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就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著美。
尤其在這個看臉的時代,與美相比,丑似乎天然地令人厭惡、迴避與忽略。
美的標準不斷在改變,「丑」的標準卻從來沒變過。
畢竟,很多人會說,「丑」,還需要討論嗎?
其實,丑並非美的對立面,而是美的一個方面,它是一種特殊的審美體驗。
在藝術、戲劇領域,更是司空見怪。
今天要說的,就是京劇「生、旦、凈、丑」中的丑角,也就是「小花臉」,要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的角色。
京劇中為何有「無丑不成戲」的說法?丑角為何喜歡在鼻子處刷白?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丑角?
丑角地位為什麼那麼高?
聊戲先聊丑,無丑不成戲。醜行雖位列四大行末尾,但地位卻最高。
在過去的戲班裡,演丑角的永遠是老大,別的就算唱得再好,也只能往後排。
戲班裡裝道具的箱子,只有丑角演員才敢坐。上台前,只有丑角演員化完妝後,其他演員才敢化。趕廟會唱戲前,戲班子要磕頭跪拜,唯有丑角演員,不管年齡大小,資歷上下,都可以不磕頭。
究其原因,可能自古以來,丑角在中國起著一個諷諫君王的社會作用。
《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了一個「優孟衣冠」的故事。
一個叫孟的雜戲的藝人常以談笑旁敲側擊地勸說楚王。楚相孫叔敖死後,兒子很窮,孟就穿戴了孫叔敖的衣冠去見楚莊王,神態和孫叔敖一模一樣。莊王以為孫叔敖復生,讓他做宰相。孟以孫叔敖的兒子很窮為辭,並趁機對楚王進行規勸,莊王終於封了孫叔敖的兒子。
清末京劇著名丑角劉趕三也有類似的軼事。
據說慈禧太后看戲時總是坐於堂中,光緒皇帝則侍立一旁,猶如僕人一般,劉趕三對此甚為不平。
一次演《十八扯》時, 他扮演其中的孔懷,一會兒裝大臣,一會兒裝皇帝,於是加進一段念白:"別看我是假皇帝,還能有個座位,那真皇帝天天侍立,何曾得坐呢?"慈禧為掩眾人口,從此允許光緒坐著看戲。
清末著名「昆丑」楊鳴玉也曾演戲暗諷李鴻章簽賣國條約。可以說,丑角有著「社會之大教師」的作用,常於台上抓哏,針砭時弊。
丑角為何喜歡在鼻子處刷白?
唐明皇在梨園中演戲,在鼻子處掛一塊寶玉,由此在丑角鼻子處也刷白。
而唐太宗作為京劇界的「祖師爺」,精通音律,文藝生活豐富,且擅於演丑角。因此,從那個時候起,丑角的地位就是高於其他行當的。
王悅陽:戲曲的一個源頭是模仿和再現生活,另一個是從舞蹈演變過來,如《蘭陵王》。京劇發展的暗流就是靠優伶的插科打諢和民間歌舞表演。丑角的發展也是歷史的傳承,從古至今,任何人都喜歡喜劇,丑角正好符合人們的精神需要。
丑角有文武丑。文丑三花,武丑開口跳。有方巾丑,袍帶丑,茶農丑,彩旦等。
說到歷史上的丑角,嚴慶谷又給大家普及了三個丑角前輩:蕭長華、葉盛章以及張春華。
蕭長華擅長文丑,在培養出最多京劇演員的富連成社擔任總教習。他的藝術造詣達到登峰造的水平,凡習丑角者都以他為模範。
另一個武丑前輩葉盛章,他是第一個作為武丑可以挑班的人,排成了《佛手橘》等大戲,開歷史先河。
而張春華,是葉盛章的徒弟,也是嚴老闆的師父,現今93歲。現在流行的新版《三岔口》就是在老版的基礎上,由張春華老師改良創作而成的,他為京劇留下了豐富的舞台資源。
丑角的表現手法主要是表演。有小生的形象但內心品格低下的角色就用丑角表現,人物一出場便能知道此人是好是壞。比如西門慶,還有《借茶活捉》里宋江的徒弟張文遠。京劇是一個臉譜化、符號化的藝術,這也是它高明的地方。
語言對丑角來說很重要。文丑里有京白和韻白,大多數角色是用京白。京白提著氣念才有神彩,比較有音樂性且幽默,很有人物感。嚴老闆坦言,自己是南方人,小時候練習前後鼻音就下了很深功夫。
方言對丑角來說也很重要。嚴老闆在現場分別用蘇州話、山東話、山西話、紹興話示範了丑角的語言能力。對丑角而言,南腔北調什麼都要學習,綜合能力要求特別高,果然是百戲之祖。
(文章來源於搜狐網,海上暢談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