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R.S.C Mle.1917半自動步槍,最後被當做栓動步槍用

2019-10-14     輕兵器

,今天要說的是《戰地1》玩家熟悉的R.S.C Mle.1917半自動步槍。

R.S.C Mle.1917半自動步槍

半自動步槍的概念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人們已經想到,在普通栓動步槍的基礎上加裝自動機構,實現半自動射擊,就能大大提高士兵火力投射能力。但早期的半自動步槍要麼結構拖沓,雞零狗碎零件一大堆,要麼原理過分奇異可靠性不好,所以離實用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半自動步槍方面,法國的起步並不晚,早在1894年,一個叫埃蒂安·穆尼爾(Etienne Meunier)的法國軍械師就著手研製半自動步槍,1897年設計成功第一支樣槍,後來這支樣槍被命名為穆尼爾A1半自動步槍。後經過A2、A3、A4、A5等幾個試驗型號,到1910年時,穆尼爾設計的A6試驗半自動步槍得到法國軍方的關注。這種步槍使用槍管長後坐原理,發射一種獨特的7x59mm穆尼爾步槍彈,彈頭為尖頭鉛芯被甲彈頭,彈殼為瓶型無底緣彈殼。應當說穆尼爾A6半自動步槍在當時屬於比較成功的設計,甚至有人稱其為「一戰時期最成功的半自動步槍」,但該槍的結構還有待完善,特別是發射的彈藥與當時法軍制式8x50mmR勒貝爾步槍彈不同,所以法軍猶豫了很久最終沒有大量列裝,只在一戰時期的1916年少量生產了一些,被命名為Mle.1916半自動步槍。

左:R.S.C Mle.1917半自動步槍

右:穆尼爾A6半自動步槍(Mle.1916)

穆尼爾A6半自動卡賓槍,這是A6半自動步槍的縮短型

7x59mm穆尼爾步槍彈

到1914年一戰爆發,法軍並未正式列裝任何一種半自動步槍。考慮到戰時不可能大規模改動槍械制式口徑,此時的法國軍方提出要研製一種發射8x50mmR勒貝爾步槍彈,儘可能與Mle.1886勒貝爾步槍通用零件的半自動步槍,以降低研製生產成本,並且便於在戰時條件下儘快轉產。1916年,由保羅·利貝羅勒( Paul Ribeyrolles)、查爾斯·薩特爾(Charles Sutter)和路易斯·紹沙(Louis Chauchat)三位設計師共同設計的一種8mm口徑的半自動步槍被法軍看中,於1917年正式投產,並以他們的名字打頭字母命名為R.S.C Mle.1917半自動步槍。

R.S.C Mle.1917半自動步槍採用活塞長行程導氣式原理,槍機旋轉閉鎖,其導氣管布置在槍管下方,恰好占用了原Mle.1886勒貝爾步槍的管狀彈倉位置,導氣活塞通過一根布置在機匣側面的扁條狀連杆帶動槍機,據說後來美國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活塞、連杆布置方式也參考過R.S.C Mle.1917步槍,當然這是法國一家之言。為了防止側面外露的活塞連杆前後運動擦傷士兵端槍的手,該連杆被套在一個鐵片衝壓的蓋板里。該槍的機匣為金屬切削加工,下半部分截面為方形,容納供彈具與擊發機構,上半部分為圓柱形,容納槍機、復進簧等零件,前端連接槍管。

根據生產批次不同,R.S.C Mle.1917半自動步槍的機匣有細微差異,比如圖中這兩支就略有不同。

R.S.C Mle.1917的槍機為圓柱形,頭部有三層閉鎖凸筍,與機匣內部的閉鎖槽配合完成閉鎖。槍機的側面有螺旋槽,工作時活塞連杆的一個帶動凸筍卡在螺旋槽里,當連杆前後運動時,就能讓槍機做迴轉運動,完成開閉鎖動作。

