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湖北大學校長謝紅星:共克時艱 做知行合一實踐者

書生報國,躬耕校園。

在擔任湖北大學校長前,謝紅星任職武漢大學副校長7年、長江大學校長4年半……

上任伊始,謝紅星擲地有聲:作為一名新湖大人,將不忘初心,主動作為,尊重規律,牢記使命,加快發展,引領發展。

2020年歲初,以武漢為起點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牽動了每一個人的心,身處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湖北大學也積極為抗擊疫情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並且湖北大學也在全省率先發出倡議,要堅定信心,號召師生同舟共濟、共擔未來。

就近期的熱點話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湖北大學校長謝紅星。

民生周刊:湖北大學處於疫情中心武漢,現在情況如何?為抗擊疫情,做了哪些工作?聽說學校宿舍被徵用作為新冠肺炎治癒出院者集中隔離觀察點?

謝紅星:這次我們部分學生宿舍被徵用,我認為這也是我們為贏得疫情保衛戰和阻擊戰所作的貢獻。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學校一方面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在加強校內疫情防控、動員黨員幹部下沉社區、爭取社會各界支持方面接受捐款捐物等方面認真工作。

另一方面,學校也這種把這場疫情防控戰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在疫情開始之初,我們率先向全省大學生髮出倡議書,提出堅定信心、隨時準備接受考驗;在疫情吃緊時期,我們號召師生同舟共濟、共擔未來。我們還積極關心留校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困難,讓他們感覺到祖國和人民的關心。

接近開學階段,我們開通「網絡教學」在開始線上教學的同時,我們增加了對學生的生命教育,主題就是「敬畏自然、學會感恩、相信祖國」,把思想政治教育融於在現實生活的每一個環節。

民生周刊:您在2020年1月10日《學習時報》上撰文「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三重境界」,這篇文章激起了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共鳴,您認為,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教師?

謝紅星:這篇文章是根據我參加2019年湖北大學新教師入職活動時的現場講話整理的。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大學教師,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教師節期間在北京師範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道,作為一名好的教師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

我認為這應該是對當代人民教師的最高要求和最好概括,大學教師應該自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四有」要求,努力成為一個讓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

民生周刊:為什麼您認為大學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可以從知識境界、教育境界和道德境界三個方面來概括?這三個方面分別是指什麼?

謝紅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結合青年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我提出青年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三重境界,即知識境界、教育境界和道德境界。

所謂知識境界,是指對一個教師專業學科知識的要求,即他要解決好「授業、解惑」的問題。一名合格的大學教師,應該首先能夠完整、準確、全面地向學生講解、傳授本學科、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讓大學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涯中掌握本專業要求的基本知識,這是大學教育的基本要求。

同時,大學又是青年學生成長的黃金期,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關鍵時期,青年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必然要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專業教師在傳播科學知識的過程中,他們對知識的探索、對真理的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也會對青年大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我理解教師專業發展「教育境界」的要求。「教育境界」的要求,應該貫穿於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全過程,貫穿於知識傳播、培養學生的全過程。是高於「解惑」之上的「傳道」過程。

當然,我認為,一個優秀的教師,還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或者說需要達到另一種境界,我把它理解為「道德境界」。這個時候,教師的工作,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要求,一種勞動付出,而應該是源於教師對教育事業,對影響人、培養人的愛;這樣一種境界,是責任、是使命,是對名利的超越,是一種神聖的召喚。

民生周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您是如何理解的?

謝紅星:這是教師這一職業的崇高性決定的。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是,教師作為知識的承載者、傳播者,除了教育傳授專業知識之外,對於青年學生人生的影響非常關鍵、非常重要。首先,從學生成長的過程來看,青年大學生青春年少、風華正茂、思維活躍,他們對新知識有強烈的渴求,教師知識的傳播和影響,教師的教書育人活動,對青年大學生的成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知識訓練、人格塑造、品德提升、能力培養等方面。

其次,未來屬於青年,明天屬於青年,今天的大學生,是明天我們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骨幹和主力,怎樣接班?如何接班?接什麼樣的班?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好、培養好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一代新人,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做好。

民生周刊:湖北大學有近90年的歷史,在湖北省省屬高校中排名第一,在您任內,您將如何縮短與在武漢的中央部委所屬高校的差距?

