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塢嶺下紀楊寨

2019-07-22     在長安

作者:楊信安


紀楊寨(漢語拼音:Ji yang zhai)位於紅光路王寺段延伸線以西路北,古志寫為狄楊寨。十六國時,關中氐族建立前秦王朝中楊氏是關中氐族第一大姓,人稱氐楊村,古長安人發音"紀楊",清嘉慶《長安縣誌》已經記載為:紀楊寨。


郿鄔嶺上至今尚存的紀楊寨遺址,就是漢武帝檢閱水兵的閱兵台。相傳,唐朝名將薛仁貴駐軍郿鄔嶺,征東時就是從這裡出發,大獲全勝後凱旋歸來。

今村東有阿房宮遺址,秦始皇三十五年在此修建阿房宮,秦二世胡亥元年繼續修建。秦末項羽入關,付之一炬,化為灰燼。漢代屬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擴建,漢末廢毀。南北朝時這裡建有佛寺,宋代演為農田,今遺址尚存。


地理位置、所屬類型:紀楊寨屬長安縣王寺鎮下轄的農村居民點,地處王寺鎮東南部,東起小古城村,西至太平河,南起紅光路西延伸段王寺西街,北至大蘇村。

人口民族、土地面積:總戶數為452戶,總人口為1500人,民族有漢族。總面積為1.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為0.7平方千米。至2012年全村轄五個小組,人口1500人。紀楊寨南緊靠眉塢嶺,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棉花。2002年西安繞城高速徵用土地180畝。

物產經濟:20世紀90年代以前以農業為主,至21世紀初經濟來源以小型加工企業為主。

境內設施:西安繞城高速公路自南至北穿境而過。


紀楊寨村位於秦阿房宮前殿以西500米,眉塢嶺以北的一塊寶地。東臨小古城村,北與大蘇村接壤,西北方與西蘇村、中寨村接壤,西方與北田村接壤,西南方與桃園村及鎬京接壤,南邊與王寺接壤,現在的村子地勢平坦,總面積1.2平方公里,村莊距王寺十字不到一公里,距西安市中心鐘樓14公里。

有考古資料證明:今紀楊寨西南,現為紀楊寨三組地界,原是上林苑一號建築遺址。公元2002年,中國社科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阿房宮工作站在文物勘探時,本文作者目擊了考古發掘的第一現場,有原始用石頭圍砌的水池,卵石鋪就的水渠,小青瓦鋪就的小道,只這一隅便可見這裡曾經的繁盛。距此遺址南約50米就是當年董卓修就地眉塢嶺。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兆(今甘肅岷縣)豪族。桓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由於參與鎮壓西羌起義和黃巾起義擁有不少羌漢兵力,升為并州牧(山西軍政大權)。

黃巾農民起義失敗後,東漢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迅速激化。公元189年,靈帝逝世,少帝即位,從此東漢大權操在了何太后及大將何進的手裡。何進殺了宦官蹇碩,進一步圖謀清院長期左右政局的宦官勢力,密詔并州牧董卓入京。不料宦官張讓、段珪等先發制人,殺死何進,接著中軍校尉袁紹等率禁軍反攻,大殺宦官,老少長幼被殺2000餘人,東漢宦官專權的局面宣告結束。就在這時,董卓領兵從并州抵達洛陽。

董卓早就有野心,故駐軍河東(黃河以東的山西),坐以待變,恰巧接到何進密召,正中下懷。他亂中進京洛陽,擁兵擅權,盡攬朝政,脅迫何太后廢少帝為弘農王,次年又被董卓殺,在位只有六個月。他又立陳留王徹為帝,是為漢獻帝。同時殺掉何太后,自封為相國。卓專橫跋扈,縱兵士劫掠財物,殘殺無辜,盜掘皇帝陵墓,廢五銖錢,另鑄小錢和環錢(無文無廊),致使物價上漲,米價一石竟達數萬文。各地諸侯大為不滿,就推舉袁紹為盟主,群起伐卓。公元190年,關東聯軍從三面包圍洛陽,董卓下令放火焚燒洛陽宮殿、官府,挾年僅9歲的漢獻帝西遷長安。同時強迫洛陽200里之內的人民數百萬西遷。

