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白文印,該選什麼篆書入印?

2020-01-22     談藝錄

關於在刻白文印時,該用什麼篆書,元時吾丘衍在《三十五舉》里的觀點是這樣的:

二十五舉曰:白文印。用崔子玉寫《張平子碑》上字,及漢器上並碑蓋印章等字,最為第一。

吾衍是高舉「印宗秦漢」大旗的旗手級人物,他這裡說的,當然是漢白文印,讀《三十五舉》不能誤解這裡的白文印是全部印式的白文印,因為白文印的種類並不拘漢白文印一式。至少還有戰國白文印式秦印白文印式。且聽我們細細說來,要解決的問題有這樣幾個:

崔子玉的《張平子碑》上的字是哪種篆字?

《張平子碑》現在已經失傳,卻已考證出這塊碑應為崔子玉的書法。其實就是《張衡碑》(張衡,字平之,著名的天文學家、發明家、文學家。地動儀、渾天儀的發明者),此碑作於東漢永和四年(139年),北宋時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和趙明誠《金石錄》皆有著錄,至元代尚存。

(東漢書法家崔瑗像)

至於東漢大書法家崔瑗(字子玉)寫的這個碑上的字是什麼樣子,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至少我們知道,東漢是隸書大興的時代,只有少數的篆書碑刻(如《袁安碑》、《袁敞碑》)碑文是篆書字體,依照吾丘衍的上下文(他理當是見過這塊碑的),我們大體可以推證,這塊紀念張衡的碑,上面的字該是篆書,而且這個碑上的篆字是可以入印的。

漢篆,又可以入印,那麼這種篆書,大概就是繆篆,或者接近《袁安碑》《祀三公山碑》這些漢碑的字形,如圖:

(《祀三公山碑》字形)

沒錯,實際上,這塊碑之所以在篆刻界這樣知名,原因就是它上面的字形非篆非隸,亦篆亦隸,介於篆隸之間的這種「既方且圓、又方又圓、不方不圓」(是不是矛盾,其實不矛盾)的字體最適合入印,因為,漢印里的大部分篆書都可以說是這種篆書(《中國書法史·兩漢卷》作者認為,《祀三公山碑》的作者之所以寫這樣的字體是對於篆書的隔閡)。

又說「漢器」上的篆書,漢器,指的漢代的器具、器物上的篆書,比如漢燈上的篆書:

(漢燈上的銘文)

又比如漢磚上的篆書:

(漢磚上的篆書)

看字形,還是類似《祀三公山碑》樣的文字。緊接著再說漢碑蓋,所謂碑蓋,也叫碑額,我們看《韓仁銘》碑額:

(《韓仁銘》碑額)

再來看《張遷碑》碑額:

(《張遷碑》碑額)

當然,還有漢鏡的銘文,就不列舉了。但其實也是在篆隸之間的字形。因此,我們可以斷定,吾丘衍說的這個《張平子碑》上的可以入印的篆書,實際就是這種篆隸之間的篆字——其實就是「繆篆」。

真的只能繆篆入白文印嗎?

我們知道,繆篆入白文印是好看的,因為漢印都用這種篆書。但顯然,繆篆並不是唯一可以入白文印的篆書字形,因為戰國時期的白文印,用戰國文字,也有上佳作品,如:

(戰國楚璽:行鹿之璽、造府之璽)

又比如:

(戰國齊璽:將軍之璽、王月+巽)

戰國白文璽里的佳作甚多,舉不勝舉。因此,吾衍所說的用字規範,並不「唯一」,當然,他也沒有說唯一,他只說「第一」。這至少也是「唯二」了。

實際還不止如此,漢白文印里的鳥蟲篆印也極佳,明代汪關也仿,後世文人也仿,足見其美,如圖:

這當然也不是繆篆(有專家認為這就是「繆篆」,而漢印里的文字只不過是「摹印篆」),這實際上是鳥蟲篆。你看,「唯三」了。

還不止這些,還有鄧石如之後的手寫體篆書,那就更是「千人千面」了,鄧石如就是鄧石如的手寫體白文印,趙之謙就是趙之謙的,吳昌碩就是吳昌碩的手寫篆書,如吳昌碩的這方「園丁課蘭」:

(吳昌碩「園丁課蘭」)

我們很難說吳昌碩這方印的篆書屬於哪個篆書分類,它有小篆的成分,又有繆篆的成分,還有石鼓文、金文的成分。當篆刻研習到極致,用哪一種字入印顯得美(不管是形式美、意境美、工藝美、筆墨美、金石美……),就用哪一種文字。

顯然,能入白文印的篆書,並不只有繆篆一種,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白文印式用篆,多種多樣。

篆刻學習的終極問題是什麼?

《三十五舉》讀到這裡,我們碰到了篆刻學習的終極問題,就是審美問題。不管是學習字法、篆法、亦或印式,還是篆刻過程中追求的極端工藝之美、極端的書法之美、極端的印章樣式之美,最終都是審美的問題。

(篆刻與美)

那麼,我們可以得到啟發,篆刻最終的學習方向,是提高審美,其實,這也是任何一門藝術的最終學習方向。而美,是多種多樣的,是主觀的,是多維度存在的。黑格爾甚至認為「美只存在於藝術,因此『美』就等於『藝術』」。

因此,我們在篆刻技法的學習之中,要學習的內容極其豐富,這顯然是一條極其漫長的道路,技法中的字法、篆法、章法、刀法都是微觀的,是大整體中的極微小的組成部分,今天說的「白文印」能用的篆書,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篆刻與美)

結論

篆刻中,白文印的篆書當然不只是吾丘衍指定的繆篆,也不是戰國璽中戰國文字,也不是明清篆刻家們的手寫體篆書,實際上,繆篆只是「印宗秦漢」體系下的最佳白文印入印文字,此外,還有更多的審美體系,這些審美體系的認知,在於篆刻學習者通過提高自己而達成的審美。

問題是:什麼是美的?美的標準是什麼?所謂的美,實際就是篆刻人的審美認知,一個人的審美認知決定了他選什麼篆書入印,因為他認為是美的,這包括他對印式、篆書、章法、文學、文字學、金石學、繪畫、相關的國學修養等進行學習積累下來的美。

(篆刻材料)

往大了說:有多少審美認知,就有多少可以入印的篆書。

再往回說,一點一點的積累篆書知識,一點一點的積累自己的審美,才是最重要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mFL83W8BjYh_GJGV2a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