謝紅星:如果是指辦學的軟硬體條件特別是硬體方面,我們還需要一些時日,但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把湖北大學建設成為一所有影響、有作為的大學。這是大學的使命,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擔當。我們可以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方面體現我們的特色和貢獻,這個時候,我們的某些「排名」可能沒有大的提升,但我們同樣會有自己的貢獻,有我們的影響力。

當然,我們也應該瞄準高水平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在我們的一些特色專業、優勢學科方面持續發力,加大整合資源的力度,進一步增強服務國家戰略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促進科學研究成果的轉移轉化應用的能力。在這方面,我們也可以實現超越,做到更好。

民生周刊:「雙一流」目前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您怎麼評價「雙一流」? 在「雙一流」建設中,湖北大學如何給自己定位?

謝紅星:「雙一流」作為國家戰略,我理解,至少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展示「中國實力」。通過「雙一流」建設,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高,國際化程度、影響力不斷提升,一大批高校在與國際一流大學學習、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會極大地體現我國高等教育的中國特色、中國聲音、中國貢獻。二是發揮「示範引領」。通過「雙一流」建設,各省、區、市提出了相關「雙一流」建設的計劃,這對於引導我國高等教育抓質量建設、抓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上台階、上水平都有重要的意義。

我相信,通過「雙一流」建設,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都會有一個極大的提升,為滿足人民對高等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需求,為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貢獻。

湖北大學應該緊緊抓住「雙一流」建設的契機,用好國家和湖北省對「雙一流」建設的政策,科學定位、精心謀劃、加快發展。具體來講,我們的發展起點要高,要立足高水平、綜合性、有特色的發展目標,在整合學科資源、形成新的增長點方面發力;在加大專業建設調整力度、加大供給側改革方面發力;在發揮特色優勢、增強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方面發力;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方面發力;在夯實基礎、瞄準應用,提高區域競爭力、影響力方面用力。

民生周刊:您常說,教育產品與工業產品是不一樣的,您理想的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什麼樣的?

謝紅星:教育的產品是人,人有著這個世界最寶貴,也最奇怪的「屬性」。人創造著世界,也改變著世界。但人對世界的改變可能是繁榮和進步,也可能是毀滅和倒退。大學對人的教育和培養,首先應該充滿情懷,充滿著一代一代人對人類、對世界的愛,充滿著對未來的希望。

其次,要有創新創造的能力。沒有創新創造,人類就不能發展,社會就不能進步,我們就不能解決人類和世介面臨的諸多困難和挑戰。

最後,我們培養出來的人要有能力,要有服務社會、貢獻他人的能力。要做「知行合一」的實踐者,不做「紙上談兵」的清談客。我前面講的「人格塑造、品德修養、能力培養」也有這個意思。

民生周刊:您曾經發問,大學如果沒有喚起教職工對教學、科研的熱愛,並讓這種愛照耀你們的心田,讓青年學生的未來充滿希望,那麼,教師之道又在何處?在您認為,到底什麼是大學的根本?教師之道、大學之道到底是什麼?

謝紅星:大學的職責或曰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被賦予新的要求、新的內涵。今天我們講,大學的功能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們對大學的要求會越來越多,這是大學必須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但大學最根本的功能是什麼?我認為還是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是大學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之道,就是教書育人,就是為人師表。

我國歷來強調和重視「道德文章」「一代君師」「君子」「完人」之類,講的就是「教師之道」「為師之道」。我們往往將一個人的成就—「文章」放在「道德」之後,一個重要的原因,我理解就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價值觀對「為人師」楷模示範作用的要求。

我理解的「教師之道」就是以優秀的品德教化人、以淵博的學識教育人、以高尚的人格引導人。我希望用我們共同的努力、付出和工作,喚起教職工對教育、對青年學生培養關愛的道德感、崇高感、使命感。這也是我期盼並且追求的「大學之道」。

( 《民生周刊》記者 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