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紀》:為什麼說你我都是炎黃子孫?

2021-04-14     歷史研究

原標題:《五帝本紀》:為什麼說你我都是炎黃子孫?

無論在中國境內,還是海外,華人相遇,都會互稱「同胞」,會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其中黃顏色的「黃」,指的是「黃帝」。為什麼我們會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呢?這就要從《史記》的開卷第一篇《五帝本紀》說起。

所謂「五帝」,是指三代(也就是夏、商、周)以前,五個在司馬遷看來歷史時期最早的人間帝王。按照先後次序,他們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根據《五帝本紀》的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是少典之子。他生當群雄逐鹿、暴虐百姓的衰世,用「修德振兵」也就是道德治理和強軍練兵兩結合的手段,聯合其他部屬討伐對手,成功了,因此被諸侯擁戴為「天子」。他之後的四位帝王,顓頊、帝嚳、堯、舜,則是同出一系的他的血親後代。

具體來說,黃帝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一個叫昌意。顓頊是黃帝小兒子昌意的兒子,就是黃帝的孫子;帝嚳是黃帝大兒子玄囂的孫子,就是黃帝的曾孫。堯又是帝嚳的兒子,就是黃帝的玄孫。而舜,追溯上去,他的五世祖是顓頊,六世祖是昌意,所以他應該是黃帝的七世孫。

按照《五帝本紀》的記載,顓頊和他爺爺黃帝相比,長處不在打仗,而是懂天文,敬鬼神,定規矩。帝嚳這位黃帝的曾孫呢,據說一生下來就能自報名字,長大後又擅長「全球治理」,簡直就是個天才。而黃帝的玄孫堯,聰明程度既不比帝嚳差,還很健康長壽,在帝王位置上足足乾了九十年,才退居二線。

山東嘉祥漢武梁祠石刻中的顓頊、帝嚳和堯(拓片)

相比之下,《五帝本紀》對居於五帝之末的舜,記載最為詳細,有些地方情節曲折,竟有點像小說了。

說是舜是個大孝子,親娘早逝,老爸是個沒主見的瞎子,娶了後媽,還多了個壞心眼的弟弟。這老爸和弟弟倆心理變態,一心要除掉舜。有一回讓舜去挖井,等井挖好了,居然稀里嘩啦往井裡填土,要活埋了舜。他們沒想到的是,舜在往下挖井的同時,留了個心眼,就像我們在老電影里看到的抗日游擊隊一樣,順便在井底橫向挖出了一條通向地面的地道。這時這地道還真的派上了用場,讓舜化險為夷,安然撤離。

故事還沒完。弟弟以為大哥已被活埋,就忙活著分了他的家產和女人,那邊的大哥卻已經抖落身上的塵土,站在了占據自己房產的弟弟跟前。這弟弟正彈著哥哥心愛的古琴呢,沒想到哥哥竟復活了,驚愕之餘,只好無恥地說:「我正想你想得心神不寧。」舜倒也大度,只回了他一句:「是啊,你這麼說還差不多。」

不過,《五帝本紀》中寫舜的部分,有些記錄是否真實,很讓人懷疑。比如說堯為了考察舜是否合適做帝王接班人,極富犧牲精神地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但根據前面我們所排的次序,堯是黃帝的玄孫,他女兒就是黃帝的四世孫輩,而舜是黃帝的七世孫,那他娶的可就是遠房太姑奶奶了,這怎麼可能呢?

問題還不止於此。更奇怪的是《五帝本紀》中,都出現了只有春秋戰國諸子思想興起以後,才可能有的內容和場景。

比如說黃帝的得名,是因為有「土德之瑞」。這種把顏色和金、木、水、火、土相配的做法,顯然是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學說起來之後才有的觀念。又比如說堯讓接班人舜「慎和五典」,也就是要謹慎地協調仁、義、禮、智、信五種禮教,這樣的說法,一看就知道,用的是秦漢時期儒家的專有名詞。

《五帝本紀》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五位帝王的傳記,篇幅長短不一,文字風格也很不相同。像顓頊的部分,只有一百來個字,而舜的部分,卻有一千八百多字。不僅如此,寫得最少的顓頊部分,幾乎就是空泛的概念堆砌。相反地,堯的部分,記錄有大量的帝王和大臣之間的對話。

為什麼作為《史記》開篇的《五帝本紀》,內容上會有那樣明顯的矛盾,文字分配會這樣地不均勻,而文風又是如此地不一致呢?

因為這篇《五帝本紀》的主體內容,不是司馬遷或者他的父親司馬談自己寫的,而是抄錄整理前人著述中的相關內容,穿插各地聽聞的傳說故事,再加以有限的條理化而成的。

具體地說,《五帝本紀》的前三位帝王黃帝、顓頊和帝嚳的傳記,主體來自《五帝德》和《帝系姓》兩篇古典文獻;而後兩位帝王堯和舜的傳記,主體則來自儒家經典名篇《堯典》和《舜典》——當然都經過了一定程度的改寫和增刪。

堯、舜二《典》,至今依然留存在儒家經典《尚書》里。《五帝德》和《帝系姓》兩篇,一般認為,就是相傳出自西漢經學家戴德的禮學經典《大戴禮記》中的兩章——《五帝德》和《帝系》。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五帝本紀》中會有這麼多充滿儒家思想色彩的表述了。

今天我們可以比較確定的是,《五帝本紀》里所排列的這五位帝王的世系,也就是那種帝王只此一家、血緣一脈相承的簡單明了的系統,恐怕是有問題的。但是《五帝本紀》中記載的一些具體事例,可能有上古史實作為其背景。比如堯秉持「讓賢」的原則,把帝位傳給了賢明的舜,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禪讓」,恐怕就是早期氏族社會君長推選制度的反映。

或許有的讀者會問,我們聽過一個關於中國歷史起源的說法,叫「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1〕可為什麼《史記》開卷第一篇,既不提盤古,也不說三皇,而只講五帝呢?

