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的執念由格力買單:62倍溢價10億收購格力鈦,王健林退出浮虧近3.5億

2023-12-21     搜狐財經

原標題:董明珠的執念由格力買單:62倍溢價10億收購格力鈦,王健林退出浮虧近3.5億

(圖片來源:網絡)

出品 | 搜狐財經

作者 | 李保銘

編輯 | 吳亞

12月21日凌晨,格力電器(000651.SZ)再發公告,披露2023年業績預告。當日收盤,格力股價漲2.24%,扭轉了前一日(12月20日)收跌超7%的局面。市場分析普遍認為格力此舉旨在「穩股價」,因在20日單日其總市值蒸發約132億元。

股價漲跌背後,離不開格力在12月19日披露的收購格力鈦事項。根據公告,格力擬以10.15億元的交易對價,受讓12名股東手中持有的格力鈦24.54%的股權。不過,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本人持有的格力鈦股份不參與交易。

這宗交易讓董明珠的「朋友圈」也再次浮現,盧春泉、王健林、京東等昔日董明珠組局投資銀隆的「舊友」均在本次擬退出的股東之列。其中,僅「普潤系」的三家企業就將通過本次股權轉讓「套現」約3.63億元。

格力在公告中稱,格力鈦是公司新能源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董明珠更是數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對格力鈦的看好。但面對這樣一宗溢價近62倍的收購案,去年虧了19.05億元的格力鈦,格力這宗收購所遭受的市場質疑也不小。

格力的收購局,董明珠的「朋友圈」

公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格力鈦的所有者權益僅為0.66億元。據此計算,這宗交易溢價率高達6169.7%。

交易前,格力已直接持有格力鈦6.07億股股份,占後者總股本的55.01%;格力還通過表決權委託安排擁有董明珠持有的1.93億股股份對應的表決權,占後者總股本的17.46%。若交易完成,格力將合計控制格力鈦近8億股股份對應的表決權,占其總股本的72.47%。

這12名股東中,北京普潤、杭州普潤以及普潤壹號三家「普潤系」企業背後的實控人均為盧春泉。

公開資料顯示,盧春泉此前曾在中國人民大學擔任會計系副教授,後續在證監會、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等任職;2015年起成立普潤資本,投資方向包括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產業。

根據《企業觀察報》此前報道,盧春泉曾把銀隆項目介紹給董明珠等人。交易前,「普潤系」企業合計持有格力鈦9692.05萬股,對應股權比例為8.78%;交易後,均不再持有格力鈦股份,通過股權出讓將「套現」3.63億元。

北京汽廣行信息技術則是由劉強東作為法定代表人的京東世紀貿易持股100%的子公司,持有格力鈦2112萬股;創智聯誠背後則是中集集團,持有1646.77萬股;北京紅航背後系王健林,持有的4116.92萬股。三家企業持有的全部股權均參與交易,最終完全退出格力鈦。

此前在2016年時,格力曾籌劃以發行股份方式、作價130億元收購銀隆。但該收購遭到格力董事會的反對,最終以董明珠邀請王健林、劉強東等籌資30億元投資銀隆新能源宣告終結。

2018年,董明珠曾公開表示,「加入銀隆,後期才知道銀隆的窟窿到底有多大,過去一年確實很辛苦。」

雖然辛苦,但董明珠還是選擇逆流而上,2021年,格力最終以18.28億元拍下銀隆30.47%的股權成為控股股東;同年11月,銀隆改名為格力鈦。

到今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董明珠仍表示「這個坑太大了,我們儘快把(格力鈦的)坑填平」。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12月,董明珠及王健林、劉強東、中集集團等5位投資人共投資30億元,獲得了格力鈦22.39%的股權。

據此測算,彼時董明珠等投資人對格力鈦的估值約為133.9億元。

而以最新公告的此次格力僅用10.15億元即可收購格力鈦24.54%的股權來看,格力鈦的估值已降至約41.38億元,即打了三折。

結合格力公告的本次王健林所實控的北京紅航出讓3.731%的股權、京東實控的北京汽廣行出讓2.239%股權來測算,這兩家企業對格力鈦的投資或分別浮虧約3.45億元、2.07億元。

除了普潤系、王健林、中集集團以及京東外,12名股東中還包括珠海冷泉、珠海拓金、橫琴永恆潤、金石灝汭、遠澈泉峰和橫琴子彈等。

其中,冷泉系、拓金系、橫琴系背後均為專業投資機構,而遠澈泉峰背後則為遠洋控股李國舉,金石灝汭背後則是中信證券。

需要注意的是,格力在公告中表示,除上述12名股東持有的 2.71億股股分外,公司還將繼續與其他格力股東就受讓其持有的格力股份進行溝通,該部分涉及不超過格力鈦總股本的27.53%。經測算,若格力電器頂格回購,屆時將或持有格力鈦100%股份。

溢價近62倍收購,意圖何在?

