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元眼鏡成本僅為20塊,高達100倍的利潤被誰賺走了?

2020-07-22   電商報

原標題:千元眼鏡成本僅為20塊,高達100倍的利潤被誰賺走了?

知乎有這麼一個提問,配眼鏡你吃過哪些虧?

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門店售價2000元的眼鏡,淘寶上400元就能拿到手。

不僅如此,眼鏡行業還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出廠價20元的鏡架,200元賣給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

在出廠價到實際零售價之間,眼鏡行業將近100倍的利潤差距,看起來比茅台還令人咂舌。

一支鏡架,兩片玻璃,一副看似不起眼的「小眼鏡」,到底憑什麼如此暴利?

是誰在瓜分眼鏡利潤

一款高端眼鏡在到達消費者手上之前,主要需要流經三個環節:第一,源頭工廠;第二,品牌方;第三,零售商。

溫州眼鏡外貿廠的老闆曾舉例子說,一款知名大牌的墨鏡,他們工廠的成本價是20到50元,市場零售價則在2000至5000元左右。

100倍的溢價,在三個環節是如何通過層層加價實現的?

工廠表示,他們直供品牌,毛利率只有15%到30%,也就是說,市麵價2000元一副的眼鏡,成本20元,工廠只賺3塊錢。

有零售商透露,他們從品牌方拿貨,一般是打5到6折,2000元的眼鏡,進貨價是1000元左右,毛利率一般在50%到70%。

在整個過程中,溢價最高的是品牌,20多元進,1000元多出,毛利率高達90%。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每賣一副高端眼鏡,零售商和品牌方都能賺1000元左右的差價,但是雙方的實際成本,卻並不在一個檔次。

以國際大牌香奈兒為例,賣眼鏡只是它的副業,這1000元完全可以說是在回收廣告費,算是品牌溢價。

專門的眼鏡零售店就不一樣了,店鋪租金、驗光成本,以及員工工資,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中國眼鏡第一股:半數利潤歸房東

2017年,「中國眼鏡第一股」博士眼鏡上市,其招股書披露出來的數據令外界一片譁然。

招股書數據顯示,2016年,博士眼鏡的單副鏡架的採購成本為89元,單片鏡片採購成本為28元,對應的零售價分別為434元和241元。

一副總成本不過145元的眼鏡,在博士眼鏡的店鋪里,身價一路水漲船高到916元。

令人詫異的是,在高達84%的毛利率背後,博士眼鏡的凈利潤卻不足10%,比部分眼鏡工廠還不如。

從費用構成去看,從2014年到2016年,博士眼鏡的銷售費用連年上漲,2016年高達53.88%,直接吞掉了絕大部分的毛利潤。

來源:博士眼鏡招股說明書

具體來說,在博士眼鏡的銷售費用中,員工工資和社保占4成,租金、物業、水電費占比超過50%,而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來源:博士眼鏡招股說明書

換句話說,在眼鏡零售店看似暴利的背後,其實有將近一半的利潤,最後都交給了房東。

正因如此,即便是身為中國眼鏡上市第一股的「博士」,其門店也常年處於「開兩家關一家」的窘境。

淘寶買眼鏡,真香?

中國的近視患者差不多有6億人,幾乎占到了中國總人口的50%,中國青少年的近視率更是位居世界第一。

在購買眼鏡的方式上,家長們依然會帶孩子去線下眼鏡店,但是年輕人早就對上網買眼鏡頗具心得。

知乎網友總結了2折甚至1折買眼鏡的必殺技:

1、去公立醫院驗度數,拿到度數、散光、瞳距等數據;

2、去線下眼鏡店假裝要買,試一試好不好看,找到適合的款式,拿到眼鏡的品牌型號;

3、直接上天貓淘寶搜眼鏡,找店鋪,然後把數據交給客服。

如此一番操作下來,一款相當中意,線下眼鏡店要賣2000元的眼鏡,最後200-400元即可到手。大批網友驚呼「真香」。

然而,電商也有不可忽視的弊端。

大家買其它東西都稱之為「買」,但是買眼鏡卻稱之為「配」,原因無他,線下實體門店的驗光、配鏡、售後等一系列服務,是電商渠道難以滿足的環節。

傳統眼鏡店房租高企,電商眼鏡店難以滿足更多服務,中國的眼鏡行業,還有沒有別的出路?

智叔曾經看到過一個案例,眼鏡店到大學城做活動,價格比一般眼鏡店便宜很多,相當於兩三折優惠。

老闆娘現場給學生們科普,眼鏡店一般都開在鬧市區人流量大的地方,店鋪租金占據了很大一塊成本。

那家眼鏡店位於一棟略顯偏僻的老式商務辦公樓,款式多,服務好,價格低,生意相當紅火。除了高校學生,周邊帶孩子去配眼鏡的家長也不少。

很顯然,對於眼鏡這種「半標準品」來說,在電商渠道之外,其實還有相當大的探索和演變空間。

新品牌的「陽謀」:眼鏡不只是眼鏡

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在眼鏡行業,品牌方的毛利率高達90%,零售店的毛利率也在50%以上,反觀提供產品本身的眼鏡工廠,賣一副眼鏡才賺幾塊錢,憑什麼?

一個值得留意的背景是,作為全球製造工廠,中國承包了全球70%以上的眼鏡製造工作。這些工廠集中在江蘇丹陽、浙江甌海以及深圳。

丹陽的眼鏡鏡片產量占全球一半、中國的3/4,提供的主要是從生產製造,到批發、零售的一條龍眼鏡服務。

溫州下面的甌海,鏡架產量相當可觀,主要做的則是大牌代工,TF、香奈兒、巴黎世家的墨鏡都來自這裡。

深圳的眼鏡行業如今也正在向溫州轉移。

值得一提的是,溫州醫科大學還是全國最早開創眼視光醫學專業的高校,歷年錄取分數線比隔壁浙江大學還要高。

物以稀為貴,在一個競爭相當充分的市場,眼鏡工廠的利潤率自然高不上去。

有人將目光投向了品牌。目前中國叫得上名的眼鏡品牌,除了博士,就是寶島、大光明等一批開在高校周邊的功能性眼鏡店。

最近幾年,一些新的眼鏡品牌開始悄無聲息的在各大商場盤踞,比如JINS、LOHO、木九十、AOJO和EGG等。

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如今商場裡的眼鏡店,已經變得幾乎和帽子、化妝品店一樣多。這些年輕品牌有一個共識:眼鏡不只是矯正視力的實用工具,它更是一種時尚單品。

LOHO眼鏡創始人黃心仲就曾提出,他們的的目標是「讓地球人擁有四副LOHO眼鏡」,分別對應約會、工作、運動等多種場景。

於商家而言,增加復購率,確實是創造營收的不錯出路。但對於消費者來說,以後的錢包可能就更捂不住了。

作者:智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