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呆在搖籃里。
——齊奧爾科夫斯基
人從未比在太空行走時顯得更為渺小或更為偉大。
——蔡斯
宇宙,人類最後的疆域。
——《星際迷航》
1
太空,宇宙,星際……
這些詞對我們成人來說,
或許已經很遙遠,毫無吸引力,
我們已經忘了曾經對星空的迷戀,對月亮的好奇。
但我真的想說,
那些埋頭在書本和成績間忙得昏天黑地的孩子,
如果能抬起頭來看看星空,
到底是為了什麼在忙碌於學習,
無論是為了能考上名校,還是得到好的工作
還是擁有一個順當快樂的人生
都指向同一個詞——未來。
只有那些雙眼閃著光芒,
對未知充滿探索動力的孩子,
才會真正擁有「未來」,擁有掌握未來的能力。
2
1961年5月25日,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發表了一次全國電視演說,對他的人民和全人類說出了那兩個字:登月。如果非要在這兩個字上加一個期限的話,他希望是十年。
1961年5月25日的演說:十年內完成登月,
把一個太空人送到月球上並活著把他帶回來。
10年內,要把人送到月球,還要活著帶回來,這個目標在很多人看來不可能。
但最終,人類不止完成了一次登錄月球。阿波羅計劃共進行了11次載人航天任務,其中6次成功地完成了月球登陸,讓12位太空人成功踏上了月球表面,進行各類探測,取回381.7千克月球樣品,充分展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偉大能力。
「阿波羅的意義之重大在於證明了人類不再被地球所束縛,我們看得更遠,我們的機會無限」
太空,到底意味著什麼?
孤獨,遙遠,神秘?
不,TA代表人類對宇宙不斷探索的精神!
那是為改變認知探索的不斷奮鬥,那是為改變命運未知的深刻反省。
1960年代時,甘迺迪總統提出了把人類送上月球的目標。這個目標在很多人看來不可能。的確,大部分人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缺乏「登月」的思維方式。他們習慣於認為,一些事是不可能的,並對失敗感到畏懼。
但是這一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有效激勵了當時的美國。最終,在完成登月項目的同時,美國的工業也受益於這個宏大項目中的科研成就。
太空人奧爾德林在月面行走
人們才不得不感嘆,宏大的目標,開闢新領域,顛覆性的思維方式——「登月思維」帶來的巨大能量。
半個世紀後的今天,科技發展帶給人們無限的知識、信息和希望,由此帶來的希冀、激發的動力將無限美好,我們的孩子在未來,想要把握住機遇,跨出人類的一大步,需要從小培養一些「登月思維」:懷揣夢想,熱愛嘗試,勇於挑戰。
而這10座太空電影的里程碑,從探索精神、勇氣、毅力、幻想……各個方面,告訴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們,人類為什麼在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著太空,激發孩子對未來科學探索的渴望。
我們不指望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太空人、科學家,但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對生活,對未來充滿探索的興趣和熱情。
1
《月球旅行記》
第一部太空電影
《月球旅行記》被公推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在當時締造的文化影響絲毫不亞於《阿凡達》等巨片之於當下。該片是電影先驅梅里愛集大成之作,梅里愛根據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威爾斯的《月球第一人》兩部小說為藍本,創造出豐富曲折、引人入勝的冒險故事。片中太空炮彈擊中月球人臉的鏡頭,是已知最早的定格動畫,帶著超現實主義的趣味。
《月球旅行記》奠定了科幻冒險片的大量經典元素,諸如諷刺鬧劇的基調,愚蠢笨拙的科學家,擬人的月球臉孔,對物理定律的無視,這些原創概念被改頭換面之後,一直沿用到如今的科幻電影。
《月球旅行記》作為首部科幻電影,充滿童心和幽默,毫無門檻和架子,滿足了每個人仰望星空時浮現的好奇心。
誰受過它的影響:所有科幻電影
2
《月里嫦娥》
首次登月之旅
德國電影大師弗里茨•朗在20年代末創作的《月里嫦娥》,是世界範圍內舉世無雙的科幻傑作,開天闢地。電影中「火箭發射的倒計時」的情節設計,開創意義巨大,之後被國際航空領域廣泛採用。在人類從來沒有進入過太空的時代,《月里嫦娥》對太空的想像令人陶醉,布滿環形山的月球,在太空中觀察到的地球和太陽的形態,均十分逼真。該片也是首次表現外層空間的失重效應,同樣通過動畫特效實現。
