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選擇規律下,那些不願意為孩子付出的父親族群,自然就滅絕了。
中國有一句諺語說「寧跟討飯的娘,不跟當官的爹」,意思就是,即使跟著討飯的娘,只要她有一口飯吃,也一定會有你的一口;而當官的爹就不一樣了,即使他有家財萬貫,也可能對你餓肚子置之不理。
從中國古代的諺語,到當代社會被輿論普遍譴責的「喪偶式育兒」,看起來,父親總是不如母親那麼愛孩子。
對於社會中存在的這種客觀事實,僅僅通過輿論一味的譴責和呼籲,效果是甚微的,只有深刻分析它背後的成因,並對這些成因施加可能的影響,才有可能尋根溯源地去尋求解決的辦法,從而改變這個現狀。
父親總是不如母親那麼愛孩子,這個成因,其實是有社會學和生物學上的解釋依據的。
在北大教授鄭也夫的一項研究中表示,父愛沒有母愛強烈,這一點不僅僅在人類社會裡有體現,在其他靈長類的族群中也存在很明顯的特徵。
而靈長類動物的這一特徵,與他們的婚配製度,有密切關係。
社會學家研究發現,在許多靈長類動物的社群之中,「群婚制」和「性壟斷制」占據了相當比例的族群,而只有少數族群進化為一夫一妻制的形式。
「群婚制」,是族群中一定範圍的一群雄性與一群雌性互為夫妻的婚姻形式;
在這種婚配製度下,對於母親來說,她是能夠確切知道孩子是從自己身體里出來的,也就是說母親和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有著極大的確定性,與此同時,父親其實無法斷定後代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也就很難發自內心地百分之百地愛自己的孩子;
「性壟斷制」,就更好理解了,一個族群中的「王者」壟斷了群體中全部的雌性資源。
當一個強壯的雄性首領支配了整個族群的所有雌性資源,也就是說整個族群的後代都是他的孩子。孩子實在是太多了,精力上就分配不過來,這位「父親」也就不可能對每個孩子都傾注足夠的關注和心血了。
在人類社會的婚配製度進化史中,「群婚制」在原始社會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人類社會最早的婚姻家庭形態;雖然後來「群婚制」沒有進化成「性壟斷制」,而是朝著「一夫一妻制」的方向進化,但是很長的歷史時期里,「一夫多妻制」也扮演了幾千年的角色。而在法律規範下形成的「一夫一妻制」,其實用了還不到100年的時間。
可以說,在幾百萬年的人類婚配製度的演變中,「父親不如母親愛孩子」,幾乎成為了一種生物學基因,深深地根植到了人類的基因里,成為了一個顯著的行為特徵。
除了婚配製度外,「父親不如母親愛孩子」,也跟社會成員所消耗的能力和承擔的風險有密切關係。
一個雌性為了實現生育和撫養後代,需要付出極大的能量和風險,從懷孕開始賦予的營養,到痛苦的分娩,還有長達一兩年的哺乳期,在這個過程中,母親需要向後代所交付的能量是非常驚人的。
如果母親在這個過程中不能給到足夠多的能量的話,就會導致他們的後代夭折,那麼種群也就很容易滅絕了。
但父親就不需要承擔這種能量的付出,他只需要輕易地交付一個精子就可以實現後代的延續;一原有的後代夭折,他只需要再輕鬆地交付一顆精子,換一個雌性,可以實現後代的延續,對於他的懲罰都不高,因此完全不需要「掏心掏肺」地愛孩子。
因此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之中,把母親對孩子的這種愛進一步深化,才能使得人類的嬰兒得到足夠的照顧;也把父親的這種「冷漠」持續下去。
直到演變成一夫一妻制的制度,女性必須要綁定唯一的男性,在她撫育孩子、無法勞作的過程中,配偶需要給予足夠的能量供給,父親的角色才開始慢慢進入家庭養育當中來。
「父親不如母親愛孩子」,還與人類社會的很長一段時期的角色分工有關。
在原始社會時期,雄性的主要的生存技能是狩獵,需要長途遷徙和奔跑,在這種場景下是沒辦法照顧孩子的,而雄性的雌性通常是採摘野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兼顧照顧後代的職責;
再到農業社會、這種分工也大致是類似的,因此家庭中關於「照顧後代通常由母親承擔」的分工也就這樣被延續了下來。
當然從工業社會到了現代社會,這種社會分工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改觀,越來越多的女性在職場上崛起。據調查統計,在家庭中,女性的收入已經超越了男性的家庭,如今已經占據了相當的比例。
然而這種社會角色和身份的變化,只有區區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與過去的幾百萬年之中人類基因進化的漫長歷史相比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也就是說,過去根植在基因里「母親愛孩子遠遠大於父親愛孩子」的這種特性,不可能短期內發生變化。
當然,現在有很多教育專家在呼籲加強父親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倡導父親的參與育兒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也有很多過來人,支招各種調動父親育兒積極性的方法。比如說,對父親做的事情給予極大的誇讚,肯定父親在育兒過程中對孩子孩子源源不斷地正面積極作用,不要過多的指責父親的育兒缺位。
然而應該很多媽媽可能有跟菲爺是一樣的感覺: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你也很難用所謂的小心機去調動一個把帶孩子當做是額外負擔的爸爸。
在這裡,心理學家給出了一種應對的境界,叫做「穿牆而過」,意思就是當你經歷了生完孩子後,發現孩子爸爸根本不如你一樣,對孩子用心,對孩子付出的時候,不要鬱悶,不要幻滅,不要悲憤,而應該是——
「你在或不在,我帶娃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不多不少」,人生可能就會呈現一種神奇般的變化。
很多時候,平和的心態的基礎,就在於認清楚了事情的本來面目,放棄過高的期望。
自從過上了每逢周末都獨自帶娃的日子,對娃爹完全不存任何指望,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整個人都好起來了,而且帶娃也成了一件特別開心的事。
所以本文的主要價值,在於告誡那些還沒打算生娃的女孩兒們,一定要一開始就認識到「父親一定不會如母親般在孩子身上投入」這個育兒背景。女孩在清楚了解後,仍然打算生育並撫養孩子的話,就比較不容易在生育之後,因為遭遇巨大落差而導致抑鬱和憤恨。
認識了這點真相,才生孩子,得產後抑鬱症的人應該會少很多。
不過,人類社會的「自然選擇」最後也會演化出一個很有趣的結果:那些傾向於花費精力照顧孩子的父親,更容易得到繁衍後代的機會;而那些不願意照顧孩子的父親,隨著配偶及遺傳後代生育意願的減低,慢慢地族群就滅絕了。
呵呵,時間是最偉大的作者,它必將寫出最完美的答案。
歡迎來到辣媽菲也,讓我和你一起嘮嗑嬰兒屎尿屁和婚姻百味。
辣媽菲也(spicymom2014),從神經大條、沒心沒肺的文藝青年,變身三頭六臂、金光閃閃的媽媽;從通信業世界500強海外骨幹,變身回國女性創業者;從科學育兒、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窺婚姻、女性覺醒;願我像一個人格鮮明的閨蜜,一路陪伴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