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表演藝術家崔蘭田,自幼進入豫劇名師周海水的科班學藝,先學鬚生,後習旦行,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享譽豫、陝兩省。
崔蘭田的聲腔以豫西調為主,有時也兼用豫東調。她的演唱以真聲為主,真假聲結合。她的藝術風格質樸堅實、韻味醇厚,她尤其擅演那些端莊、溫厚、賢淑、堅貞卻又命運悲慘的女性角色,因此她又有「悲劇演員」之稱。觀眾中曾有「三天不吃鹽,也要看看崔蘭田」的說法流傳,由此可見群眾對她的喜愛之深。
她對豫西調的「寒韻」唱法有研究、有發展,而且她能夠根據人物的情感變化運用自如。如在演唱《賣苗郎》一劇中,柳氏的唱段「哭了聲苗郎兒」,她在行腔中運用上下滑動、迴旋顫抖的「寒韻」哭腔唱法,不僅字真意切、淚隨聲下,而且情感表達淋漓盡致、感人至深。
「哭腔」是崔蘭田對「寒韻」唱法的創造性發展,也是她演唱藝術中最有藝術魅力之處。她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感受,將生活中各種各樣哭泣的音調,經過提煉和藝術加工後融入到唱腔旋律之中,並根據不同劇目、不同人物的具體藝術需要,創造出了許多不同情感的「哭腔」。如《桃花庵》中的竇氏在唱「狠心人撇我一場空」時是悲憤難抑的「哭腔」;而《抱琵琶》中秦香蓮在唱「得了富貴忘糟糠,沐池宮去把門闖」時則是血淚傾訴的「哭腔」。崔蘭田的「哭腔」運用是有深厚生活底蘊的,所以她能因地而異,因人而異,把不同環境、不同身份、不同遭遇、不同性格婦女的內心世界以及她們的悽慘境遇,用淒切委婉、如泣如訴的「哭腔」表現出來,是那樣地細緻入微、催人淚下。正是由於她的「哭腔」別具一格,感人至深,所以有人賦詩道:「一聲盤姑聲與淚,餘音未罷心已酸」。
崔蘭田演唱藝術的另一大特點,是她良好的演唱方法與豐富的演唱技巧的完美結合。崔蘭田的演唱方法是以真聲為主的真假聲結合方法,在真假聲結合中她又特別突出了胸腔共鳴與頭腔共鳴的結合,所以她的高音區聲音明亮,具有良好的穿透力;中低音區聲音圓潤、渾厚
並具有力量感。加之她具有良好的氣息控制能力,因此她不僅具有良好的聲音,而且還有寬廣的音域。如《抱琵琶》中秦香蓮「三江水」一唱段,幾乎是兩個八度的演唱音域,如果沒有極為出眾的歌唱方法和氣息控制能力是無法完成的。
在具有良好的聲音的同時,崔蘭田還有一整套完美的演唱技巧,這使得她的演唱可以說是高低曲折隨心所欲,偷字閃板得心應手。字頭有力句句千鈞,韻尾飽滿聲聲見情。如她在演唱《販馬記》中李桂芝的唱段「俺本是少年夫妻恩情重」時,不僅充分運用了偷字閃板的演唱技巧,在「偷」「閃」之間補氣、蓄氣,使唱腔在節奏上有所變化,而且充分利用氣息的加強和控制運用使唱腔的力度更加多變,通過潤腔技巧和音色的變化使唱腔更加感人。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j52_6W8Bgx9BqZZIt6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