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2021-03-15     枕貓

原標題:毛主席: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這首詩是毛主席在羅榮桓元帥逝世後,為祭奠羅帥所作。下闕「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可謂字字珠璣,不僅深切地表達了毛主席對羅帥的懷念,更是體現了羅帥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華。

建國後擔任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的羅榮桓元帥相較於其他開國元勛,在政治方面的能力會更為突出一些。在帶領115師進駐山東之前,羅榮桓元帥一直是以政委的身份在軍中做黨政工作。

而直到臨危受命,在山東力挽狂瀾,這才凸顯出羅帥的軍事才能,可見羅帥是真正的軍政全才。毛主席曾言:「山東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這便是對羅帥在山東主持工作的高度評價。

羅帥領導山東抗戰不僅對打開山東局面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全國抗戰工作的開展也影響深遠。

羅榮桓

山東抗戰亂局

抗日戰爭爆發後,地處華北的山東很快便受到了日軍的侵襲。日軍沿津浦路南下,對山東展開了迅猛攻勢。東面臨海,境內還有沂蒙山作為倚靠,再加上山東物產豐富,有人有糧,山東的戰略地位可見一般。

因此,在抗戰初期,不論是日軍、中央軍還是東北軍都堅定地要將山東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幾方勢力的相互牽制也為中共在山東建立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時間和空間。1938年底,八路軍山東縱隊在沂蒙山區建立,為中共在山東地區開展抗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山東縱隊在山東分局的領導下在多地都開展了游擊戰爭,山東地區的革命形勢發展順利。這時,時任山東縱隊政治委員的黎玉向延安發出了請求,希望延安方面能向山東根據地提供人員和戰略上的支援。

其實,早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主席就提出了「派兵到延安去」的指令。張經武與黎玉正是延安方面向山東派出的第一批黨政軍力量。可起初山東的亂局雖為根據地的開闢創造了條件,但到了現在卻成為了阻礙發展的關鍵問題。

毛主席

因此,在黎玉致電延安後,毛主席隨即又派出了陳光與羅榮桓率領115師進入山東,希望在這支精銳之師的支援下,可以迅速打開山東局面,繼而盤活全國這盤大棋。

但出乎意料的是,陳光與羅榮桓的到來並未如想像般「勢如破竹」,相反,兩支武裝力量之間卻矛盾重重,分歧不斷。在1940年召開的115師工作會議上,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對115師工作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這導致了陳、羅二人工作愈發困難。羅榮桓致電延安,表明自己能力不足,希望外派其他地區學習,而朱瑞也火上澆油,希望將羅榮桓調離山東。但與羅榮桓關係親密的毛主席了解羅榮桓傑出的政治才能。山東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根據地的領導權問題。

兩隻平行武裝都想在保護自己兵力的前提下開展游擊活動,但現實情況則必須要有隊伍犧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在軍隊做過多年政治工作的羅榮桓無疑更能勝任這份工作,只是困於黨內複雜的人際關係,一腔抱負難以施展。

羅榮桓

1942年初,劉少奇回到延安。毛主席當即決定派遣劉少奇去山東協調山東領導班子問題。在劉少奇調研結束後,毛主席形成了黨政軍一元化領導核心的想法。為給羅榮桓之後的工作鋪平道路,毛主席決定由羅榮桓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並代師長。

黎玉為115師及山東軍區副政委,朱瑞為山東分局書記,陳光則回到了延安學習,山東方面的領導班子初步形成。之後,毛主席又讓羅榮桓代替了朱瑞書記的職位,這樣就形成了以羅榮桓為核心的領導班子,由羅榮桓全面主持山東根據地的黨政軍工作。

在釐清黨內關係之後,115師與山東縱隊關係日漸融洽。在羅榮桓的領導下,根據地勢力迅速發展壯大,給予境內日軍、偽軍以及反共的國民黨軍隊以沉重打擊。

羅榮桓在山東七年,壯大了八路軍力量,使得山東成為了「八路軍的天下」。也正是將山東握在了自己手中,才使得北上、南下成為可能,同時也為解放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八路軍

以山東影響全國

羅榮桓元帥在山東的領導工作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兵力的擴充,二是在危亡之際,對山東乃至全國的布局安排。

首先從兵力的角度來看,羅榮桓元帥主持工作後,迅速滌清了黨內的風氣,兩部武裝之間的緊張關係得以緩解,使得能有更多的精力和兵力來開展群眾運動。山東軍民上下一心、團結一致,立刻扭轉了共產黨在山東地區的頹勢。

