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記者眼中的於漪老師

2020-07-28     上海升學觀察

原標題:【採訪手記】記者眼中的於漪老師

訪札於漪為什麼是於漪 | 孩子處在最好的年華,應該要好好愛護

摘要:很多人關心我,常問我還需要些什麼。我需要的是我們中國人能仁而愛人,要美,要善。這就是我最大的需要。我沒有別的需要。

於漪(中)和學生們在一起。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郭泉真

哪怕是十幾歲的高中生,他也還是個娃娃。他在他那個年齡,是完整的。他是他那個年齡的完整。不要焦慮,不要急,更不要居高臨下。

我們老師也講,你一天到晚笑,調皮搗蛋的孩子,你批評他時你也在笑。我覺得他很可愛,為什麼,他幼稚啊,這是孩子的常態啊。

我看到孩子就很開心,真的,他的不開心就是我的不開心。

實際上人生的價值就在這個地方。我自己要追求美好,我也要讓所有的人都能夠過上美好的生活。

91歲於漪談教育焦慮與學校美育的報道刊發後,引起不少共鳴。一位網友留言說:自己作為語文老師,很認同於老師所談,覺得「實在,通透」。

這位早已退休的九旬老人所談,之所以能引起這樣的共鳴,因為她關注的是大家的關注,思考的是社會的聚焦。而這,根本上來源於她對孩子和教育的愛。正如昨天通話時,她再次說:孩子是很可愛的,處在人生最好的年華,娃娃們的好奇心是人的一種本能,應該要好好愛護。

初知於漪,只聽聞她是上海教育界一位名師,在中學教書,受人尊敬。第一次比較真切的認知,來自於2017年寫「七·一」特稿《初心》,採訪的第一位普通黨員——浦東龔路中心小學教師徐珏青,她就是在楊浦讀初三時,聽了於漪一次講座,覺悟了自己對教育的由衷熱愛。2008年起,連續有人在百度貼吧的「龔路中心小學吧」留言,表達對徐老師的支持。這是真實的口碑,記者追蹤採訪也發現她確實是位優秀教師。由此,「為有源頭活水來」,從她看得見於漪,她在說明著於漪。

真正深入了解於漪,是這一次上門面對面暢聊。「人民教育家」,不是隨隨便便的五個字。查閱資料時,也看到許多對她的稱讚和研究。採訪結束,對於漪為何是於漪,油然而生兩點感受。

一是寬,寬宏。她待人、看事,格局大。她分析問題,始終從愛出發,心有廣闊天地,又始終腳踏實地。這個寬不是寬縱,甚至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寬容,而是一位教育者實事求是的寬宏。整個訪談過程中,她頻頻稱學生為「孩子」「娃娃」「小娃娃」,強調「哪怕是十幾歲的高中生,他也還是個娃娃」。她為孩子們發聲:「他在他那個年齡,就是完整的。他是他那個年齡的完整。不要焦慮,不要急,更不要居高臨下。」她看前一堂課學邏輯思維很累,就琢磨自己這堂課,怎麼想方設法給孩子們換腦子,學得愉悅,也由此開始了她一步步教出名的課堂藝術。這個幾十年前的初心,她到91歲依然沒丟,這次「破例」接受採訪,就是希望、呼籲走出「焦慮陷阱」,牢記「育人」使命,讓孩子不「芒刺在背」,讓教學不「失魂落魄」。她說,「我這人喜歡笑,我們老師也講,你一天到晚笑,調皮搗蛋的孩子,你批評他時你也在笑」。她說,「我覺得他很可愛,為什麼,他幼稚啊,這是孩子的常態啊」。她說,「我看到孩子就很開心,真的,他的不開心就是我的不開心」。她眼中,看見、看重的不是「分」,不是「能」,而是「人」。她愛的是「人」。這是教育的初心。和她交談,能深切地感受到她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

二是深。她專業上精深,有高度,又淵博,融會貫通之後,思考得很深。她有哲學功底,對審美有非常到位的認識,確如一位教授所說,「專門研究美學的人也未必能說出」。她說美育實際上是哲學的思考,有宇宙人生,要大處著眼,「不能總陷在局部」。她說情感、美育的薰陶,沒有辦法量化,「質性的評價、量性的評價有時候要結合起來」,直言「真的要學點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不要絕對化」。她的表達往往在看似信手拈來中,鞭辟入裡,道理通達,令人信服,因為背後有很深的思考。這種深,來自於她的痴。正如一篇報道所說,1986年,語言學家張志公閱讀於漪《學海探珠》手稿,拍案讚嘆:「於漪教書簡直教得著魔了!」她入選「語文學科百年經典」的《語文教學談藝錄》一書,全是在病床上寫出來的。她的全集七百多萬字,往往隨手翻開一頁,都言之有物。這背後是深,是源於初心的痴心。

那天聊到最後,她說:「上課就是生命在歌唱,我退休了,就枯萎了一半。別人對你最大的需要就是你的需要,我活著就是這樣,實際上人生的價值就在這個地方。很多人關心我,常問我還需要些什麼。我需要的是我們中國人能仁而愛人,要美,要善。我自己要追求美好,我也要讓所有的人都能夠過上美好的生活,這就是我最大的需要,我沒有別的其他需要。包括生病,我總是覺得欠了情。我為別人服務的時候我就很開心,我的生命有價值。別人為我服務的時候,我就覺得,我怎麼能夠這樣勞煩人家……」

基礎教育,這四個字,正是她的鮮明寫照:基,她總是站在實事求是的基準線上,從基本立場出發,從教育原點出發,寬以待人,秉持初心去看待孩子成長中的問題礎,她的專業功底很深,根扎得很深教,她以課堂教學藝術成名育,她始終牢記教育是「育」人。可以說,於漪之所以是於漪,就因做到了這四個字。職業名稱有時正指向內在要求,而於漪做到了極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hJlNlHMBSTrcFlvZbB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