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脊髓灰質炎疫苗」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要是提起我們小時候醫院發的「糖丸」,很多人一定會有印象,那甚至可能是包括我在內很多人小時候最甜的回憶。此次我們要說的,就是曾在1960年帶領團隊研製出脊髓灰質炎活疫苗,被孩子們親切地稱之為「糖丸爺爺」的顧方舟。
顧方舟祖籍浙江寧波,1926年6月出生在上海,是著名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顧方舟4歲的時候,父親就不幸去世,母親為了養家餬口,辭去了教師的職業,隻身到杭州學習剛剛興起的現代助產技術,早年顧方舟都是由外婆照顧的。
1944年顧方舟就讀於北京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去往蘇聯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病毒學專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1955年,顧方舟博士畢業回國,正趕上江蘇南通一種「怪病」爆發,當時全市一千六百多人突然癱瘓,其中大多為兒童,死亡人數達到了466人。
這是一種隱性傳染的病症,起初和感冒一樣,可一旦發病,孩子的腿腳手臂無法動彈,如果炎症發作在延腦,更可能有生命危險。這就是俗稱小兒麻痹症的脊髓灰質炎。
當時病毒迅速蔓延到青島、上海、濟寧、南寧等地。因為生病的主要是7歲以下的孩子,一旦得病就無法治癒,疫情的爆發一度引起了社會的恐慌。
曾有家長背著孩子來找顧方舟,求他給孩子治病,可顧方舟也是束手無策,只能告訴孩子家長,自己也沒有辦法,這病暫時治不了。
當時我國每年有一兩千萬新生兒出生,顧方舟知道,早一天研究出疫苗,就早一天挽救更多孩子的未來。1957年,31歲的顧方舟臨危受命,在昆明遠郊的山洞裡建立了實驗室,開始了脊髓灰質炎研究工作。第二年,顧方舟從患者糞便中分離出了脊髓灰質炎病毒並成功定型,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當時國際上存在「死」、「活」疫苗兩種技術路線。當時的情況下,死疫苗最為穩妥,而且比較成熟,缺點就是比較昂貴,效果不好,而且對當時我國的國力來說並非易事。而活疫苗效果高,但是安全性未知。
顧方舟深知世界上的科學技術,說到底還得自力更生,經過深思熟慮,顧方舟覺得,要在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就只能走活疫苗路線。按照他的計劃,分為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臨床試驗又分為Ⅰ、Ⅱ、Ⅲ三期。
臨床試驗第一期要在少數人身上檢驗效果,這就意味著受試者面臨著未知的風險,顧方舟選擇用自己第一個試用,冒著癱瘓的危險,義無反顧地喝下了一小瓶疫苗。一周後,他的生命體徵平穩,沒有出現異常。
但這並不表明疫苗就成功了,自己是成年人,本身對病毒有免疫力,要想進行下一個階段,必須證明這個疫苗對兒童也安全才行,可誰又願意把孩子給顧方舟做試驗?
無奈之下,顧方舟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瞞著妻子,給剛滿月的兒子喂下了疫苗。隨著顧方舟做出這樣的選擇,實驗室一些研究人員也紛紛效仿,讓自己的孩子參加了這次試驗,經歷了漫長而又煎熬的一個月,孩子們一切正常,第一期臨床試驗終於順利地通過了。
1960年,首批500萬人份的疫苗在全國11個城市推廣開來。疫情開始好轉,但問題依然不小,首先是儲藏條件不足,在當時許多地區的覆蓋來說難度不小,其次就是針對的主要是孩子,服用也是問題。
經過反覆研究,終於顧方舟找到了一個辦法,將疫苗做成了「糖丸」,不僅解決了孩子們不喜歡吃的問題,還比液體的疫苗保存期更持久,至此,陪伴了數代中國人的「糖丸」誕生了。
從1990年全國消滅脊髓灰質炎規劃開始實施,到1994年發現最後一例患者後,至今未發生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質炎病例。2000年,「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報告簽字儀式」在衛生部舉行。可以說脊髓灰質炎在中國徹底消滅了。
2019年1月2日,顧方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同年9月17日,國家授予顧方舟「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他一生中最偉大的事,就是喂中國孩子吃糖丸;他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消滅脊髓灰質炎這一可怕的兒童急性病毒傳染病的戰鬥中,是中國組織培養口服活疫苗開拓者之一,為中國消滅「脊灰」的偉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正如他的李以莞寫給他的輓聯:「為一大事來,鞠躬盡瘁;做一大事去,澤被子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hk4SI3EBnkjnB-0zLyTI.html我們可能早已經記不起「糖丸」的具體味道,但我們會永遠記住「糖丸爺爺」,記得「糖丸」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