董卓抵達長安,自封太師後,大舉重用兄弟子侄和董氏家族,又聚集勞役修建眉塢。


眉塢,當地人叫眉塢嶺。意思是高地上的城堡。地處今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王寺街辦紀楊寨村南,王寺村以西,是數萬年以來形成的一條黃土嶺,這裡曾是仰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是黃河原始先民時代生活繁衍的地方。曾出土過石器時代的石斧、石碼、石鏟、石杵等原始生產用具和彩陶片,不但有阿房宮的遺址,還出土過漢武帝行宮上使用過的長生未央瓦當,漢陶井,繩紋桶瓦,空心花磚,水道等,秦磚漢瓦隨處可見。紀楊寨原有嶺西幾十畝地都叫"瓦子絆",可見,眉塢嶺的歷史文化沉積極其深厚。

此嶺,南鄰滈池碧波蕩漾,西南與周武王建都鎬京的高陽塬緊緊相連,西邊有號稱長安八水的滈河波濤向北入渭(唐朝時滈池枯廢,滈河斷流,現在的太平河是原有的遺址水系),北與漢長安城遙遙相望,東與阿房宮前殿平分左右,確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董卓就以阿房宮遺址西部嶺地大興土木,修建他的莊園,號稱『萬歲塢』。眉塢四周牆垣堅實,宮殿林立勾心鬥角,金碧輝煌,非常宏偉。董卓眉塢藏嬌,整日與貂蟬尋歡作樂,過著淫奢的生活。塢內儲備非常豐富,存糧可供30年吃用。董卓自誇說:"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就守此城也,可終其天年"。


紀楊寨民風淳樸,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曾多次被評為市級文明村,衛生模範村,即使在解放前,紀楊寨人博大的胸襟亦被人嘖嘖稱道 。

2012年4月23日,筆者拜訪了村裡年近百歲的楊存德老人(生於民國三年1914年),從老人依稀的記憶中,仿佛看到了昔日灰色村莊村民的生活景象。

據老人回憶:民國十五年(1926年)劉鎮華圍困西安,其下屬於王寺設庫收糧,村民被迫提供糧食。同年十一月,馮玉祥率聯軍馳援西安,打敗劉鎮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遭旱災,莊家絕收。民國十九年(1930年)遭遇蟲災,蝗蟲吃田,楊組織人驅趕,但毫無效果。民國十八九年時,全村人口僅200多人,由於饑荒,70多戶剩下50餘戶,當時全村耕地12頃。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政府下令禁種大煙,在此階段,紀楊寨被劃分為第十保,各保設有保長。十保分別為:周吳王寺為一保;古城姚村為二保;米(旗寨)、岳(旗寨)、方(旗寨)為三保;凹、拜、府(二府莊)、北(石橋)為四保;石、賀、簡、張、萬為五保;聚、鄭、肖里為六保;趙、沈、阿、府為七保;藺高、蘇村為八保;七渠、臘、黃堆為九保;紀楊、中寨、楊旗寨為 十保,此十保統歸王寺廒。

此後筆者又拜訪了年近九旬的離休老幹部楊志傑,據老人口述回憶,解放前,紀楊寨有保存完整的城牆是為了抵禦土匪的侵襲,那時城牆外還修有護城河(西門外無護城河),整個紀楊寨只開西門和北門,西門為正門,雄偉壯觀,共分上下兩層,上層面向城外書有"西望瑤池"四個大字,一樓修了城門洞,裝有大木門。那時候村子有婚喪嫁娶之事均走此門,守門人住在二樓,如有晚歸者呼之即開。在西門外南邊靠牆根處有上馬石,以供出入騎馬者上下方便,大門北邊一顆百年的大柳樹便是歷史的見證,其北側為澇池。進西門路南不遠處便是楊存德老人的祖屋,因其父曾當過鄉約,辦事公正,所以有鄉黨為其贈匾,上書"公正可風"以昭敬仰。出村北小門外正對著是大廟,廟門口有一條大路,過去西路人,如馮聯、南田、廟店、桃園人去三橋均走此路,廟後一條小路直通大蘇村。

解放後,1954年,紀楊鄉由三橋劃歸斗門管轄,五七年歸大鄉,即:紀楊、靈召、馬王、高橋,六一年又分為小鄉,各規各管。互助組初級社時村上不到四百人,一九五六年,紀楊、獅寨、大小古屬一個大隊共1399人,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村上收成尚可,當時村上吃大食堂,南北二街各設一個大灶。經歷了五九年、六零年、六一年三年自然災害,直到六二年才風調雨順,群眾才過上了相對安穩的日子。