更為重要的是,公映於1929年的《月里嫦娥》比人類第一次進入外太空早了32年,比阿波羅登月早了整整40年。在60年代的美蘇太空競賽中,德國科學家發揮了重大作用,他們中有許多都曾受過這部影片的激勵。早在二戰時期,德國人研製V型火箭的佩內明德基地,就印上了《月里嫦娥》的LOGO。
誰受過它的影響:所有太空旅行電影
3
《地球停轉之日》
迎接外星人
該片是最早也是最知名的描寫外星人光臨地球的科幻片之一,名列阿瑟•克拉克「有史以來最佳九部科幻」第七位。影片許多原創的環節都大幅度滲透到流行文化中,包括沉默不言、威力強大的機器人,身穿閃亮太空衣的天外來客,狀如碟子的外星飛船,以及「我們為和平而來」的台詞。
影片攝於冷戰初期,影片以一個外星人的視角和思維,對當時的種種政治和社會現象做出觀察與評價,對兩極對峙的國際局勢做出了尖銳的批判。外星人胸襟博大,試圖讓人類擺脫紛爭,生活在沒有軍隊硝煙的和平中,而人類則顯得膚淺可鄙,對天外來客充滿敵意和猜忌。當釋出的善意得不到回應,外星人被迫展示高科技,迫使地球人接受他們的意願。即使在半個多世紀之後重看,這個裹狹著冷戰思維的末世預言,依然並未過時,它體現的是人類恆久的對和平的期盼,是一部發人深思的曠世傑作。
誰受過它的影響:所有關於外星人的電影
4
《2001:太空漫遊》
媲美阿波羅計劃
作為一部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高度忠實於現實物理法則,並對30多年後的未來世界做出全方位的想像,大到智能電腦的無孔不入,太空站的內飾,飛船航行的靜寂無聲,小到位數更多的電話、信用卡的廣泛使用、語音識別功能,甚至能找到iPad的原型。
庫布里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科幻時代,甚至因《2001:太空漫遊》過於逼真的宇宙視效,被不少人認為一手導演了1972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阿姆斯特朗根本沒有真正登上月球,一切只不過是電影。當然這樣的揣測有點不著邊際,但《2001:太空漫遊》的超前與宏大足可媲美阿波羅計劃,它是每一部後來的科幻片仰望的對象。
誰受過它的影響:所有硬科幻電影
5
《星球大戰》
太空史詩交響樂
《星球大戰》可說是生逢其時,時至今日審視這個故事,依然令人興奮不已。邪惡殘暴的銀河帝國、年輕無畏的勇士遊俠,身懷絕技的長者,勇敢美艷的公主,舉止逗趣的機器僕從,形態各異的外星怪獸,呼嘯的飛船,恢弘的死星,故事橫跨沙漠、冰川、森林、沼澤、蠻荒之所和未來都市,正義與邪惡一次次展開較量,奇觀迭出,喧譁熱鬧,完美地滿足了一代代觀眾對太空文明的想像。
《星球大戰》不僅深刻影響了後來拍攝的一系列科幻電影,而且對整個美國和世界流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難怪里根總統要用「星球大戰」為自己的戰略防禦倡議命名。
誰受過它的影響:所有爆米花商業大片
6
《第三類接觸》
讓UFO變得流行
1977年,《第三類接觸》與《星球大戰》一齊掀起太空科幻片的熱潮。與後者不同的是,這部斯氏經典沒有五彩斑斕的太空激戰和奇形怪狀的超級武器,它以二戰後沸沸揚揚的UFO劫持事件為話題,牽出一段人類與外星人充滿和平與善意的邂逅。
主創詳實參考了大量科學報告和都市傳說的內容,兩名科學家走南訪北、巨細無遺的調查,有著獵奇式科教片般的以假亂真,又不乏懸疑片的引人入勝。片中最標誌性的是高潮部分,科研人員與外星生命取得了溝通,採用的是宇宙共通的藝術形式——音樂。當外星飛船從小山背後緩緩洞現,時間仿佛凝固,每個人都抬頭仰望,場面猶如一種莊嚴的朝聖儀式。雙方的對話從生疏到熟練,最後共同演奏出一首氣勢不凡的交響樂。在它之後,UFO始終是人們最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
誰受過它的影響:《劫持》《牛仔與外星人》《世界大戰》《第四類接觸》《V星入侵》《泰星來客》
7
《星際旅行》
曲速引擎 蟲洞效應 文明起源
曲速引擎、蟲洞理論、超光速旅行,都是現實中物理學的重要課題,但大多數人對這些名詞的了解,卻是源於《星際旅行》。
一團碩大無朋、無堅不摧的高能離子云,逐漸緊逼威脅地球的安全,進取者號的船員數次試探交鋒後,發現所要面對的竟是三百年前太空總署發射的航海家六號探測器。這一令人啞然失笑的真相,充滿了想像力與合理性,航海家六號被一個機械文明接收並改造後,重新送往地球。在歸程中,它積累了大量知識,進化出了自我意識,並迫切希望面見自己的創造者。正如人類將《聖經》和《物種起源》奉為典籍,正如每個孩子都會追問自己的來源,《星際旅行》反映的是所有智慧生物都孜孜探尋的話題:生命起源。自此之後,無數科幻電影都致力於探討這一重要命題。
誰受過它的影響:《星際之門》《第五元素》《太空堡壘卡拉狄加》《火星任務》《普羅米修斯》《生命之樹》
8
《太空先鋒》
像太空人一樣無畏
