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每個人都是會產生沮喪失落的情緒的,但是大人由於對自我情緒的控制能力比較強,所以即便是有這樣的情緒也會很容易走出來。
但相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經常會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陷入在自己所營造的負面情緒當中,怎麼都走不出來。這時候,家長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了。
鄰居家的小麗現在正在上小學三年級,小學的整體知識難度相對來說不會那麼的大,但是小麗在數學方面一直都很薄弱,每一次在做數學題的時候,都會覺得頭大。
有一天晚上小麗在寫作業的時候,有一道數學題她怎麼都想不出來,最後也變崩潰了,直接拖著臉趴在桌子上說我怎麼這麼笨,家庭作業對於我來說太難了,我不想再學數學了。
這也是小孩子都會犯的一個通病,在一件事情做不好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從而產生出了強烈的負面情緒,而且從小麗對自己的評價這一番話當中也可以看得出來。
她將自己做不出題目的原因定義為笨,並且這個笨還是長久性的,如果長期讓孩子在這樣自我,否定的狀態之下所長大的話,會讓孩子慢慢的變得越來越自卑。
而其實孩子如果一直在負面情緒很難走出來的話,家長不妨採用浮雲原理去幫助孩子更快的了解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所謂的浮雲原理,其實指的是教孩子理解真實的內心感受,去提醒孩子他們所有的情緒都只是暫時的狀態而已,不是長久的特質。就像可能在這個時候天氣是晴空萬里,但是下一秒卻突然出現了烏雲,但是很快的時間內物業又會散去,重新地迎來晴天。
你的情緒心情就跟這樣的浮雲一樣的,他來得很快,但是同時他來的也是非常短暫的,所以在這個階段里所產生的所有情緒,他都只是一種暫時的痛苦,而不是長久的,不會永遠的持續下去。
1. 引導孩子感受情緒的變化。
情緒的產生和持續的時間都是非常短的,所以只要讓孩子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就不會陷入在自己做不出題目來的困擾當中,而不斷的產生負面情緒。針對這個問題,家長可以去引導孩子感受情緒的變化。
比如小麗因為家庭作業而感到非常的頭疼而沮喪的時候。家長不妨引導她上一次數學的單元考試當中,小麗還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老師還誇她在數學方面有天賦。通過這樣的一種引導,讓孩子知道自己在數學方面並不是完全不行的,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夠獲得成功。
2. 認識情緒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對情緒的表達有非常多具體而精確的詞彙,如果能夠用語言來將自己的情緒給準確的描繪出來的話,那麼就可以更好地看到情緒的多樣性,也能夠成熟地看待自己的情緒。
所以家長不妨讓孩子認識到他們所擁有的情緒是具有一定豐富性的,在和孩子交流和互動的過程當中,讓孩子把模糊的情緒轉化成為興奮,沮喪,極度失望等具體的詞彙。
比如在孩子買了很多玩具之後,父母不願意再給他買新玩具的時候,孩子會感到非常的失落。還有因為天氣突然下雨了,所以沒有辦法去野餐活動的時候,孩子會產生受傷掃興,失望生氣的情緒。讓孩子根據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而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情緒,也能夠更好的去看待這些情緒。
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覺知之輪」,轉移注意力。
所謂的覺知之輪指的是我們內心可以用一種自行車的車輪來表示衷心,位置是本源,然後不斷地輻射到外周,而外圍所代表的是我們能夠意識到的任何事物,而本源指的是執行大腦。你的大腦關注於哪一方面內容就決定了你現在所處的心理狀態。
比如小麗因為數學不好,家庭作業做不出來,而產生了對自我的懷疑,說自己怎麼這麼笨,其實她只是把自己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做不出數學作業這一個問題上,倘若她多想想自己跳舞也非常棒,彈琴也好,唱歌也好聽,文采也很好的話,那麼這樣的失落情緒也就不會持續太久。
運用覺知之輪去緩解孩子的負面情緒,其實就是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往積極的方向去思考。
1.審查正在影響孩子情緒的因素。
想要讓孩子改變現在所處的情緒狀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現在的心裡感受具體是什麼,自己現在正在經歷著什麼,家長可以教會孩子如何去分辨他現在的心情。
比如孩子現在如果非常的想打人的話,那就意味著孩子處於憤怒的狀態之下。如果孩子現在不想和任何人交流的話,就說明孩子處於悲傷的情緒之下。通過教會孩子去審查自己頭腦中的活動,幫助他們意識到哪一些內容正在影響著他們的情緒,這樣也可以讓他們獲得更多對於情緒的控制權。
2.選擇注意力指向,轉移焦點。
如果把重點一直都放在同樣的一件事情上,那麼你自然也就沒有心思去關注易其他的事情。比如說小麗一直將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她無法做出數學作業自己做不出來,所以作業歸根於自己太笨的原因,這樣就會不斷地籠罩在這樣的負面情緒當中,怎麼都走不出來。
還有一位六歲的男孩傑森,他在學校上課的時候總是擔心頭頂上的風扇會掉下來,從而讓他出現了心理障礙,但是其實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問題,就是傑森過於的去關注於風扇會不會掉下來的事情上,如果把自己的關注點往外圍去擴散的話,那麼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所以家長不妨教孩子在一件事情很焦慮的時候,學會去轉移注意力。
3.關注呼吸,回歸本源。
女性在懷孕的過程當中有一套緩解情緒的方式,便是呼吸法,通過將注意力轉移到如何去呼吸的過程當中,就可以緩解對於生育的緊張。在生活當中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執著於一件事情從而產生了焦慮和恐懼的感覺的時候,家長可以選擇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轉向覺知之輪的本源,也就是呼吸。
比如孩子如果因為要參加比賽而感到緊張的話,家長不妨讓他們閉上眼睛想一想,自己現在在家裡看書看動畫片的感受,如果依然無法緩解的話,就想著應該如何去呼吸,把自己的身心不斷放鬆,那麼這樣的焦慮和緊張的情緒也就會削弱。
所有的情緒產生都是有他的道理的,無論是高興的,悲傷的還是沮喪的。而重點在於應該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去調節自己的情緒。
倘若把注意力一直關注在某一件事情上,就很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的感覺,所以家長不妨採用這樣的幾個技巧去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調節自我情緒。(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