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鵠」「天儀33」成功發射

2023-12-10     華聲在線

原標題:「鴻鵠」「天儀33」成功發射

雙星升空 「三十」而立(長沙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

「鴻鵠」「天儀33」成功發射,自2015年紮根長沙以來,天儀研究院已將30顆衛星送入太空

工作人員正在對天儀33衛星進行調試。

天儀第18次太空任務團隊合影。  均為長沙晚報通訊員 陳紅微 供圖

長沙晚報12月9日訊(全媒體記者 李廣軍 通訊員 陳紅微)12月9日,由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製的鴻鵠衛星與天儀33衛星使用朱雀二號遙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入軌後,衛星工作正常,狀態良好,後續將開展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驗證。本次雙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天儀進一步夯實了50千克級衛星平台的研製能力,也意味著天儀科研衛星業務正在穩步上升。

「在過去的8年,有超100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項目利用天儀小衛星在軌展開。」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峰告訴記者,此次發射是2015年天儀研究院在長沙成立以來的第18次發射任務。至此,天儀已成功將30顆衛星送入太空。

雙星發射升空實現多個「首次」

記者了解到,鴻鵠衛星是一顆由天儀研究院自主研製的50千克級空間科學試驗衛星。該星主要搭載了由上海藍箭鴻擎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綜合電子載荷等多種載荷,將完成霍爾推進軌控功能及性能驗證等任務。此次搭載,將是我國首次利用氙氣、氪氣永磁電推進系統實現累計百公里級軌控試驗,同時還計劃完成霍爾電推進系統近3000小時的在軌點火試驗和10000次開關機壽命驗證。衛星上還搭載了由星呈慧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星呈Ⅱ號」氬氣型離子推進器,本次飛行為該型推進器的第二次在軌驗證,主要進行電推測控,點火、工作與關機流程,以及長時間工作條件下的溫度測控等在軌試驗,將為後續產品研發和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同時發射升空的天儀33衛星也是一顆50千克級空間科學試驗衛星,由天儀研究院與湖南科技大學聯合研製。該衛星搭載遙感相機模組以及多項新技術載荷,首次採用多項天儀自主研發平台技術,能夠為載荷的常態化在軌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溫控、熱防護和能源保障條件。尤其該星採用新研熱控技術,用於實現衛星在太空受限空間下的精確溫控,為高溫度敏感性科研載荷提供可靠的環境保障。另外,天儀33衛星還應用了高性能復合材料,進一步提升了衛星的防輻射能力。在供電方面,天儀33衛星首次採用了基於天儀自主研發的高功耗長時段供電技術,使衛星能夠支持大電流載荷常態化開機,滿足了載荷不間斷在軌試驗的需求。

近10顆衛星正同步研製,規劃建設120顆衛星星座

「目前天儀擁有多個定製化科研衛星平台,可以實現10千克至500千克級別的搭載能力。天儀希望通過軟、硬體的不斷疊代,提升衛星的性能和服務品質,將企業建設成為全球研發能力的排頭兵,為長沙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貢獻青春之力。」楊峰說。

2015年,楊峰從北京回到長沙,創立了天儀研究院。這是中國首批商業航天公司之一。天儀研究院2016年研製發射成功我國第一顆由民營企業自主研製的衛星「瀟湘一號」,2020年研製發射我國第一顆商業SAR遙感衛星「海絲一號」。加上12月9日的發射,已完成18次太空任務,發射30顆衛星,發射衛星數量及衛星在軌運行時間在國內民營企業中均排名前列。天儀研究院通過自主掌握衛星平台研製及批產能力、衛星星座運營能力、數據應用服務能力,已經實現了兼具「造衛星」「管衛星」和「用衛星」的全產業鏈垂直一體化服務。

天儀研究院落地長沙以來,已建立了6000平方米的衛星研發場地,建成的「衛星工廠」可實現年產能50顆立方星和年產能10顆500千克級平板衛星。目前天儀衛星工廠有近10顆衛星正在同步研製,預計明年內完成發射部署。

據了解,天儀正在規劃建設120顆衛星星座,星座建成後,可實現南北緯60°之間任意位置平均每11分鐘提供一幅優於1米解析度的SAR遙感影像,全球重要目標最大重訪周期優於30分鐘。未來,天儀將通過持續創新、技術進步與國際合作,為全球提供卓越的SAR衛星數據一體化服務,助力全球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科創型企業的創新性技術需要廣泛的應用場景實踐疊代,才能實現技術落地和應用推廣,尤其是服務於政府職能的示範應用場景,例如衛星遙感應用場景。」楊峰表示,為推動高新技術的大規模產業應用,希望加大政企合作力度,針對新興行業積極引導開放示範應用場景,促進新興行業技術疊代和市場拓展。

來源:長沙晚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f1c176ed45c4462d31f6a000ab93f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