這樣一宗溢價近62倍的收購,背後各方的利益考量是什麼?在資深產業觀察家丁少將看來,這12家股東退出格力鈦股東之列,與不同企業對新能源產業看法不同以及自身經營的階段性需求有關。

「格力鈦目前在鈦酸鋰行業的技術特性以及格力鈦現實經營壓力,對股東來說都需要綜合考慮。」他指出。

家電產業觀察家洪仕賓則認為,王健林、京東等股東的投資邏輯與董明珠等人的投資邏輯有本質差異,「他們主要以投資回報來投資,格力主要是基於產業投資。」。

在他看來,這兩種投資邏輯導致了不同的股東現在對格力鈦「撤出」與「增持」的兩種結果,「新能源是大風口,作為未來發展趨勢是不會改變的,從投資邏輯來看沒有問題。」

洪仕賓認為,隨著房地產降溫,空調等家電遭遇發展瓶頸,格力亟需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格力鈦是其探索的重要一環。

「從當初收購格力鈦,到現在增持股份,雖然格力鈦虧損嚴重,看起來好像是個不良資產,但對格力來說還是一個重要機會。」他補充道。

根據奧維雲網(AVC)《2022年全球家用空調市場年度總結報告》數據,2022年全球家用空調市場銷量1.64億台,同比下滑3.6%;國內空調市場全渠道零售量為5714萬台,同比下滑3.3%。

事實上,2021年格力鈦被格力電器收購後實現並表,但業績表現差強人意。從公告披露的最新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格力鈦實現營收14.4億元,同比增長23.31%。凈虧損仍達到1.77億元,同比收窄74%;而2022年格力鈦的營收為25.87億元、凈虧損為19.05億元。

洪仕賓認為,當前格力鈦沒有盈利的最大原因系產品邏輯、商業路徑沒有走通,產品沒有得到市場廣泛認可,「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產品邏輯,格力鈦目前還是在新能源板塊的摸索階段。」

丁少將則認為,除了格力電器看好新能源賽道外,也與當前格力鈦估值處於低點有關。「目前格力鈦處於持續虧損狀態,企業估值與當初格力入手時相比縮水嚴重,所以在此時回購,格力耗費的成本更低,性價比更高。」

但鈦酸鋰市場表現卻不及預期,在丁少將看來,格力鈦主要生產鈦酸鋰電池,但與磷酸鐵鋰、三元鋰等技術在消費級車型大量應用相比,鈦酸鋰更多應用於大型公交車和物流車、大巴車等專用車輛。

(圖片來源:財新數據)

根據財新數據顯示,碳酸鋰(電池級)已跌至9.95萬元/噸,氫氧化鋰(電池級)跌至9.22萬元/噸,鈦酸鋰,其中碳酸鋰價格已經跌至兩年內新低。從市場占有率來看,磷酸鐵鋰、三元鋰電池依舊占據新能源市場主流,鈦酸鋰相對來說不具備優勢。

而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統計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我國動力電池生產、銷售分別達到293.6GWh和256.5GWh,同比分別增長36.8%和17.5%。

丁少將認為,從中長期來看,若格力鈦能在新能源賽道通過技術創新、客戶拓展等方式繼續深耕,業務布局擴展更多消費級的新能源車型,將對格力多元化發展和第二增長曲線的養成具有深遠意義。

「但從短期來看,格力鈦經營還面臨較大壓力,如果不能得到快速改善,將會拖累格力電器的業績表現。」他指出。

「格力鈦需要開拓大型汽車客戶來支撐其發展,未來從業績改善層面來看,應該背靠格力的品牌拉力、渠道資源、政企客戶資源等,在保持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去開拓更廣闊的消費級整車新能源市場。」他表示。

洪仕賓則指出,格力鈦想在業績面獲得增長,首先應該解決產品問題,「要把產品做出來,要獲得市場占有率,最終要到用戶手上,才有盈利的可能性。」

從格力最新的業績預告來看,其預計2023年公司歸母凈利潤270億元–293億元,同比增長10.2%-19.6%;營業總收入2050億元–2100億元,上年同期為1901.51億元。

這個業績預告也超出了市場的預期,此前市場普遍預期格力電器總營收為2040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70.85億元。

如格力公告的格力鈦業績情況,從凈利潤上來看,格力鈦尚未走出虧損的泥潭。面對投資者「用腳投票」的局面,格力鈦是加碼新能源的良藥?還是拖累格力發展的資產包?這一問題的答案仍需格力用時間和業績表現來回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df4a571a28f38d6efd62fdf529fd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