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3年5月,25歲的努爾哈赤,以祖上遺留下來的13副鎧甲和部眾30人起兵,3年後他就報了殺父之仇。並很快統一了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落,再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努爾哈赤於公元1616年,定國號為「後金」,建元天命,自稱「天命皇帝」。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以後,野心急劇膨脹,以七大恨告天,征討大明王朝。不過在他的有生之年並沒有實現吞併明朝的願望,公元1626年,68歲的努爾哈赤兵敗寧遠城,不久含恨而亡。
清朝皇帝畫像
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皇太極接過指揮棒,據說皇太極當政的時候,八旗兵已經大不如從前了。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在《中國近代史》中說:滿洲兵力本極強悍,用能以一隅之眾抗天下之兵,然其衰敝亦極速。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諭王大臣即謂「太祖時八旗子弟一聞行師出獵,莫不踴躍爭先,今則或托妻子有疾,或以家事為辭」,可見清人尚未入關,其部落勇武之風,已非初興時比矣。
從呂思勉《中國近代史》當中就可以看出,在皇太極在位期間,八旗兵已經沒有他父親在位期間麼強悍。很多旗人見出征就以總總藉口,拒絕出征。所以,皇太極在位期間,八旗兵並沒有多少建樹,以至於徘徊在山海關外。公元1643年,皇太極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就死了,離八旗兵進山海關就一年的時間,可見皇太極沒有那個福氣。皇太極死後,6歲的順治帝即位,由多爾袞輔佐。
崇禎帝即位的當年,全國爆發旱災、蝗災,渴死和餓死的人不計其數,走投無路的農民只好起來造反。當時的明朝已經被魏忠賢之流掏空,加上突如其來的旱災和蝗災,給老百姓的生活簡直就是雪上加霜。由於明朝貪污腐敗嚴重,國庫空虛,政府救災也不力。明王朝面對突如其來的起義,崇禎帝也是手足無措。
俗語有言:「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崇禎帝是真沒錢了,他窮到什麼地步呢?已經窮到讓大臣們向朝廷捐款,一個皇帝還要大臣捐款,可以想像一下,這個國家有多窮。據說,守衛北京的禁軍有半年多沒有領軍餉,這樣的軍隊還能為明朝賣命嗎?
闖王李自成
公元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崇禎帝連逃跑都來不及。原因是,守城的士兵沒有抵抗,直接開門投降了。所以,明朝就這樣稀里糊塗的滅亡了。而李自成占領北京以後,對城內的官吏進行了嚴刑拷打,讓他們將貪污的銀子交出來。所以,很多明朝大臣被他搞得人心惶惶。據說,很多人將銀子拿了出來,還被打,有的被打死掛在北京城內的街道兩旁,簡直慘不忍睹。
身在山海關的吳三桂,本來在回京救援的路上,走到半路聽說明朝滅亡了,又返回了山海關。李自成派人去招撫吳三桂,吳三桂也同意了。當他回北京的時候,聽說家被抄了,父親吳襄還被毆打,老婆也被李自成部下霸占。吳三桂一怒之下,反過來攻打李自成的山海關守將。其實,吳三桂反叛,並非父親被打,老婆被霸占,他在乎的是自己的性命。因為,當時北京城內到處掛著屍體,他派出去的人,把所見所聞都告訴了他。他父親本來就是一個貪污犯,自己也貪了不少錢,吳三桂害怕李自成殺他,才投降了清朝。如果,吳三桂真的因為陳圓圓被霸占造反,他在雲南做平西王時,陳圓圓也不會去做尼姑。此外,吳三桂父親吳襄還在李自成手裡,他造反父親也活不了,關於吳三桂叛亂的原因,大家應該心知肚明。
吳三桂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官職,為了榮華富貴,他也顧不得什麼民族大義了。於是勾結清兵,請求清朝出兵幫忙。這正是清朝一直夢寐以求的事情,雖然懷疑,但是多爾袞欣然答應了吳三桂的請求,星夜兼程,一夜趕了兩百多里,駐紮在山海關外。為了防止有詐,多爾袞派人打聽虛實。在得到確認以後,多爾袞在李自成攻打吳三桂的時候,出其不意的攻擊了李自成的軍隊。
當李自成親自率領6萬大軍去攻打吳三桂,由於被夾擊,李自成的軍隊被毫無懸念的打敗了。要知道清朝兩代人都沒有實現,多爾袞就輕而易舉的入關了。在清朝統治者眼中,簡直就是一場夢。這歷史性的一刻,也讓順治帝多了一個頭銜——「清世祖」。
八旗軍
