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所有人均享財富創造的機會,共同富裕才能實現

2022-12-25     人大重陽

原標題:吳曉求:所有人均享財富創造的機會,共同富裕才能實現

受訪者吳曉求系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金融學一級教授。本文轉自11月21日「金融博覽財富雜誌」微信公眾號,原標題為《吳曉求:新征程上 如何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從制度層面上看,如何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保護財富的創造機制,設計出與新時期目標相適應的、能夠讓財富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的市場化的體制,仍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

要實現共同富裕,首先必須保護和優化財富創造機制。

「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維持經濟的基本秩序,是我們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金融資產,特別是證券化金融資產,將成為未來財富積累的主要形式。」

……

10月22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二十大報告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共同富裕」是一個高頻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

那麼,在邁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應如何紮實推進?其中,金融業將發揮哪些作用?本刊為此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

實現共同富裕,需關注三個問題

記者:感謝您接受我們的專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並強調要「紮實推進共同富裕」。那麼,在您看來,過去十年,我國共同富裕都取得了哪些新成效?要「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應如何做?

吳曉求:一直以來,在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始終沒變。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初衷。

其實,自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就已經談到了這個內容,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就是要實現全體人們的共同富裕。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動後富,並最終實現所有人的富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追求的目標。

回顧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我國一直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例如,2006年我國取消了農業稅,對農民來說,這是共同富裕路上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另外,從財富的積累速度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GDP從1978年的3460多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14萬億元,增長速度是很快的。與此同時,與居民財富相關的指標數據則增長得更快,如居民儲蓄存款,從1978年的約210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超過100萬億元。當然,儲蓄存款並不能簡單代表居民的全部財富,但其畢竟是財富的主要表現形式。

除了儲蓄存款,居民的財富還有其他證券化的金融資產以及不動產等,從這個角度來說,居民的財富增長速度要遠遠快於經濟增長速度。

不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貧富差距,基尼係數達到0.47,與美國比較接近。這樣的基尼係數意味著居民收入差距較大。

其實,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社會不斷聚焦如何推動實現所有人的共同富裕。簡單來說,要實現共同富裕,需要關注以下三個機制。

一是關注財富的創造機制。也就是說,要實現共同富裕,首先必須去保護和優化財富創造機制。

沒有源源不斷的財富創造,就沒有源源不斷的增量財富,這也就意味著沒有足夠多的財富去分配。從這個角度來說,保護、優化財富創造機制十分重要。

二是規範收入分配機制,這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內容。關於收入分配製度,我認為,主要指的是現期收入的分配,而不是存量財富的分配。

具體來說,收入分配機制的關注重點是再分配。一般地,初次分配注重激勵,關注勞動者報酬,再分配注重公平。也就是說,收入分配機制要更多地關注低收入群體、弱勢群體,讓他們也可以正常地生活,除此之外,還要讓他們能夠享受到跟其他人同等待遇的公共產品。

更進一步來說,要創造一種機制,讓低收入人群擺脫貧困。整體來看,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完成,開始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這並不意味著低收入群體就不存在了。

三是要規範、優化財富積累機制。

沒有財富的積累,也就沒有資本的積累,更進一步,財富創造也沒有資本之源了,反過來,財富難以有新的積累了。對財富創造來說,源源不斷的資本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那麼,最優的財富創造機制是什麼呢?那就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堅持改革開放。同時,要通過稅收等政策控制貧富差距的擴大,讓社會不斷走向共同富裕。

經濟可持續增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記者:其實,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首先需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即增加收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那麼,據您分析,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方面,可以有哪些更好的舉措?

吳曉求:其實,全社會實現共同富裕,也就是要讓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越來越大、占比越來越高,同時要讓低收入群體越來越少。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完全消除低收入群體,而是可以通過轉移支付、救濟等方式去幫助他們。同時,對高收入群體,也需要通過規範的收入調節機制去加以調節。

實際上,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全社會要有穩定的就業。

這意味著經濟需要保持可持續增長,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保持經濟的可預期性,要保有對經濟未來發展的信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就業的穩定增長;如若不然,當經濟沒有活力、沒有競爭力、沒有可持續性時,人們的預期也會不樂觀,就業就會出現問題,失業壓力將不斷增大,失業率也會隨之提升,這時,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將是非常困難的。

