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是蟾宮別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清光不向此中見,白髮爭教何處生。
閒地占將真可惜,幽窗分得始為明。殷勤好長來年桂,莫遣平人道不平。
唐·許晝《中秋月》
密恐及蛇恐預警
以蟾代月是古文中常見的借代手法,如蟾月、蟾宮、蟾闕、蟾光等。不過說起來,民間但凡與蟾蜍扯上關係的俗語大多不是什麼好詞,如「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癩蛤蟆趴腳面——不咬人,膈應人」「癩蛤蟆墊床腳——死撐活挨」等。
既然如此不受待見,無暇的美月又是如何與這癩疙瘩扯上關係的呢?在回顧相關的歷史前,我們先來認識下今天的主角——中華蟾蜍。
表情嚴肅的中華蟾蜍 | 姚忠禕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中華蟾蜍是中國分布最為廣泛的一種蟾蜍,除新疆、海南、台灣、香港、澳門以外各省區均有分布,國外見於俄羅斯和朝鮮半島。
它曾是歐洲的大蟾蜍(Bufo bufo)種下一個亞種,以「中華大蟾蜍」(B. b. gargarizans)之名出現在早期文獻中,後因分類地位重新提升為種級,對應的中文名也做出了相應調整——不過中間少了個「大」字,有些叫順嘴的朋友反而不太習慣。
2月齡的大蟾蜍 | André Karwath / wikimedia
中華蟾蜍地理分布跨度較大,隨著地勢由東向西逐漸走高,不同海拔梯度的不同居群在體型、體色上會出現明顯差異。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個體普遍較大,通常體長10厘米以上,體色多呈土黃色,腹面散有不規則黑斑。
中華蟾蜍常見體色,攝於遼寧 | DrewHeath / wikimedia
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居群過去曾是一個獨立種,定名為西藏蟾蜍(B. tibetanus),它們長得又小又黑,背上還有一條明顯的淺色縱紋。但經序列比對,西藏蟾蜍並不是一個有效種,而是適應了高原生活的特殊表型,如今被作為中華蟾蜍的次定同物異名(同物異名好理解,發表時間較早的為首定同物異名,較晚的就是次定了)。
水中的西藏蟾蜍 | 史靜聳
有毒的代價是什麼?
民間將蟾蜍列為「五毒」之一,其毒液來源於耳後長橢圓形的耳後腺和散布周身的漿液腺,正是這些毒腺的存在,才讓蟾蜍看起來疙疙瘩瘩的。雖然在顏值上吃了虧,但在蟾蜍的世界好臉蛋不能當飯吃不是?
耳後腺是蟾蜍身上最大的毒腺,當遭遇敵害時,乳白色的毒液會由皮下滲出。
毒液經收集烘乾的製品被稱為「蟾酥」,其有效成分是一類複雜的甾[zāi]族化合物,統稱為蟾蜍二烯內酯,經分離純化後在臨床上主要作為強心劑使用。雖然是一種常見藥,但蟾蜍的毒性絕不可小覷,每年都有誤食蟾蜍中毒送醫甚至死亡的案例,所以在自然界並沒有什麼動物願意招惹這傢伙。
一看就不是好惹的 | 齊碩
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然而自然界也有「一物降一物」的法則,蟾蜍不能自恃有毒液而高枕無憂。例如俗稱為「野雞脖子」的虎斑頸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它們多棲息於濕地沼澤,喜歡的食物正是蟾蜍及其他無尾兩棲類。
虎斑頸槽蛇 | 齊碩
大家或許知道,蛇類可以憑藉精巧的關節結構吞下比自己頭更粗的獵物,但蟾蜍也會在危急時刻施展「蛤蟆功」,猛然吸氣將自己鼓成皮球,讓捕食者無從下口。不過在面對虎斑頸槽蛇這樣的吃蛙專業戶時,這招也會顯得黔驢技窮。
「生氣了,哄不好那種。」 | Hyunjung Kim / wikimedia
虎斑頸槽蛇生有兩排細密的上頜齒,其中有兩枚扁平且鋒利的大牙,專門用於戳破蟾蜍及蛙的肺臟。被頂了肺的蟾蜍就會像泄了氣的皮球那樣軟塌下來。
誒?等等,剛剛不是說蟾蜍能用毒液禦敵嗎?怎麼到了虎斑頸槽蛇這裡毒液就成了擺設?不好意思,還真成了擺設,虎斑頸槽蛇與蟾蜍存在漫長的協同演化史,前者早已免疫了蟾蜍的毒液。
對毒液免疫就能夠無法無天、肆意妄為了嗎?對不起,免疫毒液真的可以為所欲為。更過分的是,頸槽蛇屬的蛇類還會將蟾蜍的毒液吸收儲存於頸腺之內,為己禦敵所用。
虎斑頸槽蛇的頸腺也能分泌毒液 | 齊碩
嫦娥或許是蛤蟆精?
看完兩毒相鬥,我們回到中秋與蟾蜍的故事。
中秋節源起中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最初由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至於「中秋」一詞,最早見於《禮記·月令》中的「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不過,直到北宋才正式定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
說到中秋,就不得不提北宋文學家蘇軾和他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趙孟頫 / 蘇軾像(局部)
蟾蜍與月的淵源比中秋的起源更加久遠,且與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有關。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著的天文學名篇《靈憲》就對嫦娥奔月有如下記載:
羿請無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其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故事大體與現今流傳版本無異,只是最後提了一句嫦娥奔月後化身為蟾蜍。什麼?那冷艷動人的嫦娥仙子竟然是個蛤蟆精?相信第一次聽到這個冷知識的朋友一定三觀崩塌。
與愛人分別的后羿並不在乎這些細節 | Werner, E.T.C. / Myths & Legends of China(1922)
對於古人為何會把蟾蜍和月亮聯繫起來,《靈憲》中也有提及:「月者,陰精,積而成獸,像蛤兔焉。」成書於同一時期的《詩推度災》解釋更加明確:「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體就,穴鼻始萌。」由此可見,以蟾代月應當是古人對陰晴圓缺的月影加以豐富想像得來的。
或因顏值,或因毒液,蟾蜍始終不受普羅大眾所待見。但如果摒棄偏見,想想它竟是嫦娥的「化身」,仔細端詳還是有幾分可愛的呢。
比較少見的中華蟾蜍紅色變異個體 | 姚忠禕
最後,不要忘了與身邊的甚至是遠方的人分享這月色,以及生活中和自然界更多的美好呀。
中秋節快樂。
作者:齊碩
封面圖來源:Werner, E.T.C. / Myths & Legends of China(1922)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轉載請聯繫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