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曾流通過的老錢幣

2019-05-30     你好夏都

一提起解放前青海曾使用的錢幣,市民們腦海里馬上就會浮現出「袁大頭」的樣子,這種銀元在青海流通多年,前些年舊城改造時,還時常會挖掘出整罐的「袁大頭」來。然而,青海在解放前還曾經流通過多種老錢幣,甚至自己還鑄造過貨幣。瀏覽這些老錢幣,仿佛在讀一部青海解放前的金融史。


崔藝民老先生被譽為「西寧錢王」、「西北錢王」,與他聊錢幣是一個很痛快的話題,他會滔滔不絕、眉飛色舞地給你講中國的錢幣史,把你的思緒從天馬行空中拉回到錢幣的世界裡。


「老青海人使用過的貨幣這個說法太籠統,我們不妨介紹一下清代末年到民國期間青海使用和流通的貨幣吧。」與老先生的青海貨幣旅程開始了。


清末青海使用的是「硬通貨」


「清代末年和民國初年,青海老百姓手中使用的錢,大部分都是由甘肅省官方『寶鞏鑄錢局』鑄型的各種不同面額的銅質方孔圓錢,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麻錢』。另外由於青海地處西陲,交通閉塞,生產落後,經濟蕭條,貨幣流通方面,人們長期以來多習慣於使用硬通貨(白銀、銀元、銅元)那時候的青海還沒有銀號,也沒有錢莊,一般的金融活動全賴商業信貸、商業匯兌(俗稱撥兌)。



在1929年青海建省後,甘肅鑄造的方孔圓錢逐漸被南京國民政府印製的「法幣」所代替。」你知道那個時候的一個麻錢能買到什麼嗎?」「買到什麼?」在記者探尋的話語中,老先生賣起了關子,「一個油糕(一種油炸的甜食)。」看來那時候的麻錢還挺值錢的。在輕鬆的話語中,我們繼續遨遊在往事中。


「印度盧比」禍害青海

要說起青海的流通貨幣,這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印度盧比」。雖然老先生依舊侃侃而談,但這個話題使氣氛顯得有些凝重起來。


清光緒25年,也就是1899年前後,英帝國在印度東印度公司製造了一種所謂「印度盧比」的銀幣,這種銀幣含銀量低且製作低劣。


英國不斷地將這種貨幣經西藏流入四川、青海等地,利用「印度盧比」換取了大量的中國物資,多以皮毛、茶葉為主。「印度盧比」成了當時對青海實施經濟掠奪的工具,嚴重地擾亂了青海、四川等地的經濟秩序。為此,當時的很多愛國人士紛紛發出「印幣亡邊」的信號,積極呼籲中央政府採取措施抵制「印度盧比」入侵。時任四川省總督錫良意識到「印度盧比」對中國權益的嚴重侵害和對國家主權的威脅,上報經朝廷批准,責成四川造幣廠鑄造了一種「四川藏洋」的銀幣,來抵制「印度盧比」的泛濫。


「四川藏洋」投入市場流通青海、四川後,有效地抵制了「印度盧比」的危害,維護了祖國的尊嚴。


「西寧藏洋」橫空出世

說起「西寧藏洋」來,崔先生頓了頓,這是個有意思的值得玩味的青海老故事。




崔先生說,據《青海通史》記載:公元1930年馬步芳的叔父馬麟,在甘肅省任國民軍暫編第一師師長掌握軍權期間,通過與寧夏人鄧倫(甘肅造幣廠總監)親戚的特殊關係,借來「四川藏洋」的模板也鑄造了一批雷同的「四川藏洋」,史稱「西寧藏洋」,供青海、康定等地使用。「西寧藏洋」除錢幣正面皇帝圖像無領圈的差別外,與「四川藏洋」再無大的區別,所以一般的百姓並不能將二者區分開來。因此,「西寧藏洋」又被稱為「馬麟藏洋」。


「馬麟藏洋」是銀包銅的質地,儘管含銀量很低,製作粗劣,但它對抵禦英國的經濟掠奪還是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崔先生介紹,「馬麟藏洋」在青海的貨幣史上存在了大約10餘年,隨著「印度盧比」在青海的銷聲匿跡,它也隨之退出歷史舞台。


「金庫維持券」的災難



1929年1月18日青海建省後,在1931年,青海省政府成立了「省金庫」,同時發行「金庫維持券」。「金庫維持券」有一角、一元、五元、十元四種面值。當時擔任省主席的馬步芳頒令全省必須流通使用此券,並聲稱要「十足兌現」。

崔先生說,這種做法其實是馬步芳為了緩解財政赤字,強化自己統治而採取的經濟手段。最開始實行兌換的時候,是一元「金庫維持券」兌換一元銀元,後來發展到十元「金庫維持券」兌換一元銀元……濫發的「金庫維持券」充斥著市場,致使「金庫維持券」急劇貶值,誘發物價波動,西寧的許多行業紛紛拒用。一時間,市面上的糧油及食鹽都被搶購一空。通貨膨脹來了。


看著「金庫維持券」已無法再維持,馬步芳政府為緩和局面,急令省金庫以每元「金庫維持券」按現銀二角的比值進行收兌,但每天的兌換比例有限。於是,省金庫的門前人山人海,民眾手持「金庫維持券」蜂擁而至,局面一度無法控制。政府便出動大批軍警到現場鎮壓,憤怒的民眾不甘示弱,奮力反擊。在衝突中,群眾當場被打死一人,打傷上百人。此事發生於1935年10月7日,史稱「107流血事件」。這件事後,「金庫維持券」便停止兌付,從此退出歷史舞台。但破產的百姓不得不流落在西寧街頭,滿街的「金庫維持券」如廢紙般飄落在西寧街頭……


實業銀行本票——青海最早的國庫券

崔先生說,根據《青海歷史紀要》一書中的有關記載,上世紀40年代中期,當時的青海省統治者為了擴大官僚機構資本,大規模地從事金融投資,掠奪普通勞動者的財富。1946年10月,馬步芳及其幕僚從湟中實業公司集資白洋35000元(摺合當時的法幣一億元)成立了「青海實業銀行」,次年1月正式對外營業。自從青海實業銀行設立以後,馬步芳開設的所有工廠的資金統一由該行管理,同時,西寧、湟中、湟源等地的所有商號、企業的資金也統一交由該行管理。這樣,馬政府就從大量的收放銀元的操作中獲利,並從事黃金、白銀的收放。兩年間,青海實業銀行就獲利在8萬元白銀以上。期間,該行還兩次發放以銀元為計算單位的銀行本票(紙券),面值有五分、一角、兩角、五角四種。「這其實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種國庫券,只是那個時候,馬政府用這種方式大量吸收市面上流通的白銀,他們的目的不純。」崔老先生說。直到1949年青海解放後,「實業銀行本票」才被廢止。


在與崔藝民老先生的交談中,他說在青海少數民族地區使用白銀、銀元一直沒有禁絕,特別是響噹噹的「袁大頭」,那更是百姓和商家的最愛。前些年西寧的舊城改造時,還時常會挖掘出整罐的「袁大頭」,這就能說明「袁大頭」存在的普遍性。在青海「西寧藏洋」也好,「法幣」也罷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他說,如果把所有的錢幣講述一遍,就等於把青海的歷史完整地重溫了一遍。這就是在「錢幣裡面看歷史」。


(文章來源:西寧晚報)

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ouadQ2wB8g2yegNDnq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