二是全社會要有安全、優化的財富積累機制。

人們現期收入減去現期消費後的剩餘部分,如何有效地轉化為存量資產,以及形成什麼樣的存量資產,並實現保值增值,是財富積累機制的重要內容。

如果存量資產的保值增值做得不好,將影響人們財富的積累速度,整個社會進入共同富裕的步伐也將變緩。

對於存量資產,不能再按照以往的思路去思考,如主要形成不動產或者銀行儲蓄。一方面,房地產紅利已經消失,對大多數地方的人來說,通過不動產去實現存量資產的保值增值的時代已經慢慢成為歷史;另一方面,隨著低利率時代的到來,通過銀行儲蓄實現財富增值也很困難。

在這種條件下,我們就需要對金融體系進行改革,通過一種可預期的、透明度好的、有一定成長性的證券化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債券、基金等方式,來幫助人們實現存量財富的保值增值,並最終走向共同富裕。

目前,我國債券市場的規模很大,截至2022年5月,其總額已達139萬億元,但真正進入交易市場、作為居民存量財富的規模卻很小。因此,包括發行機制、市場結構等在內的債券市場運行機制都需要改革,讓其真正成為全社會存量財富的重要配置標的資產。

總體來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擴大,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關係。具體來說,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首先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因此,要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必須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同時就業不能出現大的問題。

可以說,如何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將成為現在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重要任務,我們需要把它放到一個特別重要的位置。這意味著,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維持經濟的基本秩序,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證券化金融資產,將成為未來財富的主要形式

記者:除了「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指出,要「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財富積累機制」。有分析指出,作為首次提出的新名詞「規範財富積累機制」,其意義可謂深遠。那麼,對於「規範財富積累機制」的新提法,您是如何理解的?

吳曉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財富積累機制」,意味著以前在這兩方面存在著不規範的地方。

那麼,什麼樣的收入分配秩序才是規範的?我認為,只要是在法制的軌道上獲得的收入都是規範的。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什麼樣的財富積累機制是規範的、合適的?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我們不能再把不動產作為財富積累的主要形式。過去,人們享受到房地產市場發展帶來的巨大紅利,購買房產成為大家積累財富的主要方式,這與目前倡導的「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不相符,需要逐步去規範。

第二,金融資產,特別是證券化金融資產,將成為未來財富積累的主要形式。過去,居民70%左右的財富都體現在房產上。未來,人們將更多地參與金融投資,如購買理財產品、基金,或者是直接投資股票、債券等,人們積累的存量財富也將更多地體現在金融資產上,而不是實物資產。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資產中,人們持有的證券化金融資產的比重將逐步提高,這是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

目前,國內投資者直接參與股票投資的熱情是比較高的,股民開戶數超過了2.04億戶,散戶投資者眾多與國內機構投資者信用度不夠是有關聯的。未來,隨著全社會的信用度、機構投資者的專業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委託給專業機構進行投資的比例將逐步上升。

第三,對一部分人來說,直接參與創業投資也是財富積累的重要方式之一。我認為,對人們的創業投資,國家應該大力提倡。當越來越多的人創業成功時,增量財富就會不斷地湧現出來,社會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就會走得更快更穩。

記者:剛才您提到了房地產。有分析認為,房地產行業目前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寒冷的冬天。為了應對「寒冬」,相關限購、限貸政策正在逐步放開,也有專家建議進一步放開房企的融資約束。對此,您怎麼看?

吳曉求:關於房地產業的「寒冬」,其實是理論認知和現實發展出現了不匹配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房地產業的認識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過去一個時期,我們過分倚重房地產業,甚至有人認為它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支柱產業,相關政策也十分優惠。隨著房價的不斷上漲並滋生了一些「泡沫」,很多人的認識又轉向另一個極端,認為房地產業給我國金融系統帶來了巨大風險。其實,過度的金融化和極端「妖魔化」的認識都有失偏頗。

實際上,認識上的兩種極端變化,給房地產業帶來了政策上的巨大調整和變動,如供地政策、融資政策等,使房地產行業演變成目前的困局。

其實,對於房地產業,我們需要回到正確的認知中:它是國民經濟運行中的一個重要行業,其輻射面比較寬,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全社會應客觀理性地看待房地產業的發展。

對於當前房地產業出現的困境,我們的政策要堅持「不過度收緊,也不過度放鬆」,並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讓其慢慢回歸到正常的發展軌道上來。

共同富裕路上,金融業將發揮重要作用

記者:我們知道,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需要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得以實現。其中,金融業將在推進共同富裕上發揮重要作用。您也曾指出,金融只有在創新、技術進步和開放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有競爭力的金融,才可以通過這樣的金融實現我們共同富裕的目標。那麼,在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上,金融業將有哪些作為?

