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面積最大,建築年代最久,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內丘鵲王廟

2019-11-26     視覺秀旅遊

鵲王廟,俗稱神頭廟,又名扁鵲廟、鵲山祠、鵲山神應王廟。位於河北省內丘縣城西21.8公里的神頭村。《史書記載:趙簡子為答謝扁鵲治病之功,將中丘(今邢台內丘)蓬山一帶四萬畝土地賜封給扁鵲,扁鵲遂將此作為行醫採藥之地。據《內丘縣誌》記載,扁鵲廟漢唐有之,始建不詳。自漢至今,歷代均有修葺,現存為元代建築,是全國最早、最大、最著名的紀念扁鵲的古建築。2003年底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2006年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扁鵲廟會(內丘扁鵲祭祀)被定為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至元五年(1268年)《國朝重修鵲山神應王廟》碑記:「漢唐以來,像而祀之舊矣,五季之未,數經殘記。周顯健中安-節度使陳思讓為重修之,是時碑刻已有王稱」。清康熙七年(1668年)≮丘縣誌》記:「鵲山廟在鵲山下,漢唐已有之,-不詳始建,宋仁宗璽封神應王,元學士王鶚,明諭德謝遷有記,三月初旬,來祀者方千里,歷代詩文不可勝記」。據廟內現藏碑刻記載:在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修其房廊,「光華四出」;復經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修繕後,「重檐密廡,森然如翼,巍然可觀」;金明昌元年(1190年),內丘縣令趙實率眾監修後畫檐雕梁,所以稱之「其廟自古以來未有似今完備者哉」。逾數十載,又一場劫難火焚,蕩然無存。大蒙古國國朝龍興癸未歲(1223年),節度副使蘇仲毅然昌率重葺舊基。

  元提點太醫顏天翼糾材募工,重修之,後經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萬曆六年(1587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天啟元年(1621年)、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等修繕。從以上歷代重修碑文中可了解到:扁鵲廟的每次修葺、重建、修繕大都是由官方牽頭來完成的。

扁鵲廟座北向南,占地面積37200平方米,南北長310米,東西寬120米。扁鵲廟在群山環抱之中,右扶鵲山,對面越橋,橋南山腰長有九棵古柏。以扁鵲廟為中心形成了龐大的古建築群,有山門、回升橋、扁鵲廟、橋樓殿、三清殿、獻殿、寢宮殿、閻王廟、戲樓、道士院、報廈殿、後奶奶廟、睡呼廟、老母廟、玉皇殿、紡花洞、老君洞、鬼王廟、祖師廟、牛王廟、火神廟、百子殿等28個廟殿。廟殿成群,鵲王廟居中,恰似眾星捧月;廟殿布局嚴謹,木石結構,描梁畫棟,奇脊飛檐,紅磚綠瓦,樣式古樸壯觀。廟院內松柏參天,鳥柏、扣柏為最,還有透明碑。

扁鵲廟前有九龍水從西向東流過。因上游有九條山川之水匯於此而得名,河上曾有漢白玉石橋名九龍橋,橋前有石麒麟相立,今存。九龍橋又稱回生橋,據說人患有疾病或奄奄一息,只要從此橋經過,就可以起死回生。

九龍橋前有九龍柏,九棵柏樹生於石上,古老蒼鬱,樹齡達兩千多年,粗可合抱,形如巨龍,人稱九龍柏,根須裸露於石,猶如龍爪。《內丘縣誌》這樣記載九龍柏:「柏生山石石生柏,根生石山山作根,山石柏根成一體,石山不老柏長存。」相傳扁鵲死後,其九個弟子十分悲痛,相守其墓,時久成柏。實際上是後人仰慕扁鵲的醫術和醫德而植栽,作為懷念。在扁鵲廟周圍還有許多扁鵲採藥、製藥、作手術的遺址,藥石、石炕、撈腸溝等地尚存。

人們稱讚虢國太子的忠義,便把他和扁鵲採藥的山峰稱為「太子岩」。太子岩位於內丘縣城西部30公里處,險峰千仞,峻岩百層,草木豐茂,松柏秀榮。自周代以來,相繼建有諸多廟宇,是一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相匯的風景勝地。

太子岩山腰有太子洞,昔有太子樓,樓後有洞,相傳虢國太子曾在此居住,並與扁鵲一起採藥。太子樓始建不詳,後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重修,今樓廢洞存,洞鑿于山壁上,深2丈,憑欄東眺,可見松柏蒼蒼,白雲出岫,紅日升空。 明至清

扁鵲廟現存墓冢高約1.67米,墓圍周長約50米。石碑1通,穹頂,通高1.32米,碑座高0.35米,鐫刻文字漫漶,可辨識「大觀元年收扁鵲墓等」字樣。大觀元年(1107),為目前發現扁鵲墓最早者。 墓旁有石羊1對。古槐1株,樹圍根部粗4.24米,高約20米,樹中空,據稱樹齡已超過2000年,樹根右方新生幼槐,粗近30厘米。 在墓東有扁鵲祠,祠內存碑最早者為明萬曆庚子(1600)《重修扁鵲祠記》,碑雲「祠宇時久」創始年不詳。扁鵲祠分東西二廟,西廟為早,面中條,近王官谷瀑布,風景優美。清代多次重修。雍正八年(1730)《重修扁鵲廟記》始將「祠」改為「廟」。可惜西廟在抗日戰爭期間,遭日軍戰火所毀,僅存石獅1對及碑碣3通。

東廟保存較全,有正殿、獻殿。正殿暖閣中有泥塑扁鵲坐像,左右兩側侍立司藥、司書男女童。東西兩垛殿塑二藥王坐像,旁侍司藥、司書男女童,均保存較好。扁鵲像施彩瀝粉貼金,龍袍玉帶,坐龍首椅上,面目慈祥莊重,面形方圓,廣額方頤,有宋塑遺風。 扁鵲以其精湛的醫術、醫德深受百姓愛戴,從而受到歷代祭祀。

扁鵲遺址;扁鵲一生四海行醫,足跡遍布大半中國。因此,在很多地方都有扁鵲墓。如,河南湯陰縣東南十五里,有土崗名伏道崗,相傳扁鵲被伏殺於此,如今此地有扁鵲墓,且有元、明、清等時期的碑刻;在山西省永濟縣清華鎮也有扁鵲祠和墓,墓前有石羊和宋、明年間的石碑;在陝西臨潼縣東北三十里南陳村也有扁鵲墓,相傳扁鵲被害於此,就地掩埋;在河北邢台內丘縣境內有扁鵲墓,相傳扁鵲被害於秦,一義士掩其身在臨潼,取其頭,原想攜回家鄉埋葬,行至此地而葬之。濟南北郊鵲山西麓有扁鵲墓,墓前石碑署「春秋盧醫扁鵲墓」,並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qAPBpG4BMH2_cNUgXT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