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
今天(8月8日)凌晨3時13分
迎來「立秋」節氣。
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
將伴隨著第一縷涼風
悄然來到我們身邊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涼」
立秋過後
夏天的燥熱會慢慢褪去
晝夜溫差也將逐步加大
這是不是意味著現在開始進入秋季了呢?
看視頻,漲知識
立秋三候
涼風是西風肅清之風,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那般盛氣逼人。熱氣蟄伏,涼意日增。
由於午熱夜涼,形成了一定的晝夜溫差,清晨的大地和植物上,常常會有晶瑩的露珠產生。
隨著天氣進一步轉涼,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仿佛在傳達著夏天即將過去的消息。
立秋天氣
一般來說,「立秋到,涼風至」,「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立秋之後的天氣應是漸漸涼爽。但有時候受大氣環流的影響,副高氣壓長期在頭上盤桓不去,氣溫就無法下降。如果氣溫超過人的體表溫度,再加上暖溫氣流前來拜訪,人們就會感到悶熱潮濕,很不舒服。這種秋後反撲的悶熱天氣,就叫做「秋老虎」。
俗話說「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意思是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則天氣涼爽。今年屬「早立秋」,但也要警惕「秋老虎」哦!
最新天氣
經歷了連續多日的降雨之後
今日陽光回歸
不過明天開始又要迎來新一輪降雨
8月8日 星期四
白天到夜間:多雲轉晴
微風,33到26℃
8月9日 星期五
白天:晴轉陰有雷陣雨
夜間:中雨
微風,34到24℃
8月10日 星期六
白天到夜間:陣雨轉陰
微風,30到24℃
8月11日 星期日
白天到夜間:陰轉多雲
微風,30到24℃
1
8月12日 星期一
白天到夜間:多雲
西北風到北風3-4級,31到24℃
8月13日 星期二
白天到夜間:多雲轉晴
西北風3-4級,32到25℃
8月14日 星期三
白天到夜間:晴轉多雲
微風,31到26℃
立秋習俗
在天津,立秋這一天還是有很多民俗講究的,也有不少關於立秋的諺語和說法。
咬秋
在飲食方面,立秋這天吃餃子,吃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飲,或是飲燒酒,都廣泛流傳由來已久的食俗。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
清代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這習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帶曾很流行,人們在立秋的前一天將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湯放在庭院中晾一天,於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氣避免得痢疾腹瀉的作用。瓜類大多具有清熱消暑、利濕的功效,中醫認為,腹瀉大多與濕有關,濕去自然可以預防腹瀉。
天津人特別講究在立秋這天早晨吃甜瓜,晚上吃西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西瓜本身性涼,加上立秋後人的胃腸道對寒涼食物的適應力下降,所以立秋後的西瓜應少吃,尤其是冰凍的西瓜,更不能像盛夏那樣大快朵頤,否則易傷脾胃和引發其他疾病。立秋後人要吃一些溫熱的水果,如:梨、柿子、橘子等,以調理脾胃,這樣才無損身體陽氣,到了冬天比較不容易感冒,腹瀉或者手腳冰冷等。
貼秋膘
中醫有言:「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於是便有了秋風起「貼秋膘」的習俗!一來彌補苦夏時胃口不佳失去的體重,二來又為之後的寒冬積累能量。貼秋膘到底是怎麼個貼法呢?廣播君理解的就是:「可以明目張胆的胡吃海喝了……」貼秋膘,當然離不開各種肉,要「以肉貼膘」。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這天吃燉肉別提多講究了。市場上買一大塊非常新鮮的豬後臀尖肉,回到家裡洗凈,在爐子上坐好了鍋,裡面除了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還要放上蔥、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等,用文火燉。
在這裡面的料包可不簡單,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姜、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20多種中草藥香料組成的,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可以說在這一天裡,整個城市完全沉浸在燉肉的香味里。
在立秋的時候,人們用吃燉肉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體內既補充了必要的營養如脂肪、蛋白質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時,料包內的各種中草藥的中和,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濕、平補平瀉的療效。
附:貼秋膘食物推薦
百合:有補肺、潤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勞功效。
蓮子:能祛余暑,滋補強身。
山藥:適用範圍廣,不論男女老幼、體健體弱,都可食用。
白扁豆:煮粥或煎湯服,可健脾胃、增食慾。
蓮藕:熟藕能健脾開胃,適宜秋天進補。
牛、羊肉:秋天食用牛、羊肉可溫補氣血。
栗子:有健脾養胃、補腎強骨的作用。
紅棗:紅棗能滋陰潤燥、益肺補氣。
立秋養生
收斂陽氣
立秋後,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應當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早睡可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到舒展。另外,早睡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可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生。
健脾祛濕
立秋之後,雖然天氣依然炎熱,但出現了中午熱、早晚涼的現象,也比夏天的氣候更加潮濕。在這段時間,調理腸胃和身體祛濕是養生的關鍵,有兩個穴位可以在這個時候多揉按,調理身體。
一個是胃經的足三里穴,還有一個是脾經的陰陵泉穴,通過揉按脾經和胃經的這兩個穴位起到一個健脾利濕、運化水濕的作用,膝蓋的內膝眼和外膝眼,順著外膝眼把四個手指平放在這,往下四個指,然後再往下找這個脛骨,摸著脛骨旁再一個手指頭,這個焦點的地方就是足三里穴,陰陵泉是脾經上的一個穴位,順著脛骨往上摸,摸到脛骨有一個拐彎的地方,往裡頭有一個小坑,按到那個小坑有酸麻脹的感覺,這個就是陰陵泉穴。
立秋後天氣濕熱,此時如果過於貪涼飲冷,不注意飲食衛生,很容易患上消化道疾病。
在臨床上,這段時間也是腸道疾病高發期,因此可以從食物方面針對季節特點來調理,而生薏米、紅豆和山藥都是很好的食材。
轉載來源天津廣播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