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編牛錄為「四固山」。「牛錄」的意思是「生產和軍事合一的社會組織」,而「四固山」翻譯成漢語的意思是「旗」。「四固山」最開始由紅、白、黃、藍四種顏色為旗幟,後來將原來的四旗鑲上邊,又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這就是清朝的「八旗制度」。到皇太極即位以後,投靠清朝的漢軍越來越多,皇太極相繼建立了「漢人八旗(33000人)」和「蒙古八旗(25000人)」,統稱為「八旗軍」。
清軍入關時的「八旗兵」,包括滿、漢、蒙二十四旗,總兵力不到20萬。其中,駐守北京的八旗兵有10萬人,能在外打仗的也不過10萬。後來,順治帝收編明軍及其它漢兵,以綠色旗幟為標誌,組建了「綠旗兵」又稱之為「綠營」。「綠營」全部由漢人充當,在康熙帝在位期間,「綠營」人數已經達到了66萬人。清軍入關後,國內有三股勢力,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政權,這三股勢力很快被清朝剿滅,全靠綠營的人。如果,以八旗兵收拾殘局,我看清軍要被打回山海關外。
清軍入關以後,多爾袞沒有像李自成那樣,對明朝的大臣嚴刑拷打,他對投降的明朝將領官復原職不說,還成為清朝的平亂先鋒,歸為己用。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多爾袞在漢人的建議下,先安撫明朝老臣,並宣布全國免除明朝一切苛捐雜稅,以此收買人心。
在清軍沒有入關之前,多爾袞就得到了明朝降將洪承疇等人的幫助,已經初見成效。所以清軍占領北京以後,接連任用了六個大學士,其中四個是漢人。此後又重用兵部右侍郎金之俊、戶部侍郎黨崇雅、進士方大猷等人。在謀臣的建議下,多爾袞採用的是以漢人打漢人,這招效果非常好,以當時的八旗十萬人肯定無法收拾殘局,所以他將希望寄托在了降將身上。
排隊剃髮
清軍剛入關時,只占據北方部分的確,而大西南地區還掌握在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南明小朝廷的手中。由於當時三方勢力,各自為政,你打我,我打你,內部根本不和。所以,清軍向各地區的明朝將領拋出了橄欖枝,很多人經不住糖衣炮彈的誘惑,主動投靠了清朝。
比如鄭芝龍、李成棟、孔有德、吳三桂、洪承疇等人,都是清朝平亂的中流砥柱。清軍在得到這些將領以後,命令阿濟格和吳三桂攻西南地區,主要對象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征討南方的將領是投降清朝的洪承疇、李成棟等人,可以說,送死的都是漢人,旗人全是做將領的。
當時南明弘光皇帝封鄭芝龍為南安伯,負責福建全省的抗清軍務。後來,在清朝的利誘之下也投降了。只有,他的兒子鄭成功還在做反抗。鄭芝龍投降清朝的理由,估計和其他明朝降將差不多。鄭芝龍說:「明朝和清朝都一樣,無非是換了個主子!」反正,自己也做不了皇帝,誰想做皇帝都一樣。且清朝已經占領了北京,給出的待遇這麼好,投降照樣可以做官。如果抵抗不一定會贏,所以抗清思想就動搖了。
福建投降了清朝後,清兵派明朝降將李成棟進攻廣東,此人連滅兩個南明皇帝,為清朝平定南方出了不少的力。當李成棟進攻桂林的時候,受到了挫折,據說在其老婆的勸導下,很內疚,於是又投降了南明王朝。李成棟在桂林受挫叛變,清朝命令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進攻廣西桂林,這些在桂林再次受挫,導致江西也落入南明之手。
多爾袞聽說江西和廣東又回到了南明朝廷的手中,這才派出八旗子弟出征。差不多一年時間才收復南昌,而廣州在公元1651年才被尚可喜收復。後來,張獻忠的部下李定國投靠南明永曆政權以後,廣西和雲南一直沒有收復。清軍曾派十萬人圍剿李定國,清軍親王尼堪,被斬首,全軍覆沒。由於李定國的功勞太大,孫可望嫉妒李定國兩人出現間隙。孫可望決定除掉李定國的事情暴露,多次攻打未果以後,孫可望拿著義軍的軍事布局地圖,投靠了清軍。孫可望投靠清軍,嚴重影響了戰局的走向。公元1661年,清軍兵分三路,圍攻雲南,永曆帝逃到緬甸,緬甸迫於軍事壓力,將永曆帝送給了被吳三桂,不久被處死。李定國得到消息想援救的時候,為時已晚,永曆帝被殺傳出後,李定國悲憤成疾,次年病逝,清軍才逐漸平定全國。
吳三桂
鄭成功在永曆帝被殺的這一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趕走了荷蘭人,占據台灣。清軍基本平定了國內的叛亂,接下來就是處理「三藩之亂」的問題。
「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這三人都是清朝平定國內勢力的主力軍。從他們的封號就可以看出來,吳三桂平定了西南地區,而尚可喜和耿精忠平定了黃河以南的地區。范蠡曾經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幾個人想必是忘記了中國這句古話。清朝平定國內叛亂之後,漢人將領基本沒有了用處,且這些人的權力太大,反而對清朝是個威脅。所以康熙帝即位以後,就開始削藩。