改革開放後,進入八十年代中期,當時的村支部書記紀克敏為村上興辦了食品廠,磚廠,在當時都為村集體收入奠定了相當的基礎。進入九十年代,由於地理理位置局限,村上企業並不多,原出村路只能往東經小古城或經社路(蘇村到王寺)到王寺。九十年代後期,經與王寺溝通,政府協調,才有了向南直通王寺西街的一條出村大道。進入二十一世紀,由於周邊發展都比較迅速,時任村支部書記紀尚利高瞻遠矚,果斷地與小古城村溝通,通過政府協調,開通了一條縱貫東西的大路,開闢了紀楊新街工業區,路旁廠房接二連三建設起來,從此,紀楊寨的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公元2012年由長安區劃歸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從此,紀楊寨村邁入了城市化進程的康莊大道。



上林苑一號建築遺址

上林苑是古代園林建築,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代的一個舊苑址上擴建而成的宮苑,規模宏偉,宮室眾多,有多種功能和遊樂內容。今已無存。上林苑地跨長安、咸陽、周至、戶縣、藍田五縣縣境,縱橫300里,有灞、滻、涇、渭、灃、鎬、澇、潏八水出入其中。上林苑既有優美的自然景物,又有華美的宮室組群分布其中,是包羅多種多樣生活內容的園林總體,是秦漢時期建築宮苑的典型。上林苑亦是當時漢武帝尚武之地,在此處有皇帝的親兵羽林軍,並由後來的大將軍衛青統領。漢武帝從此走向一個嶄新的歷史舞台。


位於村南的嵋塢嶺夯土台基


上林苑一號建築遺址

中文名

古代的上林苑

主要成就

秦漢時期建築宮苑的典型

建造者

劉徹

建造時間

公元前138

簡介

上林苑是中國秦漢時期的皇家園林,秦朝始建,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加以擴建。上林苑地跨長安、咸陽、周至、戶縣、藍田五縣境,縱橫300里,南部是由今藍田的焦岱鎮(鼎湖宮)開始,向西經長安的曲江池(宜春宮)、樊川(御宿宮),沿終南山北麓西至周至(五柞宮);北部是興平的渭河北岸(黃山宮),沿渭河之濱向東。有灞、滻、涇、渭、灃、鎬、牢、橘八水出入其中。

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終始灞滻、出入涇渭。灃鎬澇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東西南北,馳騖往來。"是依據水係為上林苑劃定範圍。灞、滻二水自始至終不出上林苑;涇、渭二水從苑外流入又從苑內流出;灃、鎬、澇、潏四水紆迴曲折,周旋於苑中。

上林苑內容,據《漢書·舊儀》載:"苑中養百獸,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容千騎萬乘。"可見仍保存著射獵遊樂的傳統,但主要內容已是宮室建築和園池。據《關中記》載,上林苑中有36苑、12宮、35觀。36苑中有供遊憩的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為太子設置招賓客的思賢苑、博望苑等。上林苑中有大型宮城建章宮,還有一些各有用途的宮、觀建築。如演奏音樂和唱曲的宣曲宮;觀看賽狗、賽馬和觀賞魚鳥的犬台宮、走狗觀、走馬觀、魚鳥觀;飼養和觀賞大象、白鹿的觀象觀、白鹿觀;引種西域葡萄的葡萄宮和養南方奇花異木如菖蒲、山姜、桂、龍眼、荔枝、檳榔、橄欖、柑桔之類的扶荔宮;角牴表演場所平樂觀;養蠶的繭觀;還有承光宮、儲元宮、陽祿觀、陽德觀、鼎郊觀、三爵觀等。

上林苑中還有許多池沼,見於記載的有昆明池、鎬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積草池、東陂池、當路池、太液池、郎池等。其中昆明池是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所鑿,在長安西南,周長40里,列觀環之,又造樓船高十餘丈,上插旗幟,十分壯觀。據《史記·平準書》和《關中記》,修昆明池是用來訓練水軍。據《三輔故事》:"昆明池三百二十五頃,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鯨,刻石為鯨魚,長三丈。"又載:"昆明池中有龍首船,常令宮女泛舟池中,張鳳蓋,建華旗,作濯歌,雜以鼓吹。"在池的東西兩岸立牽牛、織女的石像。上林苑中不僅天然植被豐富,初修時群臣還從遠方各獻名果異樹2000餘種。

秦漢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島,象徵東海神山,開創了人為造山的先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sNM3MWwB8g2yegNDbmmt.html










史記 張偉麗傳

2020-03-09





疫情下的西安

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