這裡就涉及所有的上古歷史敘述中,普遍存在的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糾纏的問題。歷史的詭異之處,在於一旦一個傳說延續久遠,會根深蒂固地印入普通人的腦海,成為一種被普遍接受的知識,而這種知識一旦進入啟蒙教育的領域,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人所共知的所謂「史實」。

盤古開天地的傳說,據現代學者考證,應該是東漢時期才出現的,〔2〕所以司馬遷當然不知道。三皇的說法不止一種,其中像天皇、地皇、泰皇的說法在西漢之前已經流行,〔3〕但司馬遷顯然不相信他們是實際存在過的人。只有五帝,在他看來才是人間的第一批實際存在過的帝王,所以他用《五帝本紀》作為《史記》開篇。

雖然按照現代學者的研究,《五帝本紀》所記,依然不乏傳說的成分,〔4〕但司馬遷當年以《五帝本紀》作為《史記》開卷第一篇的立意,是給多少點贊都不過分的。因為他是在以當時能夠達到的人對歷史認識的高度,給自己也給後來的同道定一個通史書寫的原則:寫人,而不寫神,並且要盡力摒棄「其文不雅馴」(也就是胡說八道)的百家之言。

遺憾的是,司馬遷的這種崇高的歷史意識,直到唐代,依然有人不理解。像給《史記》作注的司馬貞,就不自量力地作了一篇《三皇本紀》,自說自話地放在《五帝本紀》的前面。這讓我們說什麼好呢?除了送給他四個字「佛頭著糞」,別的都是多餘的了。

另一方面,我們想,司馬遷父子應該討論過《史記》的整體結構問題。在全書開篇講五帝,尤其是把黃帝放在第一位,很可能跟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崇尚西漢時流行的政治哲學黃老道家有關。但到司馬遷正式完成一百三十篇的《史記》時,這種特殊的安排,又顯然有司馬遷身處漢武帝所在時代的特殊性背景。

影印北宋刻本《史記》里的《五帝本紀》卷端(原書傅增湘舊藏,現台北「中研院」藏)

已經有不止一位的學者指出,讀《史記》的《五帝本紀》,應該和《史記》八書中的《封禪書》對照著看。〔5〕漢武帝時代,黃帝被方士們惡性地傳寫為一個可以長生不老的神仙,騙得漢武帝也躍躍欲試想當神仙化的黃帝,司馬遷對此深惡痛絕,所以才要寫這麼一個帶有明顯人性,且可以作為帝王光輝榜樣的黃帝,作為他這部大書的開篇第一人。他之所以採用《五帝德》—「德」,也就是道德—這一明顯儒家化的後起的文本作為撰寫《五帝本紀》的基礎,恐怕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五帝本紀》隨著《史記》流傳到今天,客觀上的一個意外收穫,是當五帝(而不是三皇)的說法深入人心後,「黃帝是中華民族最初的祖先,黃帝以下血脈相承,逐漸繁衍出整個中華民族」這一觀念,成為數千年來中國人共同的一種精神寄託。中華民族心理上更認同統一,而不是分裂,跟這個大有關係。

但是,我們今天說的「炎黃子孫」,為什麼黃帝之前還有個炎帝呢?這裡面其實有一個因誤解而形成的傳說。

炎帝名字在《五帝本紀》中出現過,但並沒有被列在五帝的序列里,更沒有像黃帝一樣的崇高地位,反而是作為黃帝的對立面出現的:他們倆在一個叫阪泉的地方打起來了,而且還打了三仗,最後以黃帝打敗炎帝告終。

原文有點長,我們就不引了。其大意是說,黃帝登場的時候,神農氏已經走向衰落了。這時諸侯相互打仗,苦了百姓,但作為老大的神農氏都沒個解決的辦法,需要黃帝出場才能擺平。這當中蚩尤特別殘暴,沒人敢打他。炎帝則想撿個漏,侵略諸侯,諸侯大概也怕炎帝,就都歸順到了黃帝的旗幟之下。於是黃帝領銜開戰,先幹掉了炎帝,再滅了蚩尤。

明人擬想的黃帝、炎帝像

顯然,這裡的神農氏從輩分上看應該是長於黃帝的。炎帝的輩分是否高於黃帝,則沒有明說。但到後來注釋《史記》的人那裡,神農氏被解釋為就是炎帝。〔6〕舊說相沿,在後來的「炎黃子孫」這一說法裡,炎帝就名列在黃帝之前了。

不過如果我們剝去傳說的神話色彩,推測上古部落之間的征戰實態,說有像炎、黃這樣的屬於同一時期、又占據了「華夏」不同區域的兩個(或者幾個)部落或部落聯盟,因為相鬥而相融,延續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應該是合情合理的吧。

注釋:

〔1〕 語出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50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參見呂思勉《盤古槃瓠與犬戎犬封》,收入《古史辨》第七冊上編第156—17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又饒宗頤《盤古圖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6年第1期。

〔3〕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里,李斯等上奏議皇帝封號時,已稱:「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4〕 《史記》等中國早期文獻中有關五帝真實性問題的討論,參見郭永秉《帝系新研》,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5〕 如清李鄴嗣《杲堂文鈔》卷四《五帝本紀論》,即云:「蓋《黃帝本紀》,實太史公之諫書也,當與《封禪書》並讀。」

〔6〕 劉宋裴駰《史記集解》引皇甫謐說,「《易》稱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是為炎帝。」

本文摘自陳正宏著《時空:〈史記〉的本紀、表與書》,中華書局2020年5月出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kxfQzHgBrsvY2_UuwVU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