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內容是兩則生動的故事。
「磨印章」
吳冠中的畫作向來是藝術市場的「寵兒」且多次刷新拍賣記錄,這些輝煌記錄可謂不勝枚舉:
吳冠中《周莊》
以約合1.97億元人民幣成交
吳冠中《獅子林》
以1.15億元成交
吳冠中《長江萬里圖》
以1.495億元成交
吳冠中《荷塘》
以1.062億港元成交
據不完全統計:
吳冠中國畫從2000年至2017年春拍上拍數量1092件次,成交數量920件次,成交額約23.4億元,成交率84%,平均41.5萬元/平尺;
吳冠中油畫從2000年至今年春拍上拍數量364件次,成交數量293件次,成交額約15.6億元,成交率80%。
所以人們普遍公認,吳冠中的畫作是中國最貴的藝術品之一。
雖然作品頻頻拍出天價,但是吳冠中生前的生活卻極其樸素,他跟妻子朱碧琴住在京南方莊小區古園一區一套只有80平方米的老房子裡,「畫室」也在其中,堪稱斗室,吃喝住行與其他普通百姓都沒什麼兩樣。
吳冠中《坦尚尼亞大瀑布》
晚年的吳冠中,因為健康的原因,不再能繼續提筆畫畫。
據說國內某位知名美術館館長曾帶著一份厚禮來拜訪他,一番客套後,這位館長想高價收購吳冠中的一枚印章,帶回去給美術館作為「鎮館之寶」。
吳冠中當即拒絕,說:「我都不畫了,印章已無任何價值,不必再館藏了」,並將禮物全部退還給對方。
此後的幾天,吳冠中一直鬱鬱寡歡,一副心事沉重的樣子,妻子朱碧琴問他是不是有什麼心思,但他都稱沒事。
吳冠中《灕江新篁》
直到這天吃過早飯後,朱碧琴發現丈夫正蹲在陽台上,用手使勁地朝水泥地上磨蹭什麼東西,走過去一看究竟,結果卻驚訝地發現,吳冠中正在磨掉自己的印章。
「你這是幹什麼呀,好好的印章為什麼要毀掉?」朱碧琴不解地問。
「不用了就把它磨了,省得以後有人利用它去害人。」吳冠中如此回答道。
聯想到幾天前發生在家裡的那一幕,朱碧琴立即明白了丈夫的用意——他是怕以後有人利用印章製造贗品。
再看一看,吳冠中身邊放的一個紅布袋裡還有另外好幾枚印章,這些印章都跟隨了吳冠中一生。
作為朝夕相處的愛人,朱碧琴自然是比任何人都懂得這些印章跟吳冠中之間的感情。
但她更懂得丈夫毀掉它們的真意,於是便說:「讓我幫你一起磨吧。」
吳冠中點了點頭。
於是,兩位老人蹲在自己家的陽台上,手裡各自拿著一樣小小的物件——誰也難以想到,他們近乎破釜沉舟的自毀印章的舉動,是在干一件為了防範以後贗品「害人」的事,真是讓人肅然起敬。
吳冠中《荷花》
「燒藏畫」
那年吳冠中先生72歲
1991年9月,時年72歲的吳冠中在整理家中藏畫時,將不滿意的兩百多幅作品全部毀掉。
對於此番被海外人士稱為「燒豪華房子」的毀畫行動,吳冠中的目的只有一個:「保留讓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畫作!」
其實「燒掉自己不滿意的畫」,已經成為吳冠中多年以來的習慣:
早在1966年,他就把自己回國後畫的幾百幅作品和從法國帶回來的外國畫冊和書籍全部毀掉然後燒掉。
對於這一舉動,吳冠中先生事後給出的解釋是「保留讓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畫」。
他說,「作品表達得不好,一定要毀,古有『毀畫三千』的說法,我認為那都是少的!」。
這一方面源於吳冠中對自己畫品質量的高要求,另一方面多半還是受了他在法國經歷的影響。
吳冠中《木槿》
在法國留學的時候,吳冠中在學習和遊覽美術館的間隙,總會走上法國的街頭,觀察那裡的風光、建築和民風民俗。
有一次,他在巴黎的街頭遇見了幾個靠幫別人畫肖像為生的畫師。
他們幫別人畫出肖像後,只要顧客不滿意,他們就把畫作撕掉重新畫,一點也不可惜。
吳冠中那時還年輕,心中把繪畫視為一門神聖的藝術,既不能想像靠這門藝術在街頭餬口,也不能想像把自己的畫作撕掉。
經歷了這件事之後,吳冠中才知道,其實畫是可以撕的,只要能讓下一幅的質量更好。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
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
中國畫代表作有《春雪》《獅子林》《長城》等;
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等十餘種。
吳冠中在畫藝上精益求精,在做人上效仿魯迅先生,堪稱德藝雙馨、佳話頻傳。
生前曾經多次說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需要魯迅。少一個魯迅,中國的脊樑要軟得多。」他願做魯迅這樣的獨具中國脊樑的人,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