我國歷史上,每次一次削藩都遭到了反抗。漢朝時期,漢景帝削藩導致「七國之亂」,明朝朱允炆削藩導致「靖難之役」。而清朝的削藩同樣遭到了三個藩王的抵抗,從「三藩之亂」這件事來看,我們才能目睹八旗兵真正的戰鬥力。
其實,吳三桂這人還是有些本事,只是叛亂的時候已經61歲了,年齡太大了,給他的時間不多。吳三桂叛亂之初,雲南、貴州、湖南、四川等省都響應了他的號召。據說,清朝有26名總督、巡撫、提督等都參加了這次叛亂。曾經明朝的降將也有20多人響應他的號召,、可見全國掀起了抗清熱潮。
皇帝朝儀
在"三藩之亂"爆發時,索額圖手捧「寧南靖寇大將軍」大印,授予代善曾孫多羅順承郡王勒爾錦,命令其征討雲貴的叛亂,並南下駐守在荊州。估計很多人不知道,八旗兵在荊州竟然屯兵八年不敢與吳三桂交手。據說馬在鎮守荊州期間,勒爾錦聽說吳三桂要渡江攻打他,勒爾錦竟然埋了比利時人南懷仁所督造的新炮,準備棄荊州逃走。不過,後來虛驚一場,等吳三桂死後,清朝下旨才渡過長江,攻取了常德。
康熙後來讓八旗兵向西攻重慶,勒爾錦走到半路不敢前進,折路返回,自己解除了大將軍的職務。康熙再任命康親王傑書去浙江和福建平叛,駐守金華兩年多也不敢動。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當初攻福建海澄時,傑書竟然不敢去救援。
在"三藩之亂"時康熙封簡親王喇布為「揚威大將軍」,封安親王岳樂為「定遠平寇大將軍」,讓兩人去江西,這兩人駐紮在南昌,不敢挪動半步。吳三桂死後,兩人才不慌不忙的出兵。如果,不是康熙下旨,估計要在南昌呆一輩子。在後來的作戰當中,喇布簡直就是在消極平叛,主要是貪生怕死。而岳樂比喇布要強很多,他雖然也怕死,但是他派"綠營"將士幫他去打。說來說去,還是八旗將領越來越孬。
公元1681年冬,漢將趙良棟到達雲南昆明與清軍會師。當時吳三桂之孫吳世璠在昆明城內僅有5000多人,安親王岳樂的侄兒彰泰當時為「定遠平寇大將軍」在昆明城外已經駐紮了半年之久,他只將城圍困,而不敢攻城。綠營廣羅總兵趙良棟就去問彰泰,說:「我們圍久了,糧食吃完怎辦?」彰泰卻說:「皇上豢養滿洲兵,豈可輕進委敵?你和你的兵初到昆明,也該休息休息,養養身體。」趙良棟沒有聽從彰泰的話,先切斷了昆明城內的糧道,然後在晚上攻城,彰泰只得讓40萬大軍跟著上。吳世璠面對幾十萬的大軍,昆明城肯定守不住,最終吳世璠自殺,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被這樣平定了。
雅克薩之戰
康熙入關的時候,八旗子弟不足20萬人,有10萬在駐守京城。真正能用到全國的兵力非常有限,而當時的漢軍"綠營"達到了60多萬人。所以,康熙重用了漢軍,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時候,起到了中堅力量。如果,沒有漢軍為他賣命,康熙估計早被趕出了北京城。從"三藩之亂"來看,八旗兵已經開始頹廢了。其實,康熙也知道,處於太平盛世的八旗兵開始頹廢了,所以在蒙古建立了一個馬蘭圍場,專門讓八旗貴族練習射獵。
如果說八旗兵沒有頹廢,我們再從「雅克薩之戰」領略一下清軍的戰鬥力。"雅克薩之戰"清朝與沙俄軍打了兩次,如下:
最後,借用《中國近代史》呂思勉老先生的話,總結一下八旗兵的戰鬥力:"三藩之終於覆亡,仍漢人之自相屠戮耳。川楚白蓮教起,清兵以鄉勇居前,綠營次之,旗兵居後。論者謂經三藩之變,而知旗兵之不足用,經川楚白蓮教之變,而知綠營之不足用。其實清代兵力,入關以後,即不可以遇大敵,其戡定中國,開拓疆土,非適值天幸,則掩耳盜鈴耳。"
三藩之亂的覆亡都是漢人自相殘殺的結果,四川和湖廣的白蓮教起義,鄉勇打頭陣,接著是漢兵正規軍,最後才是八旗兵。所以,清軍入關以後,八旗兵已經不能抵禦大敵,只能依靠鄉勇和綠營。最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國運動,清朝八旗兵幾乎廢掉了,完全靠淮軍和湘軍。無論是英法聯軍侵華還是八國聯軍侵華,守衛北京的禁軍全是老爺兵,戰鬥力估計不及當時的土匪。
清朝能入主中原,真的是趕上了一個好時機。當時明朝已經步入暮年,而清朝正好是十八歲的小伙子。明朝貪污腐敗,加上內憂外患,李自成簡直就是神助攻。而吳三桂為了榮華富貴,也不顧什麼民族大義,直接打開城門,兩個人簡直就是絕配。真的是老天爺亡明朝,誰也攔不住。
參考文獻:呂思勉《中國近代史》、孟森《清史講義》、張九州《清代皇帝趣聞軼事》、黎東方《細說大清》、《清史稿·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