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天空
感受法治新生態
「您好,請關注我們的生活環境,請愛護我們的青山綠水……」日前,政和縣人民法院的「一村一法律指導員」走村入戶開展生態法治宣講活動,力求通過常態化的法治宣傳,為鄉民重塑新時代生態環保理念。
政和縣因茶而得名,森林覆蓋率達76.8%。近年來,政和法院以「三助、四合、五互動」打造生態「防火牆」,致力於「政和新生態」的發展,讓嘗到生態經濟甜頭的政和人,逐漸增強生態大融合意識,也讓更多的人在這生態凈土中,感受時光映畫般的美好。
「三助力」傳遞新生態理念
對在政和這個小縣城生活的人來說,近年來感受最大的變化就是——已近消失的麻雀越來越多,還有許多不知名的鳥兒也成群結對地飛來舞去,生活無需再遙想遠方,這裡已然成為人們心中的「詩和遠方」。
政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諸多珍貴樹種棲息於此,這裡獨有的政和杏、中國第一的楠木林、聞名八閩的大嶺銀杏、高山柳杉群、紅豆杉等等;村頭村尾、高山低谷古樹隨處可見。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農村最樸素的價值觀,雖然國家早在1992年、1999年就頒布了《珍貴樹種名錄》以及《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但山區的百姓仍然過著習慣的生活。對於政和這個珍貴樹木散落各處的寶庫,無疑是巨大的災難。
「面對如此境況,政和法院提出『司法三助力』(助力古樹名木保護、助力生態環境破壞修復、助力景區生態環境維護),與林業相關部門為散落各處的珍貴樹種登記造冊、掛牌正名。」8月22日,政和法院生態庭庭長謝樂仲告訴記者,為提高群眾保護古樹名木的自覺性,該院與村委會合作,巡迴開庭;針對珍貴樹種盜伐、濫伐案件,積極探索「異地修復」補償機制,讓盜伐者成為珍貴樹種管護人;建立生態景區環境維護機制,將政和新生態理念傳遞給每一位遊客,讓他們自覺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員。
不僅如此,政和法院還聯合縣檢察院建成11畝法官、檢察官紀念林,每年開展「法官、檢察官生態公益林」植樹活動,以實際行動帶動廣大群眾共同為美麗政和、綠色政和建設貢獻力量。
「四合一」確保全程保護生態
「原來古樹生長周期這麼長,你看周邊的樹木都長瘋了,它們才長了這麼一點。」日前,老何在除草間隙,與前來回訪驗收的法官聊開了。
老何因為非法收購濫伐杉木,被判令在「四合一」環境司法保護示範基地基地補植5公分以上銀杏100株。
「生態環境破壞一朝一夕,但養護、修復卻以數年計。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就是這個道理,而我們『四合一』要做的就是這樣的工作。」謝樂仲介紹說,2015年初,政和法院聯合四部門共同出台《關於建設「四合一」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示範基地的實施意見》。當年12月17日,「四合一」基地揭牌,將「珍貴樹種補植復綠」「社區矯正」「生態司法保護普法宣傳示範」「美麗鄉村樹木保護」合四為一。此後,縣司法局定期組織社區矯正人員到基地履行社區服務義務,縣相關部門組織團支部、志願服務隊到基地開展植樹、管護等活動。同時聘請專業人員形成補植復綠樹種、數量、履約保證金的折算機制,由專業人士負責基地的日常巡查管護和監督管理,確保補植樹種的多樣性,遵循生態的自然規律,防止病蟲害及樹木退化,以實現基地的長遠發展。
目前,「四合一」基地已經初見成效,政和法院將該機制進行推廣,做到以點帶面,點面輻射,拓展到全縣自然景區,進而實現全縣生態良性發展。在東平鎮中華第一楠木林引入「懲治·修復·聯防」三位一體的生態司法保護「南平模式」,進行掛牌警示,強化生態司法保護力度。
「五互動」擴大生態審判成果
又到了夏令營的時節,一群來自城市的孩子,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在楠木林中,孩子們見一棵棵參天古樹,便興奮地叫起來。
「小朋友們,看看,這些樹可是我們祖爺爺輩的,也許你們的祖爺爺就曾經在這棵樹下納過涼呢!」志願服務隊員的話音剛落,小朋友們便要求與古樹合影。
這是政和法院建立公眾生態司法的一個項目,意在讓全社會儘可能多的人都參與進來。「我們不能要求全社會為環保做什麼,但至少要讓他們開始認識它、開始感受大自然,只為我們共同的追求。」謝樂仲說,通過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五互動」,即部門互動、專家互動、執法互動、公眾互動、志願者互動。成立生態文明司法志願服務隊伍、生態環境保護司法信息宣傳隊伍,深入鄉鎮(街道)、林區、景區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講;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公眾代表參與生態案件的審理。
政和法院還與縣林業局聯合在中華紫薇園所在地富竹莊建設政和縣生態司法教育基地,形成竹茶旅文化街的旅遊宣傳集群效應,設立政和生態展示館、生態司法展示館及政和林業工作展示館,集中展現生態司法保護成果,推動生態法制教育進程,目前已接待參觀人員65批次3000餘人次。
如今,政和的生態圈已逐漸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景致,一如時光映畫般美好。
編輯:方琮 高奇
以情釋法 以愛律人——新羅檢察築牢未成年人法治堤壩
安商·惠商·暖商!看看漳州法院優化營商環境有啥「高招」
痕跡檢驗界湧來一股福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