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區隸屬於山東省濟寧市,總面積651平方公里,總人口55萬。 2017年12月14日,獲評中國工業百強區。
一、歷史沿革
1、春秋為魯負瑕邑。秦置瑕丘縣,屬薛郡。西漢屬山陽郡;又置樊縣,屬東平國。西晉省瑕丘入高平國南平陽縣(今鄒城市)。晉末廢樊縣。
2、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年)徙兗州治瑕丘城。隋開皇十三年(593年)復置瑕丘縣,仍為兗州治,大業後為魯郡治。唐復為兗州治。北宋大觀四年(1110年)改為瑕縣。
3、金稱嵫陽縣。明成化七年(1471年)改為滋陽縣,為兗州府治。清因之。
4、1913年廢府,滋縣屬岱南道(翌年改名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1928年直屬省。1946年析縣城及附近地置兗州市,縣、市俱屬魯南行政區第一專區。1948年市併入縣,屬魯中南行政區第四專區(翌年改為尼山專區),為專署駐地。
5、1950年屬滕縣專區。1953年屬濟寧專區。1958年滋陽縣併入曲阜縣。1961年析置兗州縣,治今市址。1967年屬濟寧地區。1983年屬濟寧市。1992年撤縣設市,2013年撤市設區,改稱兗州區。
二、地名來歷
據劉熙《釋名》:「兗州取兗水以為名也。」兗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沇水,古河名,源出中國河南省,流經山東省入渤海。《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偽孔傳》:「泉源為沇,流去為濟」;《水經》:水出「王屋山為沇水,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皆專指黃河北岸濟水的發源處為沇水。但《禹貢》兗州一作沇州,即得名於沇水。
三、旅遊景點
1、天下第一劍。在兗州博物館陳列的大廳里,有一把碩大、修長的鑄鐵劍,重1539.8公斤,長達7.5米,劍柄上鑄有文字圖案。銘文為:「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圖案為:劍的吞口為一個怒目橫眉的怪獸頭形狀,叫「睚眥」,傳說它是龍王九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兒子,因為性格兇猛好鬥,才作了兵器上的裝飾。據有關專家介紹,這把大劍,無論是重量還是其長度,在華夏現今出土的劍文物中均屬第一。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2、青蓮閣。位於城東泗河西岸,原水利局宿舍院內。始建無可考,1522~1565年(明嘉靖年間)知縣李知茂重修,後傾圯。據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載:「閣在黑風口龍王廟內,其地即李白詩所云『魯東門』者。道光間邑令馮雲鵷重建,以祀謫仙。」李白號青蓮居士,到兗時常住於此,並留下30餘首著名詩篇。後人為示紀念,在此建青蓮閣。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