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都有許多 「藩屬國」,且中國周邊的國家也甘願做中國的「小弟」。 「藩」的意思就是屏障、保衛的意思,「屬」就是附屬,他國作為我國的藩屬國,而我國就是他們的「宗主國」,這就形成了一種宗藩體系。這種外交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而藩屬國最典型的標誌就是朝貢(進貢)。
萬國來朝
什麼是朝貢呢?其實,就是小國家的君主派遣使者攜帶財物(貢品)到另外一個國家,表示順從或者結盟。使者到了這個國家,將禮物獻給皇帝,表示締結外交關係。中華乃天朝上國,憑藉著與朝貢使臣互換禮物的機會表明和藩屬國的尊卑關係,當朝貢使團來朝貢時,必須向中國皇帝行跪拜禮,即使貢使中有國王本人也不例外。外國使團如此卑躬屈膝的討好宗主國,到底能給他們帶來哪些好處呢?
我們都知道,漢朝建立時,北方的匈奴是漢朝最強大的對手。但是,漢武帝即位以後,漢朝國立強盛。漢武帝發起了對匈奴的戰爭,同時還征服了衛氏朝鮮、閩越、南越,並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以後,漢朝與西域各國結盟。據說當時的西域有50餘個國家歸順了漢朝,在我國歷史上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漢朝以後,中國開始進入大分裂時代,直到唐朝才建立起龐大的宗藩關係和朝貢體系。根據《舊唐書•本紀第二•太宗上》的記載:「新羅、龜茲、突厥、高麗、百濟、党項並遣使朝貢!」要知道,這些國家在當時都是大國,包括後來的日本也主動向唐朝朝貢,並建立了宗藩關係。
進貢
俗話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唐朝短暫的繁榮以後,中國又陷入大分裂時代。到了北宋建立時,還主動向遼國稱臣納貢。所以,從北宋開始,中國已經喪失了對周邊國家宗主國的地位。到了明清兩朝,在亞洲,尤其在東亞地區,形成了以中國為宗主,周邊國家為藩屬的宗藩體系。當然「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是不可能的。
因為中華天朝上國,懷柔遠仁、厚往薄來,藩屬國大老遠地過來進貢,自然不能虧待了別人,所賞賜的禮物往往超過了貢品的價值,如果年年來進貢那不就把中國吃窮了嗎?
東漢疆域
比如日本南部地區的倭奴國在公元57年(建元二年)派使者來東漢朝貢,光武帝劉秀就賜了一枚「漢委奴國王金印」給日本使者。據說,這枚金印的含金量95.1%。當時日本使者也沒有帶像樣的貢品,但是獲得了一枚金印,可見日本真的很賺。所以,外國使者很樂意來中國朝貢。
當然,藩屬國頻繁的朝貢,也讓中國感到吃力。所以朝廷對於藩屬國的進貢時間有著明確規定,在明朝時,進貢最勤的是琉球國,琉球國在今天的日本沖繩一帶,最多的時候一年來進貢三次。清朝的時候進貢最勤的是朝鮮國,一年最多來兩回。大多數藩屬國進貢的次數遠遠超過了規定的次數,難道他們真的這麼尊重這個大哥不成?
因為,中國物產豐富,本來就不缺貢品,所以趁朝貢的機會,這些國家反而能大賺一筆。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藩屬國爭著來中國朝貢都是因為有利可圖。這些藩屬國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朝貢使團來中國進貢,這些使節與其說是來朝貢不如說是來中國做生意,他們帶來的東西朝廷都會高價收購。一把日本摺扇可能在本土只賣50文銅錢,朝廷則以400文的高價收購,一把普通品相的日本武士刀就值個200-300文銅錢,朝廷則至少會用上千文銅錢收購。
因此使節都爭相把本國的土特產帶到中國,帶的東西遠超規定的數目,已經和走私沒什麼區別了。中國官員要是攔著,使節一句「這是獻給大皇帝的禮物,這是吾等臣子對皇帝陛下的一點心意。」就可以堵住所有官員的嘴。使節團把特產帶來皇宮,皇帝自然不可能讓他們空手而歸,除了按價給錢還要有所賞賜,賞賜的東西一般都是中國的特產,類似於絲綢、瓷器之類的東西。甚至還會賞賜中國的銅錢和紙鈔,這些賞賜的東西到了藩屬國國王那兒,國王還可以賞賜給別人,往自己臉上貼金。相當於告訴本國人:我有天朝老大罩著,這次大哥又給我發紅包了,然後我發給你們,你們都給我老實點。
萬國來朝
