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位於淮海中路567弄6號,這裡是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誕生地,共產主義的星星火種在此點燃……」5月4日,武警上海總隊執勤二支隊十幾名官兵利用請假之餘自發來到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為留在營區的官兵開展一場別開生面的「雲團課」。
授課主講人是執勤二支隊十八中隊士官鮑瑞,支隊「紅肩章理論宣講團」的一員,他曾多次來過紀念館,為一茬茬官兵做現場講解,贏得一致好評。正值五四青年節,處於疫情防控期間,紀念館對入館人員進行限額,不提供人工講解服務,鮑瑞打算自己開個「雲直播」,沒想到將這個想法告訴指導員李奎後,得到了極大的支持,指導員笑著說,自己要通過遠程連線當一回他的「學生」。
「5月4日是個特別有紀念意義的日子,100多年前,五四運動爆發,無數青年扛起民族大義的旗幟,以一腔熱血衝鋒在國家救亡圖存的最前沿,我們要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李指導員了解到許多請假官兵正愁著放假不知道去哪裡,擔心疫情形勢不容樂觀,便不失時機地教育引導,結果大家紛紛表示,想要和鮑瑞一起去紀念館參觀,選擇「紅色旅遊」,其他中隊請假官兵也自發「加盟」進來。
在石庫門老建築下,官兵時而駐足觀看,漁陽里紀念廣場上一排排浮雕記錄著歷史,鮑瑞為大家娓娓道來,當年俞秀松等人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在青年當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馬克思主義宣傳,團結和教育上海大批優秀青年的場景一一浮現。
走進序廳,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八位發起人的藝術銅雕赫然醒目。浮雕群像東側是一塊移動大屏,2分鐘的漁陽里宣傳片,介紹了八大發起人和團史發展。紀念館兩樓更是採用了三屏互動方式,有裸眼3D的藝術效果。「歷史活起來了!這樣的微團課,生動形象!」上等兵王振浩興奮地說道。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劉少奇親手刻字的筆筒,上面的『衛黃』二字是他的名字。當時初到上海,他就住在漁陽里6號樓上,一心撲在學習和工作上,閱讀了大量《共產黨宣言》等馬列書籍,之後赴俄學習,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陳列櫥窗前,鮑瑞利用天翼對講機向中隊官兵實時傳輸紀念館畫面,為大家講解介紹。
「即使坐在中隊學習室,也能走進紀念館,清楚了解到一百年前漁陽里的革命青年前赴後繼、救國圖強的那段歷史,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薰陶和啟迪!」看著投影大屏中的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一班長劉小虎不禁感慨道,直播結束後,他帶頭撰寫了1000餘字的心得體會,上交中隊黨支部。
來到共青團知識互動體驗區,多媒體、電子遊戲等新型科技手段的運用讓官兵眼前一亮,團史、《團章》、入團流程明白易懂、輕鬆易記,大家寓學於樂,中隊不少戰士說,等自己請假了,也要再預約到紀念館參觀,切身感受一回運用科技學歷史。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參觀結束後,官兵意猶未盡,在漁陽里紀念廣場上重溫入團誓詞,一枚枚金燦燦的團徽顯得更加熠熠生輝,鏗鏘有力的聲音引來不少遊客的目光,那一刻,莊重嚴肅,仿佛穿越百年。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官兵,我們將接過無數先輩手中鮮紅的旗幟,繼往開來、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戰鬥在曾祖父曾經用生命換來的城市上海,執勤二支隊十八中隊士官李志國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