吳曉求:我認為,共同富裕的前提是要有不斷豐盈的財富基礎。在共同富裕的路上,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我們如何才能創造出越來越多的財富,從而使我們擁有更堅實地實現共同富裕的財富基礎。

從制度層面上看,如何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保護財富的創造機制,設計出與新時期目標相適應的、能夠讓財富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的市場化的體制,仍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

具體來說,一是均享財富創造的機會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雖然再分配是共同富裕極其重要的節點,但是我們不能把共同富裕簡單倚重於再分配,需要從動態的角度去看,整個社會需要有高效的財富創造機會和財富創造能力,同時所有人都能均享這個機會,並通過獲得的機會和自身的能力去積累財富。例如,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就讓第一批把握住機會的人富裕起來了。

二是要讓每個人都有創業的動力和激情。只有創業動力源源不斷,整個社會的財富積累規模才能不斷增加。其中,金融將發揮重要作用,如小微貸款、創業貸款、VC、PE等都將助力創業者更從容應對創業風險。當創業者成功創業後,將反過來創造更多的就業,其實,創造就業也是在助力共同富裕的實現。

三是金融業需要提供多樣化的可投資資產,同時所有人都能平等享有投資機會。這裡,不僅高收入群體可以配置多樣化的金融資產,低收入群體也有同樣的機會去配置與其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金融資產。

除此之外,全社會還需要在營商環境、輿論引導、支持創業的政策上進一步去完善,要尊重每一個行業的創業者,特別是對小微企業的創業者更要尊重。很多時候,這些小微企業創業者面臨著極大的困難。比較來說,如果整個社會沒有創業的衝動、沒有均享財富創造機會、沒有均等的金融服務機會,要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很難的。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其實,資本市場也將在實現共同富裕的路上發揮重要作用。這些年,我們加快了發展資本市場的步伐,如落地科創板、註冊制、北交所等。那麼,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您認為更重要的是健全哪些功能?

吳曉求:從本質上來看,資本市場有四大基本功能。

一是融資功能。顯而易見,無論是發行債券還是股票,都是融資功能的體現。

二是財富管理功能。如果資本市場僅僅停留在融資功能,就像一個變形的商業銀行,肯定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資本市場肯定不是商業銀行。儲戶把錢存進銀行,是因為他能享受到約定的利息。如果股票市場的功能只限於融資,那麼大家為什麼要買股票?投資者買股票是因為有機會獲得與自身所承擔風險相匹配的收益,有了這個功能,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才是可持續的,也就是說,投資功能支撐其融資功能。

說到財富管理功能,其核心就是風險資產的收益率要大大超過無風險收益率。具體來說,由於資本市場的資產要有成長性,因此投資者會在資本市場上做出理性選擇,投資者會研究投資哪些企業的股票才可能獲得與其風險相匹配的收益,註冊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試圖實現這種資產與收益的匹配性,這完全符合資本市場的邏輯。這一點,應是「健全資本市場功能」的重點所在。

三是信息集合和顯示功能。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股票價格的波動引導資金的流向,行業風向標的股票一般股價都比較高,都是通過信息的引導,完成全社會產業結構的轉型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是股權激勵功能。管理人期權、員工持股、高科技企業IPO等,都是通過股票市場溢價實現激勵作用。

以上四大功能,再加上支付清算功能、跨期資源配置功能,共同構成了現代金融的六大功能。很多人認為資本市場的功能僅僅是融資,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資本市場後面的三大功能比融資功能更加重要。

推薦閱讀

劉元春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必須採取一些超常規的政策

與俄經濟大佬談二十大:俄應重新發現中國

【預告+報名】大咖雲集!2023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將啟

羅思義:中國正在解決全世界最緊迫問題,美國做得遠遠不夠

//人大重陽

// /

RDCY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4個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掃二維碼|關注我們

微信號|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陽

我知道你「在看」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fdc14ff522ed04e194f8a7b0681bd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