影片以上世紀50-60年代的美蘇冷戰為背景,集中描繪了第一批美國航天員的誕生歷程。故事主角均有真人做原型,經過層層考核選拔出的七名太空人,在經過嚴苛的訓練後,相繼完成數次太空任務,成為舉國英雄,成功地使美國在與蘇聯的太空競賽中保持了領先地位。
跟其他太空電影相比,本片的看點並不是廣漠的宇宙,而在於表現一群雄心壯志的太空人如何努力適應太空環境的訓練。作者曾花大量時間考證這七名主角太空人的日常生活,所以電影亦可作為一部精準詳實的紀錄片來欣賞。劇組採用大量模型還原冷戰初期的各色飛行器,並穿插了不少紀錄片段,一切細節皆有據可依。
影片刻畫航天員時更趨客觀寫實,頌揚他們獨行俠式的豪邁氣概,互相間親密無間的合作精神。這群勇者像真正的男人無畏地承擔起一切挑戰,他們不是爆米花電影里的粗線條英雄,更像是有血有肉的真人。
誰受過它的影響:《阿波羅13號》《從地球到月球》《月之陰影》《太空牛仔》《地心引力》《火星任務》《星際穿越》
9
《超時空接觸》
當科學遭遇宗教
《超時空接觸》虛構了一次人類接觸地外文明的奇特經歷。片中科學的成分遠大於幻想,即使幻想元素也都建立在現有科學認知的基礎上。每一處科學概念的闡述,不但細微而且合情合理,推動劇情無可替代。這在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影片的小說原著者、已故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影片充分運用各種富於象徵性的畫面,表現出極高的科學素養。
科學與宗教,哪個更接近世界的真相?本片找到了這兩個爭鋒相對的世界觀之間的交集,展現出豐富的娛樂性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軌跡。客觀來看,如果沒有一定的好奇精神,沒有對人類靈魂的價值、對人類身處的世界進行過深入的思考,恐怕很難與影片產生真正的共鳴。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超時空接觸》越來越作為一部影史經典被科幻迷友銘記、討論、解讀。
誰受過它的影響:《K星異客》《深海圓疑》《月球》《死亡幻覺》《阿凡達》《星際穿越》
10
《地心引力》
剝離一切意義的奇觀
對於沒有上過太空的觀眾,觀看《地心引力》是最接近親身遨遊太空的經驗,沒有各種華麗的科幻元素提醒你這是電影,只有純粹的高度基於現實打造的宇航景觀。它把觀眾帶入虛構的時空,激發出最逼真的心理反應。每一次碎片來襲、繩索斷裂、氧氣耗盡,都令人目不轉睛、手心捏汗、肌肉緊繃、呼吸暫停。返璞歸真,最簡單原始,也最能叩動人心。《地心引力》代表了純技術的勝利,而技術,一直是助推科幻電影的最強勁引擎。
親臨NASA太空營
玩全球最酷的活動
在孩子對太空知識探究的過程中,你們也一定發現了,他們一定會接觸到這個詞——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在很多人心目中,這是世界上最cool的地方:從探索太空到登陸月球,以及不久將來的火星登陸計劃,在NASA幾乎沒有不可能!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科學聖地,卻打造了一個「NASA 太空營」,為全世界的孩子,建造了一個通往夢想的太空營地,並《紐約時報》評價為世界第一cool的夏令營!整整37年,讓全球超過80萬孩子在這裡夢想成真。
在這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太空營地,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可以分別進入太空營、太空機器人營和太空飛行員訓練營等等,不同主題的課程有著不同的難度進階!
營地會請來真正的NASA太空人,來給孩子們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夢想,還給每個孩子設計了一本NASA探索手冊,裡面有各種課程里的知識講解和需要完成的任務,真心是寓教於樂的典範。
如果順利完成營地課程,NASA營地還會為孩子們準備隆重的結營儀式,由營地CEO、NASA太空人和導師一起給每一個孩子頒發畢業證書!真的超有儀式感!
與真正的太空人面對面交流,無疑是給孩子們的太空夢最好的培養!
中國嫦娥四號今年一月在月球背面登陸,發現隕石坑裡有結冰水。中國邁開了緩慢而穩健的腳步。數十年來,月球表面布滿各國探測器和太空人的足跡。NASA更是在今年4月宣布,將在2024年重返月球,命名為「阿提米絲(Artemis)計劃」,也就是希臘神話中阿波羅(Apollo)的孿生姊妹。
50年前的那一刻,是曾經努力過的人們所留下的無法磨滅的精神傳承。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止,而未來的宇宙,屬於我們身邊敢於夢想太空的孩子們。月落潮平,夢想卻澎湃不息。
NASA太空營到底有多棒!點擊「了解更多」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