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每周一都會推出
紅色三明 工業三明 綠色三明 文明三明
具有三明特色的四張城市名片
展現了新三明建設各個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一起來看看
本周《三明日報》的
三明城市名片專版
都有哪些內容
……
紅色三明
紅色三明
(B1版)
里坑村的紅色往事
「修舊如舊」後的閩贛省軍區司令部舊址
5月22日,寧化縣安遠鎮舉辦「重走長征路」活動。全鎮50多人走進紅色山村——里坑村,參觀閩贛省委、省蘇維埃機關舊址,以及省軍區司令部舊址群,重溫紅色歷史,從中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安遠鎮地處寧化縣北部,屬蘇區名鎮,現有在冊烈士92名。里坑村距安遠集鎮約4公里,四面環山,物產富饒,屬革命老區基點村,邵式平、項英、張聞天、方誌純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留下光輝的足跡。
1934年6月,中共閩贛省委書記、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閩贛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邵式平將機關從建寧遷駐彭湃縣安遠區里坑鄉(今寧化縣安遠鎮里坑村),閩贛軍區司令部進駐里坑村。省委、省蘇機關設在里坑村王國志、王國安兄弟的祖屋,省軍區司令部設在村民游豐崇的祖屋。
寧化西南五鄉農民武裝暴動
寧化西南五鄉農民武裝暴動的成功,揭開了黨在三明進行「工農武裝割據」的序幕。
工業三明
工業基地 活力新城
(B2版)
尤溪紡織業危中尋機開新局
作為「中國革基布名城」「中國混紡紗名城」,紡織業是尤溪縣的支柱產業之一,目前全縣紡織產業產值超過200億元。今年4月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紡織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衝擊,部分中小紡織企業訂單量驟減,出現庫存積壓、資金短缺、產能過剩等問題。
如何危中尋機?面對挑戰,尤溪縣政企同心,紡織行業「勤練內功」,一邊抓研發,調整結構,做粗拉長產業鏈條,一邊抓銷售,開拓市場,從當前危機中突出重圍,踏上轉型升級之路,實現不裁員、不停產。今年1~4月,全縣65家規上紡織企業累計完成產值61.9億元,占規模工業總量55.3%,同比增幅3.3%。
「鐵軍」南遷建設三明
福建省第一建築工程公司是首批抵達三明工業基地的建設隊伍。1958年7月24日,省建一公司來到三明並迅速投入建設。1958年至1960年,省建一公司承擔了三明工業基地全部廠房工程施工。3年的時間裡共完成大型土方550萬立方米,完成安裝總產值5000多萬元,竣工項目371個,竣工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為三明工業基地建設立下汗馬功勞。
綠色三明
中國綠都 最氧三明
(B3版)
這裡是啄木鳥的天堂
黃嘴栗啄木鳥(黃維錦攝)
一場新雨後,位於沙縣與明溪交界處的三明市羅卜岩省級自然保護區,便自帶幾分「仙氣」:薄霧中,陽光透過茂密的樹林,形成一道道光束,斜斜地、密密地灑滿了大地……
這裡,被稱為「啄木鳥的天堂」,我省記錄的13種啄木鳥,這裡就有11種。到底是怎樣的一塊寶地,能聚集這麼多種類的啄木鳥?記者進行了探訪。
連雲深處有人家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沿著盤山公路蜿蜒而上,一路雲霧繚繞,從山的這一面向對面的山腳望去,「福建省森林村莊」——尤溪縣聯合鎮連雲村,恰如其名,在連片的雲霧裡若隱若現。
文明三明
滿意在三明
(B4版)
您的車,停好了嗎?
東霞新村裡停放整齊的車輛。
文明無小事。停車這事兒,往往能看出人的文明素養。目前不文明的停車行為有哪些?促進文明停車有哪些方法和舉措?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市民、小區物業管理工作人員和社區居委會負責人等。
城之開端
60年代初,三明市區已具雛型
美麗的布達佩斯給60年前三明城市建設的決策者們提供了建設的方向。「把三明建成類似多瑙河畔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那樣的風光綺麗的城市」,這是當年三明重工業基地建設委員會主任張維茲的美好願景
如今,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整個城市的布局基本體現了當初規劃的設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昔日荒蕪的丘陵上,如今綠道蜿蜒,沙溪旖旎,高樓櫛比,綠蔭相依。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新媒體編輯:黃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