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搪瓷七廠」
上海話里形容人生自在的境界,叫「盪」「住」「吃」「唱」,王昊都占齊了。
這四個字在上海話里發音與「搪瓷七廠」完全相同,熟悉王昊的人都管他叫「王廠長」。
這個廠長業務路子有點廣,身份有點多。
他是上海泰康路上最紅火的288酒吧老闆。
這麼多年來,從這個酒吧走出去的歌手不計其數,平安、霍尊、常石磊……他們都曾是288的駐唱歌手,這個王廠長不生產瓷磚,專門生產歌手。
他還是一台爆款發動機。
2010年,他把70後、80後都很熟悉的《聖鬥士星矢》主題曲改編成滬語版,《汰腳水麼燒》(洗腳水沒燒),熟悉的旋律配上搞笑又親切的上海話,短時間內即引爆網絡,你很可能都聽過。
今年春節,他路過一家奶茶店,看到很多人在排隊,他覺得事情不對勁,回家後他寫了一首歌諷刺這種現象。
「排排排,排三個鐘頭就為了杯奶茶,儂覺得儂的人生荒廢了嗎?」
這首《排那媽排》得到大家強烈共鳴。
王廠長生於1979,是改革開放之後成長的第一代人,他和他的歌,見證上海這40年來的燈紅酒綠,繁花、夜色。
如今,他又是上海演藝圈中其中一個最厲害的脫口秀表演者。
多年以前,他就把流行音樂與語言藝術結合在一起,嬉笑怒罵,盪住吃唱。
王廠長今年推出了最新一部脫口秀——《代號7070》。
兩層意思:一個是今年是建國70周年;另一個是,王廠長本身又是70後,如今最年輕的70後都步入四十不惑之年了。
他準備用這個脫口秀,作為一個祖國70年的回顧,也獻給自己的四十歲。
2。一個人的流行音樂史
在講了70後80後、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之後,這次《代號7070》的「野心」自是不言而喻的:
屬獅子座的王廠長,今年踏入40歲。
男人四十不惑,除了關心自己,也應該回饋於社會,更關心社會。
馮小剛電影《芳華》里有這麼一個故事,文工團的年輕人們蓋著一幅紅布,偷偷摸摸地聽鄧麗君。很形象。
那個年代,鄧麗君被視為靡靡之音,民間是不允許公開傳播的,年輕人只能像電影情節演的那樣,偷偷地收聽,「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
正是因為精神文明一度匱缺,但凡有歌曲從各種渠道流入中國,好比海綿入海,瞬間便會傳遍大江南北。
這些歌曲後來都成為了國民的集體回憶。
通過回歸這些集體回憶,我們仿佛就走進了歷史記憶的長廊。
《代號7070》便是用這些國民勁歌金曲,串起了70年來的集體回憶。
簡單地說,就是一次「樂隊的夏天+吐槽大會+全場KTV」——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by George Benson
這是流行於80年代的歐美金曲,別提有多經典了,60後的呂方和80後的方大同都翻唱過,跨時代的金曲。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by 李谷一
兒時露天電影回憶,王廠長說,這是「最早的國產R&B歌曲」
親密愛人 by 梅艷芳
梅艷芳的代表作,它代表著80年代90年代那種緩慢的、柔情的、美好的愛情故事。
我和我的祖國 by 李谷一
「在那個年代,父母那代人的命運軌跡和祖國的命運軌跡是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的,為祖國揮灑自己的青春。大家看到這裡肯定會想問為什麼這個脫口秀叫《代號7070》,首先我生於70年代,今年又是新中國成立70年。所以我特地做了這場脫口秀。」
愛,很簡單 by 陶喆
毫無疑問,R&B深刻塑造了王廠長的歌曲風格,陶喆又最早創造了華語流行樂壇的主旋律,一直影響到今天。陶喆這首歌曲,是王廠長的私貨,也是一個華語樂壇的共同符號。
3。音樂老男孩與脫口秀老司機
王廠長與華語流行樂的緣分起於1990年代。
當年,15歲的王昊,拿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獎座——卡西歐歌手大賽冠軍。從此,他與華語流行樂壇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廠長的才華更大面積被發現,是1999年。那時他已經進入了流行音樂圈了,跟隨李宗盛等大哥一起製作音樂。
他和他的樂隊隨後被台灣某知名的音樂人發現。
在看了他們幾次演出之後,這個音樂人決定簽他們成為全職歌手。
這對於王廠長和小夥伴來說,簡直不要是太好的機會,他們仿佛就是為此而生的。
之後他們全情投入寫歌、編曲、錄音,但就在專輯即將完成之際,那個音樂人卻提出了極其嚴苛的條件。
所有收入,音樂人和樂隊必須是1:9分,也就是100塊,樂隊只能拿到10塊,還得三個人分。
權衡良久,樂隊小夥伴決定不接受這份苛刻條約,王廠長的專業歌手之夢,在還有一步之遙時破碎了。
更慘的是,因為當初簽的合同長達八年,八年里他們不得從事與音樂相關的商業演出。
對於剛進入社會的王廠長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重大打擊。從此,他與歌手的夢,越來越遠了。
他被迫隱姓埋名,只能做些幕後工作。畢竟,做音樂是少年時代就萌發的夢,他依舊希望離音樂越近越好。
為了維持生計,王廠長每天晚上都要跑遍上海的各種夜場當駐唱歌手,最多的時候,一個晚上跑七八家。
好在,在夜店小小的空間格局裡,王廠長還是能以唱歌養活自己,倒也樂得自由自在。
王廠長在語言上的天分,自己似乎從未意識到。他似乎能把一件平淡的事情說得驚心動魄、一波三折。
有一次他接受記者採訪,被問到與胡歌的關係時,他說:「胡歌是我二中的學弟,我們第一次見面,自我介紹時,他說:「儂伐客氣,叫我胡哥就好。」我心想,冊那,這小子真夠謙虛的啊,一上來就讓別人管他叫哥。」
這種語言天分在288講串場時被發掘出來,經常能把客人逗得哄堂大笑。
久而久之,倒分不清客人是專門來聽他唱歌的,還是來聽他講笑話的。
隨著288越來越紅火,王廠長的脫口秀也就越來越火了。
偶然的機會下,他給上海知名的話劇製作人何念寫音樂,何念建議他,你何不把你最擅長的兩部分——音樂和脫口秀結合起來?
王廠長也覺得可行,他開始琢磨怎麼把脫口秀和音樂結合起來,這種新形式不同於黃子華、周立波這種光靠語言活兒的「棟篤笑」或「清口」,你大致可以看出王廠長的野心:
形式上,他糅雜了自己最擅長的歌藝表演和脫口秀。但內容上,它其實更像是一個故事,就是一部集體自傳,他把同一代人一成長路上那些愛過的人、喜歡過的歌,集體回憶,通過輕鬆說唱的方式表達出來。
新的演出形式,在上海灘的圈子裡口碑不脛而走。音樂脫口秀自此也成為王廠長新的代名詞。
他在上海長大、在上海戀愛、在上海經歷了城市飛速發展的幾十年。
所以這一次的《代號7070》,既是中國人70年的精神文明發展史,也是王廠長個人的流行音樂史。
他用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歌,喚起我們的共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