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焦慮:還是「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2019-07-29     時代郵刊

1

伴隨孩子的出生、成長、入學,家長們迎來一輪接一輪的養育焦慮。很多家長銘記一種說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何解決「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已成為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

「搞不清起跑線在哪裡」

寶寶是否健康?選擇哪家醫院建立孕期檔案?是順產還是剖腹產?確認自己懷孕後,于娟欣喜之餘卻感到從未有過的焦慮感。

寶寶是否健康?選擇哪家醫院建立孕期檔案?是順產還是剖腹產?確認自己懷孕後,于娟欣喜之餘卻感到從未有過的焦慮感。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孩子出生後誰來帶?如果自己帶,就沒辦法工作,家庭生活壓力就會加大。如果把孩子送回老家,讓老人幫忙帶,又擔心老人過度溺愛孩子。況且,自己心智還不夠成熟,完全不知道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

更讓于娟焦慮的是:她和愛人雖然工作、生活在北京,卻沒有北京戶口,沒有學區房,接下來會面臨孩子教育方面的一連串難題。每當看到因為戶口問題導致孩子無法就近入學的新聞時,她都會莫名生出一種強大的壓力感。

談及育兒,很多家長都銘記一種說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對於這句話,于娟感到些許無奈和沮喪。因為居住證和醫院不在同一區域,她跑了好幾家醫院都沒法建立孕期檔案。「很難做到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我根本就搞不清起跑線在哪裡。」社會競爭激烈,父母普遍對子女期望過高。「作為父母,都希望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健康成長,接受良好的教育。」于娟說,理性地說,還是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發掘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應讓孩子背負太大成長壓力。

向隔代撫養說不

老大要出去玩,老二年幼怕冷;老大吵著要吃飯,老二需要吃輔食;老大放學回來,老二睡覺還沒醒……獨自帶著兩個娃,馬春園每天都要努力將時間儘量合理安排。

老大要出去玩,老二年幼怕冷;老大吵著要吃飯,老二需要吃輔食;老大放學回來,老二睡覺還沒醒……獨自帶著兩個娃,馬春園每天都要努力將時間儘量合理安排。

馬春園認為,自己帶大的孩子和隔代撫養長大的孩子有很大不同。

談及自己每天的生活節奏,她笑稱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帶娃、買菜、做飯、刷鍋、洗衣服、擦地板……

最讓馬春園感到崩潰的是趕上孩子生病。「老二體質比較弱,每次住院我幾乎是一周無法睡覺。幸好有老公和姐姐幫助,不然老大都不知道怎麼辦。」

在馬春園看來,自己帶出來的孩子和隔代撫養長大的孩子有著很大不同。她覺得,年輕人體力好,可以讓孩子體驗更多的戶外活動,參觀科技館、動物園,學游泳、滑雪等,從而讓孩子眼界更開闊。和老人容易溺愛孩子不同,年輕人帶出來的孩子普遍更懂事、不胡鬧,不亂要東西。

對於多次爆出的幼兒園虐待兒童的新聞,馬春園表示一點都不擔心。「平時注重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孩子能夠清楚地描述在學校經歷了什麼事情,參加了什麼活動,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樣。通過孩子有意識無意識的描述,我會了解他在學校的真實情況。」

「分分鐘都在焦慮」

「讓孩子讀一所名校,將來就業才會有更多更好的選擇。高考是最簡單且高效的人才選拔方式,我並不排斥應試教育。」王茉莉說。

「讓孩子讀一所名校,將來就業才會有更多更好的選擇。高考是最簡單且高效的人才選拔方式,我並不排斥應試教育。」王茉莉說。

雖然自己的孩子才6歲,剛上小學一年級,但王茉莉一年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已經達到10萬元左右。

在王茉莉看來,應試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和學校,名校、名師是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關鍵,沒有這個基礎其他都是空談。

從讀幼兒園中班開始,王茉莉就為孩子報了幾個輔導班。讀幼兒園大班後,班裡29個孩子一半以上都報了英語學習班。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升小學時比別人差,王茉莉又為孩子增報了兩個培訓班:線上外教一對一和線下中文老師教語法。僅新增的兩項,一年費用就6萬多元。

關於培訓班,王茉莉坦言,主要還是受周圍環境影響,自己不這麼做就意味著孩子會「落後」。

通過觀察周邊,王茉莉發現,很多優秀者都是從祖輩開始接受好的教育,就讀好的學校。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接觸的人、事、物層級較高,長期在這種環境中浸潤,走向社會就不會差。

談及自己的育兒生活,王茉莉感到「分分鐘都在焦慮」。

育兒焦慮雖不可消除但能緩解

家庭養育的孩子越來越少是趨勢;隔代撫養的現狀很難改變;完善社會保障也需要時間,因此要求父母們不因育兒而焦慮,有些不切實際。

家庭養育的孩子越來越少是趨勢;隔代撫養的現狀很難改變;完善社會保障也需要時間,因此要求父母們不因育兒而焦慮,有些不切實際。

不過,這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對焦慮情緒放任不管。國內外研究的共識是,高焦慮度的父母有極其相似的行為傾向:過度敏感、過度控制、過度保護,而這會對兒童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每個家長和幼兒的情況不同,家長焦慮的原因也各異,緩解育兒焦慮沒有一用就靈的辦法。國外的專家還是給出了一些可借鑑的辦法。美國育兒方面的臨床醫學家戴維·安德雷格教授認為,家長要弄清自己焦慮的真正原因,並加以解決,才能緩解育兒焦慮。

還有的心理學家認為,雖然人們應該關注新聞,但有時家長也要學會「關電視」。這也很好理解有研究表明,人們看的「壞消息」越多,越容易高估壞事發生的機率。

此外,父母還可以加入家長互助團體,這些團體會為初為父母者講解育兒知識,告訴初為父母者幼兒哪些「看似異常」的行為不用擔心,家長之間也可以互相交流育兒經驗,傾訴煩惱分享快樂,這也能緩解父母的焦慮情緒。

育兒焦慮雖不可消除,但能夠緩解。這需要社會為孩子們提供更公平的起跑線,也需要父母們拿出更多的勇氣和智慧直面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leaIQ2wB8g2yegNDEX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