山東革命根據地得以保留,並以星火燎原之勢在齊魯大地上成為了抗戰的最重要力量。

從1940年115師被迫北上,到1944年革命根據地面積創下了歷史新高,在山東這個各方力量焦灼的戰場上,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和國軍的背後插刀,臨危受命的羅榮桓元帥頂住了重重壓力,終於使革命的火種得以保留、燃燒。

羅榮桓

1944年時,日軍在山東地區的兵力部署已不到三萬人,他們甚至都無法在縣城屯兵,只能將兵力部署在交通幹線等戰略要地。而國軍也因為中央軍與張學良部的東北軍之間矛盾重重導致作戰困難。雖然蔣介石已經發動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但是在山東的地界上,只能是「八路軍的天下」。

當時在山東,僅八路軍正規軍的人數就已達到了15萬人,而民兵和游擊隊更是有37萬眾,也就是說,羅榮桓元帥已在山東掌握了52萬人的龐大隊伍。到了抗戰前夕,山東正規軍已經達到20萬,幾乎占了中共軍隊人數的四分之一。

從2000餘人的115師精銳到20多萬人的軍隊,羅榮桓元帥以山東,這個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的人口大省為據點,為中共擴充了軍隊,打造出了一支能打勝仗,人才濟濟的英雄隊伍,不僅在抗戰中創下了累累戰功,也為王牌軍四野的建立打下了堅實基礎。

羅榮桓元帥以山東「盤活」全國的另一個關鍵點,就體現在他對山東各地的軍事部署上。如1940年,尚處於困境中的羅帥即便被迫揮師北上,也仍然在山東埋了一顆暗棋,而正是這極具眼光與謀略的暗棋,使得革命根據地沒有消失殆盡,也為之後重新打開局面提供了可能。

羅榮桓

正如前文所言,1940年的山東,黨政工作方面還是一團亂麻。蔣介石再次背信棄義,要求在長江流域作戰的共產黨軍隊全部撤退到黃河以北。領導115軍的羅榮桓元帥在山東分局的要求下,不得已率領軍隊北上轉移到沂蒙山,與山東地方軍隊回合。

羅榮桓元帥曾在回憶錄中提到,出於對戰局的考慮,115師方面希望山東分局南下,但山東分局害怕損失兵力,因此力求115師北上退守沂蒙山。羅榮桓元帥在推演了山東戰局以及沂蒙山區的物質條件後,仍然認為退守沂蒙山是不現實的。

一方面,山區物資短缺,如果兩路軍隊都會師沂蒙山,那部隊補給就會出現困難,飯都吃不飽,又怎麼打仗?

另一方面,若115師也進入沂蒙山,那整個魯南就會成為東北軍的掌中之物,山東方面軍隊與湖西地區的聯繫就會被切斷,一旦國軍翻臉,沂蒙山區就會變成一座孤島,八路軍孤立無援。

沂蒙山區

因此,在反覆權衡之下,羅榮桓元帥決定率領115師主力向北進入沂蒙山,而留下教2旅留守魯南,繼續與各方勢力周旋作戰。這樣既不會使整個魯南都落入國軍手中,也能繼續保持與蘇北新四軍的聯繫,為可能存在的危機留一條退路。

事實證明,羅榮桓元帥確實眼光長遠。115師與山東縱隊回合後,即使退守山區,也在日軍的掃蕩下步履維艱。

羅榮桓元帥於是當機立斷,整合兵力轉移到濱海地區,而也正是因為有教2旅在魯南的牽制與支持,八路軍才能打贏甲子山戰役,建立濱海抗日根據地,打通濱海與膠東根據地的聯繫,使得中共山東分局在山東辛苦奮鬥的成果不至於損失殆盡。

可以說也正是這次戰略大轉移讓毛主席看到了羅榮桓元帥超凡的軍事才能和組織領導能力,所以這才力排眾議讓羅帥全面主持山東工作。

而羅帥也沒有辜負毛主席的重託,不僅在山東打下了不可動搖的基礎,還挖掘人才,帶出了眾多名將,為解放戰爭,尤其是遼瀋戰役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遼瀋戰役

結語

在開國十大元帥中,相較來說羅榮桓元帥的經歷可能沒有那麼的驚心動魄。但正如毛主席對羅帥的評價:「老實人」。

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羅帥有著敏銳的政治嗅覺和高瞻遠矚的軍事謀略,卻始終兢兢業業、克己奉公。長期高強度的工作使得他健康狀況糟糕,患了腎癌之後仍是帶病作戰更是讓他還未看到共和國更美好的明天,便猝然長逝。

時至今日,我們銘記、感念英雄,不僅是為了勿忘國恥、吾輩當自強,更是為了學習革命先烈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磊落於世、浩氣長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kPBxS3gB9wjdwRpv8Cj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