但是紙鈔銀票這種東西在他們本國什麼東西都買不了,為什麼他們還這麼開心呢?其實也並不是完全沒有用,唯一的用處就是——顯擺。物以稀為貴,本地人都沒見過這東西,甚至還有人把大明寶鈔裱起來貼在客廳牆上,以供客人參觀,順便吹吹牛,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明朝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從此之後藩屬國就不願再來朝貢稱臣,直到清朝建立以後,朝貢體系才慢慢恢復。
朝貢使團的貢品更是千奇百怪,暹羅國(泰國)曾經進貢過稻米,當時正好莊稼欠收,皇帝得知非常高興,誇讚暹羅國王會辦事,畢竟當時超市可沒賣泰國香米這玩意兒。有些小國的貢品可能就是幾條魚,甚至是玳瑁(龜殼),從天上飛的到水裡游的,什麼樣的貢品皇帝都見識過了。
所以,大家應該知道了,藩屬國向中國朝貢的好處了。向中國朝貢除了能賺錢,其實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藩屬國遭到入侵,還受到宗主國的保護。
自從張騫出使西域以後,中國在西域就有了很多藩屬國,當這些國家受到匈奴威脅以後,他們會主動向漢朝求救。所以,西漢時期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以監督西域各國不受他國攻擊。比如公元前72年,匈奴大舉進攻漢朝的藩屬國——烏孫。當時的漢朝經濟已經達到鼎盛,國力強盛,漢宣帝決定發兵遠征,並於次年派遣16萬大軍,兵分五路救援烏孫國。匈奴聽說漢朝出兵,被這種陣勢嚇倒,如鳥獸散。
漢朝
在我國歷史上,能與漢朝相媲美的朝代也只有唐朝了。在公元663年(唐高宗龍朔三年),中國與日本在朝鮮的白江口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海戰。本次戰爭爆發的經過是這樣子的,當時朝鮮半島上面有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其實,這三個國家都向唐朝朝貢,按理說都屬於唐朝的「小弟」。
我們都知道,隋煬帝曾三次征討高句麗無果,而唐太宗曾經也在高句麗損兵折將。雖然,高句麗迫於唐朝強大的國力屈服,曾向唐朝求和,但是這個國家不服唐朝管轄。所以,公元600年,百濟聯合盟友高句麗入侵新羅的時候,新羅王向唐朝求救。新羅作為唐朝的藩屬國,唐朝不會置之不理,唐朝很快出兵幫助新羅滅了百濟。
明日戰爭
百濟滅亡以後,高句麗失去了一個盟友,從此被孤立。唐朝派遣蘇定方、劉伯英、程名振等將領進攻高句麗。此外,當時百濟還有一部分老臣,組織了一些殘兵敗將,不斷的反抗唐軍。不過多次反抗也沒有成功,於是這一部分人就向日本求救。而日本經過「大化改新」以後認為自己很強大了,在當時根本不把唐朝放在眼裡。當時日本也想趁機復興他們曾經在百濟的殖民地「任那」,於是趁機出兵朝鮮,援助高句麗。
日本(倭國)出兵朝鮮,於是中日之間爆發了歷史上第一次戰爭——「白江口之戰」。根據《新唐書》記載:「仁軌(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濟王豐脫身奔高麗,王子忠勝、忠志等帥眾降,百濟盡平。」日本在唐朝軍隊面前,四戰皆敗,幾乎全軍覆沒。所以,日本的海上艦隊被徹底打垮,公元668年,也就是白江口之戰的第5年,新羅聯合唐朝滅了高句麗,並統一了朝鮮半島。
萬國來朝
其實,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出兵幫助藩屬國抗擊外敵的例子。比如在明朝萬曆年間,中日再次爆發了戰爭,公元 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日本太政大臣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結果又被中國明朝軍隊打垮,所以直到清朝末年日本都不敢輕易出兵中國。在乾隆時期,中國曾幫助暹羅(泰國)抗擊緬甸。在清末當屬國朝鮮遭到日本入侵,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清朝,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依舊派兵支援朝鮮,最終與日本爆發了「甲午中日戰爭」。中國雖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失掉了對朝鮮宗主國地位,但是中國依舊不欠誰的。現在,反而是某些國家忘恩負義,聯合起來遏制中國。
可以說,藩屬國向中國朝貢,一點也不吃虧。反而是宗主國不好當,即便是藩屬國朝貢。當使者回國的時候,皇帝還不忘回贈禮物。當藩國遭遇入侵,宗主國還要出兵援助。所以,藩屬國向宗主國朝貢,怎麼都是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