R.S.C Mle.1917半自動步動圖,該動圖展示了活塞連杆如何帶動槍機後坐開鎖,如何拋殼,以及如何推第二發彈上膛。

玩過《戰地1》的讀者應該會注意到,R.S.C Mle.1917半自動步槍的裝填方式非常特殊,它使用5發固定彈倉供彈,漏夾裝填,但漏夾不是從機匣頂部壓彈,而是打開底部彈倉,從下方往上裝彈。由於R.S.C Mle.1917發射的是彈殼錐度很大的8x50mmR勒貝爾步槍彈,所以該槍的彈倉很大,明顯突出於機匣底部,而且使用的5發漏夾外形很奇特,子彈排列成一個扇形,有點像伯赫提耶(Berthier)M1916步槍、卡賓槍的5發漏夾,但又有一些區別:伯赫提耶M1916的漏夾後緣為弧線,R.S.C Mle.1917漏夾後緣為直線,兩種漏夾不能通用。

《戰地1》中R.S.C Mle.1917步槍奇特的裝填方式,打開彈倉,從下方裝填。

打開彈倉露出5發漏夾

R.S.C Mle.1917步槍的5發漏夾

R.S.C Mle.1917的漏夾(左)與伯赫提耶的漏夾(右),兩種漏夾形狀不同,互不通用。

除了步槍型,一戰後一部分R.S.C Mle.1917步槍還被截短槍管,改裝成卡賓槍,卡賓槍型叫R.S.C Mle.1918。此外在一戰末期法國還以R.S.C Mle.1917步槍為基礎研製出一種R.S.C Mle.1918「衝鋒鎗」,該槍稱為「衝鋒鎗」名不屬實,因為發射的還是8x50mmR勒貝爾步槍彈。設計這種槍主要是作為FT-17「雷諾」輕型水櫃的駕駛員自衛武器,從射擊孔中伸出射擊,由於特殊的使用環境,該槍沒有槍托,也沒有瞄準具,僅通過曳光彈概略瞄準射擊,但R.S.C Mle.1918「衝鋒鎗」僅停留在樣槍階段,並未投產。

R.S.C Mle.1917半自動步槍與R.S.C Mle.1918半自動卡賓槍

R.S.C Mle.1918「衝鋒鎗」,這是早期樣槍,用8發漏夾供彈。

較晚出現的R.S.C Mle.1918「衝鋒鎗」樣槍使用紹沙輕機槍的20發半圓形彈匣供彈。

總的來說,R.S.C Mle.1917半自動步槍在一戰時期屬於設計得較好的半自動步槍,沒有採用過分奇異的原理,可靠性較好,基本結構與勒貝爾M1886步槍繼承性較高,便於兵工廠轉產,所以在一戰期間該槍總共生產了約8.6萬支,數量不算很大,遠不能代替栓動步槍,但在當時的半自動步槍里實屬不易。可是當時各國軍界對半自動步槍的認知還有反覆,守舊派對步槍的射擊精度、戰鬥效能過分高估,認為經過嚴格訓練的步兵可以用栓動步槍在遠距離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只要認真瞄準,「一支百發百中的步槍好於一百支百發一中的步槍」,法國雖然在自動武器領域走在各國前列,但對半自動步槍的價值同樣受到這種守舊派思維的影響。一戰結束後法軍一度認為半自動步槍耗彈量太大,士兵會盲目射擊浪費彈藥,因此將留用的R.S.C Mle.1917半自動步槍導氣孔堵塞,變成直拉槍機的非自動步槍,完全喪失了半自動武器的火力優勢。等法軍重新開始研製半自動步槍已經是20世紀30年代,成果就是7.5mm口徑的MAS40半自動步槍,但未來得及在二戰中列裝法軍就戰敗了。到二戰結束後,MAS40半自動步槍改進為MAS44,後又改進為MAS49,MAS49/56,其中MAS49/56一直用到20世紀70年代才被FAMAS步槍取代。

最後還是滿足讀者老爺聽個響的願望,找到一個R.S.C Mle.1917半自動步槍的射擊視頻,還是你們喜歡的胖姐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iokSy20BMH2_cNUgTf2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