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民居很多是用木材建起來的,在這些木結構的民居中,無論是屏風、花窗,還是門、柱都會雕刻各種惟妙惟肖的圖案,這些精美的圖案過去都是工匠手工雕刻的。隨著時間的流逝與科技的發展,傳統民居逐漸減少,手工木雕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我們的生活。
在通海,有個年輕的木雕愛好者岳舒頔,醉心收藏近20年,如今已有藏品近2000件。他說:
「逐漸消失的老物件,讓我感到心疼,如果任由這些珍貴的文化符號消失,對我們每個人、對一個地方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損失。」
木雕情懷的緣起
岳舒頔在通海縣城租了一間老房子,取名「澓疏閣」,專門用來擺放自己收藏的木雕精品。記者走進「澓疏閣」的時候,感到驚訝,從屋子的主要構建門窗,到屋裡的八仙桌、匾額、柱樑、椅子等擺設,都是岳舒頔從通海、石屏、建水、普洱等地收回來的老物件,大的有好幾米,小的只有巴掌那麼大。不論大小,不論價值,岳舒頔都把它們精心地擺放著,年代久遠經不起風化的,他還準備了玻璃罩為它們遮擋灰塵。
說起與木雕的緣分,還得從岳舒頔高中時說起。當時,通海縣城文廟街進行舊城改造,學美術的岳舒頔無意間看到一塊被拆下來的木雕,發現上面的圖案精美、紋樣特別,就花了一頓早點錢把這塊木雕帶回了家,當時他只覺得這些雕刻出來的立體圖案比用畫筆畫在平面上的圖案更精美。後來,他常常到老街上去晃悠,看到喜歡的木雕就花錢買回家,有時是一個木獅子,有時是一塊小花窗。
大學期間,學習了有關木雕的知識,岳舒頔才了解到這些木雕的工藝有多複雜。回到通海,岳舒頔在進村採風過程中,偶遇一群拆舊屋的工人,在與他們聊天的時候,聽他們說會在天冷的時候用木雕構件來燒火取暖。
「就是這句話,讓我覺得很心疼,我們的前輩一刀一刀刻出來並且留下來的東西,就這樣消失了,實在是可惜,一種責任感『迫使』我有意識地去收購這些漸漸被人們遺忘的老物件。」
岳舒頔說道。
岳舒頔收藏的木雕
發現木雕之美
岳舒頔表示,收藏木雕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發現木雕工匠精湛的技藝讓人覺得快樂,發現木雕圖案豐富的寓意讓人感嘆前人的智慧……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的審美,這些時代的審美會在木雕上體現出來。岳舒頔認為,如今還可以從木雕上了解到那個時代這片土地上流行什麼樣的文化,其實是很幸運的。
在收藏的過程中,岳舒頔發現,通海木雕工匠手藝之妙之絕讓人感嘆,有陽刻、陰刻,有淺浮雕、高浮雕,有全鏤空、半鏤空,技法精湛,讓人拍案叫絕。那時的匠人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可以在一棟房子的任何一塊木頭上刻出精美的圖案來,更是讓人佩服,門、窗、匾、額、柱、屏、桌、椅、床、凳、梳妝檯,乃至盆、盤、碗等日用器具都雕有圖案,說明我們的前輩包括最底層的勞動人民都有愛美之心,善於將日常生活詩化、藝術化。
此外,木雕上的圖案也是內容廣博、內涵豐富,有詩詞歌賦、戲曲故事、神話傳說、經典名句、諺語格言、英雄聖賢、花鳥蟲魚……這些刻出來的東西,有的導人崇德向善,有的啟人奮發有為,有的營造和諧美好,有的傳遞福壽吉祥。
記者在「澓疏閣」流連,發現不少木雕讓人嘆為觀止。其中有「鳳穿牡丹」「麒麟送子」「雙龍戲珠」「福祿壽喜」「花開富貴」「觀音送子」「八仙過海」「三陽開泰」「喜鵲登梅」「太公釣魚」等,這些寄託美好寓意的木雕,精美無比,讓人百看不厭。
每一塊木雕,都能體現一個工匠的情懷
多年來,木雕中深厚的文化氣息深深吸引著岳舒頔,每每說到木雕收藏的那些事,他會滔滔不絕說上半天。
曾經有一次,岳舒頔在通海楊廣鎮的一個村子裡,看見一個村民用一塊木雕做砧板切韭菜,他當即與村民協商後把那塊木雕買了回來。他告訴記者,其實當時這塊木雕已經被刷上了新油漆,看不出它本來的面目,多年的收藏經驗讓他一眼就看出了它的與眾不同。他說:
「在我看來,這塊木雕的歸宿絕不是作為一塊砧板存在,它應該作為一件藝術品供我們去學習、品鑑。」
後來,為了讓這塊木雕露出最初的面目,岳舒頔做了油漆清理、表面修復及防蟲處理後,把它陳列在「澓疏閣」內。
在普通人看來,木雕都是差不多的,但細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個時代的木雕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明代的木雕比較厚重,線條粗獷,紋飾簡潔,清代的木雕則紋飾繁複。
「其實,越簡單的東西越考驗工匠的手藝,這是我從收藏經驗中總結的。」
岳舒頔說道。以木雕來說,當它的紋飾繁複時,各種線條穿插交錯,人們很難看到它的不足,但若是簡潔的圖案,只要有一根線條刻的不夠直,就可以一眼看出來。在「澓疏閣」的陳列品中,記者細細尋覓,發現果真如此。
舊時建房子,都沒有設計圖,全靠工匠自由發揮,所以不僅考驗工匠的基本功,還考驗工匠的創造性。說到此處,岳舒頔指著他收藏的一塊花窗告訴記者:
「你看這上面刻的圖案,首先看到的是梅、蘭、竹、菊,細看的話你就會發現花中還有兩隻小松鼠,這是把植物的靜和松鼠的動結合起來了,這是前人的平衡觀。」
最後,岳舒頔表示,每一個有藝術價值的老物件都值得被珍惜,因為這些老物件里蘊含的內容值得每一個懂藝術、愛藝術的人去學習。
玉溪日報記者:何超
編輯:劉燕 韓婭嬌 審核:楊雪
玉溪日報新聞客戶端
在玉溪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