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文末有下載方式)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陸海相連、山水相依的世界級灣區, 是中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 體。2000 年以來灣區整體處於城市化進程的後期成熟 階段,2015年灣區人均GDP接近2萬美元的發達標準。 在這片充滿發展機遇的城市群,人們對優質美好生活追 求已經由「生活殷實」不斷向「生態富裕」拓展,良好 生態環境日益成為灣區吸引和留住富有競爭力的人才、 技術和資金的重要要素。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國家戰 略發展區,將承載更活躍的人流與物流,面臨更複雜的 生態文明建設挑戰與機遇,灣區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 要了解其發展的生態資本需求及其可持續性。
生態足跡法是一種以土地為媒介的量化區域人類活動的 生態資本需求及其可持續性的資源核算工具,包含生態 足跡與生物承載力兩個綜合指標。其中,生態足跡,通 常從消費角度核算,衡量人類消費行為的生態資本需求, 生物承載力則衡量自然提供生態資本的能力。區域生態 資本供不足需的狀況被稱為生態赤字,赤字的幅度越大, 說明區域跨時空邊界使用生態資本的規模越大。
人類食物消費的生態資本需求,可以用耕地、草地與漁業用地構成的可更新膳食足跡來度量,是人類對自然生態資本的基礎性與永恆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對自然生態資本的剛性需求。當庫存變化可以忽略的情況下,區域膳食型生態赤字反映的是該區域食物消費對外部生態資本的依存程度,它幾乎沒有彈性,需要其他區域切實提供同等大小的膳食生物承載力空間來支持;相比而言,碳足跡造成的生態赤字部分,聚焦未來發展的生態風險。
灣區以生物承載力衡量的生態資本供給能力嚴重不足。 2015 年,灣區生物承載力總量為 0.18 億全球公頃,較2000 年提高了 10.8%。承載力總量區域分布受生態資 本分布的影響隨距海距離增加而減少,城市間生物承載 力變動的方向、程度、機制有所差異。由於人口增長 的影響,2015 年人均生物承載力 0.27 全球公頃,較其 2000 年水平下降了 17%。與全球 1.68 全球公頃、全 國 1 全球公頃的人均生物承載力相比,灣區人均擁有的 生態資本嚴重匱乏,並面臨進一步縮減的風險。而且, 這些承載力實現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定的生態代價,例如, 耕地質量整體退化、海洋特色生態系統和漁業資源衰退、 多樣化生態服務功能的濕地被轉換為單一功能的建設用 地。
灣區以生態足跡衡量的生態資本需求量巨大。2015 年, 灣區總生態足跡為 2.8 億全球公頃,人均 4.2 全球公 頃,是區域生物承載力的 15.6 倍。2000~2015 年,灣 區生態足跡總量與人均水平分別增長了 75% 與 31%, 城市間人均足跡變動異質性明顯:澳門人均足跡增長 了 80%,廣州、東莞與中山人均足跡增長了 50%,深 圳人均增長最低、不足 9%,其他城市人均足跡增長了 15%~35%,使得城市間人均生態足跡差距縮小,生態 消費公平性提高。同期,灣區的人均 GDP 的公平性亦 提高。灣區現有的生態消費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人均 4.2 全球公頃的生態足跡意味著如果全球人口都採用灣區的 生活模式,世界一年需要 2.5 個地球來提供生態系統服 務。然而,灣區人均 GDP 為 12.65 萬元,是中國人均 水平的 2.5 倍,反映灣區的生態消費具有相對理性、綠 色性,雖然其人均生態足跡超出了全球人均 1.68 全球 公頃的生物承載力限額。
灣區生態資本供需平衡結果為完全的生態赤字。2015 年生態赤字總規模為 25930.8 萬全球公頃,較 2000 年 擴大了約 82%,2015 年人均規模較 2000 年擴大了約 36%,各類生物承載力組分(建設用地除外)在各個城 市均供不足需,是生態赤字的。膳食消費對外地的生態 資本依賴度極高且呈擴大趨勢,在 2015 年達到 88%。 下降的人均生物承載力、增長的生態赤字、增高的膳食 空間對外依存度揭示,灣區面臨愈趨嚴重的生態系統服 務匱乏挑戰。灣區生態系統供給服務匱乏的背後,隱藏 著生態系統調節服務與支持服務下降風險;高度膳食承 載力空間對外依存度警示,灣區人口規模已逼近甚至超越了城市生態承載紅線。
灣區生態足跡的構成特徵揭示抑制與降低生態足跡 增長應當多視角「雙輪並進」。碳足跡所占比重 在 2015 年為 65%,尚未達成峰值;膳食足跡約占 30%。碳足跡主要以隱含的形式伴隨產品與服務消 費而發生:2015 年,25% 的碳足跡隱含於食品消費 中,61% 的碳足跡隱含於其他產品及服務消費中; 家庭直接能源消費的碳足跡雖然僅 14%,但是,較 2000 年水平倍增。從衣食住行等五大人類活動看, 約 80% 的生態足跡來自食物消費與居所消費。各城 市的足跡構成具有一定的差異。生產效率提高的步伐 趕不上財富增長的步伐,是灣區人均生態足跡增長的 主要原因。抑制生態足跡增長應當從家庭部門與生產 部門兩個領域推進;在家庭部門,重點是促進食物消 費與居所消費兩個物流系統的理性、綠色消費;在生 產部門,增強生產綠色度與增進效率並重。
生態資本供需矛盾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和香港 這些人口規模過 700 萬人的城市最突出。這裡居住 著灣區 72% 的人口、生產了灣區 82% 的 GDP,形 成了灣區約 80% 的生態足跡、約 85% 的生態赤字、 90% 左右的膳食空間生態赤字以及 83% 的生態赤字 增量。香港、澳門與大陸之間活躍的生物承載力流揭 示,生態服務流愈加成為灣區城市間共同發展的紐帶。
建設親近自然的生態可持續城市群,灣區至少需要應對兩方面的挑戰:在供給端,提供基本充足的本地生態系統服務;在消費端,抑制生態足跡特別是碳足跡的不合理增長。應對的措施是:保護自然生態資本,保護與促進自然生產力;推動減量消費,鼓勵可持續生活方式,激勵可持續的生產模式及增效。
作為一個內部聯繫合作非常緊密、生態資本極度匱乏 的區域綜合體與城市群,灣區各城市間生態命運息息 相關,因而,灣區規劃發展應當生態命運共同體規劃 先行。在一張科學編制的具有前瞻性、定位好各城市 生態角色、紅線與格局的生態規劃藍圖約束下,各城 市創新、協調與共享生態發展成果,共同增強灣區經 濟社會發展的生態本底,共同建成優質美好生活城市。
溫馨提示:如需原文檔,可在PC端登陸未來智庫www.vzkoo.com搜索下載本報告。
關注公眾號「未來智庫」,及時獲取最新內容。
(報告來源: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