幣,高居榜首,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白花油皇后」,確立了自己的香港歌壇地位。
第二次參加的時候,更是打破了自己的記錄,以6500元的義賣金蟬聯「白花油皇后」的寶座。
或許因為自己也是貧民出身,更能感同身受,鄧麗君總是不遺餘力地宣傳慈善。
這個善舉貫穿她的一生,不限制國籍地區,不限制人群,不在台灣的她,每年冬天都會給【雪中送炭】節目送一筆捐款。
1978年7月20在日本川崎舉行個人大型演唱會,將個人演唱所得全部捐出。
1991年7月,安徽省遭遇大洪水,好友謝玲玲打給遠居法國,還在生病的她,她立刻答應回香港演出,唱了《我只在乎你》和《家住山的那一邊》。
在香港以及東南亞慈善巡演期間,鄧麗君學了好幾門語言和方言,這是天賦,也是她的努力。
鄧麗君第一次去香港的時候,用了2天時間適應,第3天就可以用簡單的粵語進行交流和演唱,而一個月就能和對方對答如流。
和譚詠麟PK國語粵語,初學者鄧麗君顯然更流利一些。
和譚詠麟講粵語
70年代初,鄧麗君往返於印尼和馬來,也學會了一些馬來語和印尼語,還用印尼語發行過80首歌曲和印尼語專輯。
鄧麗君也曾經到訪過泰國,對簡單的泰語,她也能給大家說上一兩句。
而後來去學習日語,就更不用說,僅僅用半年,鄧麗君就把日語拿下了。
而上海話、山東話、閩南話、在父母和身邊朋友的耳濡目染下,鄧麗君也會說一點點。
這裡鄧麗君講的是「我母親是山東銀」
在語言方面,鄧麗君是歌手中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但有天賦,並不代表鄧麗君不努力。
鄧麗君的同學透露,從小鄧麗君就相當敬業,當時唱歌沒有提詞器,鄧麗君為了讓自己的演出更完美,可以背下500多首歌曲,甚至為了讓同學相信,她當場默寫下來。
鄧麗君同學
而採訪她的記者也證實,鄧麗君的成名和努力分割不開,演唱完後,別人在聊天,而鄧麗君拿著歌詞本在讀在唱。
而為了讓舞台表現力更完美,鄧麗君積極參加健身,雖然鄧麗君不高,但她的腿部線條不亞於模特的標準。
這張和林青霞在一起的照片,腿部曲線真的是又直又長,若不是她娃娃臉的長相,都不會讓人想到她身高167cm。
和許多表里不一,或者走紅後立刻耍大牌的明星不一樣,鄧麗君一直都是溫溫柔柔的形象。
接觸她的每一個人對她的評價都非常高,不管是小有名氣,還是最後發展成為了享譽國際的大明星,鄧麗君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對待,從來不耍小性子。
我們常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來要求自己,可真正像鄧麗君這樣能做到的,世界上又有多少呢?
人美,心善,歌甜,努力,所有美好的詞語在鄧麗君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勇敢地挑戰未知困難,則是鄧麗君的另一個閃光點。
1974年,已經在東南亞、香港台灣地區擁有較大名氣的鄧麗君做出了一個父親所不能理解的決定,去日本發展。
鄧麗君的父親鄧樞,作為國民黨的中尉,抗過日,對日本自然沒有什麼好感,而且鄧麗君去日本發展,勢必是從零開始,難度極大,更何況在日本,還有歐陽菲菲、翁倩玉、陳美齡等歌手,她如何能突出重圍。
歐陽菲菲就是小花歐陽娜娜的姑姑
但母親趙素桂是鄧麗君的頭號粉絲,支持鄧麗君到日本發展。
其實鄧麗君去日本發展,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做的一件事。鄧麗君在台灣很有名氣,但並不是最有名的,比她有名的有大一輩的歌手,姚蘇蓉,以及影視歌三棲,與自己同齡的鳳飛飛。
而她後來到日本唱紅的歌曲,基本上原唱是她自己。作為一名有抱負的歌手,鄧麗君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代表作,所以日本之行,不得不走。
1974年,勸服了父親的母親帶著鄧麗君來到日本,以特麗莎·鄧的藝名在日本出道,簽約寶麗多公司。
然而,高手如雲的日本歌壇,遠比鄧麗君想像的要來得艱難。
首先必須克服的是語言的難關,鄧麗君的日語是到日本後才開始學習的,每天只睡幾個小時,除此之外的時間都拿來學習日語,歌詞本上,全部都是她密密麻麻的注音。
其次,日本人注重效率,鄧麗君不是在趕通告,就是在趕通告的路上,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還要從中擠出一點時間來學習日語。
更讓鄧麗君感到害怕的,是她還要兼顧夜總會的演出,而和港台的夜總會比起來,喝醉酒的日本大叔常常會做出讓鄧麗君難堪的事情,拉著她的手不放開,嚇得鄧麗君淚水直流。
挖掘鄧麗君到日本的舟木稔先生
即便是這樣,鄧麗君還是咬著牙,發了狠地決定在日本闖蕩下去。可第一張專輯,反響平平,讓簽約她的公司差點想放棄鄧麗君。
而半年之後,鄧麗君以一首《空港》殺出日本樂壇,這離她來日本才過了半年。
空港
鄧麗君 - 鄧麗君15周年
《空港》讓鄧麗君獲得了日本第十六屆唱片大獎最佳新人獎,得知自己獲獎的鄧麗君,在表演歌曲時泣不成聲,連觀眾都潸然淚下。
在日本,鄧麗君也不僅僅收穫了自己的名氣,更讓她的發聲和音量有了一個質的改變,更成熟,更嬌柔,更動人。
與她同期的歌手謝雷曾說:「她的聲音到了日本,真的是改變了很多,音量,各方面跟早期就不一樣。」
歌手蔡幸娟也覺得,鄧麗君後期的歌聲雖然輕柔,但並不會虛,咬字非常非常清楚的,連呼吸聲都幾乎沒有。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聽聽她前期的《晶晶》和《我只在乎你》的日文版,後期氣息更穩,音色更穩,連女聲最難唱的低音,都吐字清晰,音準也到位。
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
鄧麗君 - 我只在乎你(特別版) EP
赴日發展的鄧麗君雖然屈服於日本樂壇的規則,但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每場演唱會都要有一首中文歌,有一套旗袍作為演出服。
無心插柳柳成蔭,鄧麗君一開始是因為厭惡日本這個國家而提出來的要求,沒想到卻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這個給鄧麗君遞話筒的女歌手是柏原芳惠
代表作是周慧敏翻唱的《最愛》
鄧麗君在日本可謂是家喻戶曉,上過3次紅白歌會,在日本蟬聯三年「日本有線大賞」,連前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都知道:「我相信傾注在鄧麗君名曲中的情感,將深深鐫刻在日中兩國國民的心中,友好的紐帶將會變得更加強韌。」
多年以後,離開人世許久的鄧麗君被日本綜藝以5D全息投影技術「復活」的時候,上了年紀的嘉賓全都哭了。
盧璐:有兩個女兒的留法服裝碩士、作家,新書《和誰走過萬水千山》,正在熱賣。行走在東西方文化差異裂痕中間的,優雅女性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