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爹有不如娘有,娘有不如老婆有」,老話說的句句在理
世界上毫無保留對我們好的人,應該只有父母了,其次就是妻子。作為父母,他們生怕自己給孩子的不夠多,只要他們能夠做到,孩子的所有願望他們都願意去幫助他們實現。但是父親和母親對於這份愛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
父親的愛是比較理性的,畢竟他們是一家之主,考慮的東西會更多,父親不僅會考慮眼前,還會考慮孩子未來的發展,所以對孩子會更加嚴厲。
如果孩子有什麼需求,父親是很願意幫他們實現的,但是他們不會直接幫助孩子,讓他們不付出就得到他們想要的,而是讓孩子自己努力去獲得,父親在後面默默地輔助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得到一定的鍛鍊,才能夠更好的成長,所以孩子們很難在父親那裡直接得到他們想要的。
而母親的愛則是非常感性的,她們也希望孩子有個好的未來,但是她們一看到孩子遇到挫折,受到一點傷害,便會心軟,然後情不自禁的去幫助孩子,不想孩子受苦。
所以孩子們更喜歡向母親尋求幫助,因為他們知道母親不會不答應的,只要他們撒個嬌或者裝柔弱,母親一定會心軟,然後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就有了「爹有不如娘有」一句俗語,說的就是父親不管有多少,都不如母親有。
除了父母,還有一個人是真心對自己好的,那就是自己的妻子。不管妻子有還是沒有,她們在結婚後全心全意為這個家庭付出,不求任何回報,她將她的一切精力和金錢都放在這個家庭,所以說「娘有不如老婆有」。
因為母親除了照顧孩子,還要考慮自己的老公和父母,無法將全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而妻子可以,因為妻子都是將自己的全部都投入在你的身上和你的孩子身上。
但如果妻子有,而自己沒有,那麼自己就會經常向妻子尋求幫助,這樣一來,自己的家庭地位就會下降,話語權也沒有。如果有時候向妻子伸手要錢,還需要看妻子的臉色,低三下四的拜託妻子。這是很傷一個男人的自尊的,日子久了,便會產生矛盾,夫妻之間的感情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男人會覺得妻子過於強勢,讓他很沒面子,而妻子也會覺得自己的老公太過無用,於是夫妻的感情就會面臨危機。所以俗語還有下半句,是這麼說的「妻子有不如自己有」。
這個道理到現在都是很正確的,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一定要經濟獨立,即使兩個人感情很好,但激情只是一時的,生活除了蛋糕,最需要的還是填肚子的麵包。一定的物質基礎是很必要的,這樣才能支撐感情的消耗,不至於兩個人因為金錢而煩惱,然後發展到為了金錢爭吵,最後還可能導致感情破裂。
只有兩個人都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在一起時不必完全依賴對方,兩個人可以一起為家庭付出,這樣兩個人的人格魅力也會提升不少,在愛人的心中是個很優秀的人,這樣兩個人的心也會靠得更近了。大家覺得是不是這個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