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中國文學的寫作傳統 | 社會科學報

2023-07-31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重估中國文學的寫作傳統 | 社會科學報

重估中國文學的寫作傳統 | 社會科學報

讀書

「事實上,這一時期湧現出不少佛教詩歌的名篇,不僅為文學史增添了新的風景線,而且為中華民族文化提供了新智慧」

原文:重估中國文學的寫作傳統

作者 | 上海師範大學 李 貴

圖片 |網絡

宋元時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潮發展的高峰,而漢語佛教詩歌真正蔚為大觀,也恰在宋元時期。但是,迄今為止的宋金元文學史著作,往往把佛教文學排除在外,極少提及僧詩,也忽略了文人的佛禪詩歌。2023年5月,復旦大學出版社推出了周裕鍇、張碩、祁偉、張艮和謝天鵬共同撰寫的《宋元佛教文學史·詩歌卷》。該書《緒論》認為,「事實上,這一時期湧現出不少佛教詩歌的名篇,不僅為文學史增添了新的風景線,而且為中華民族文化提供了新智慧」。有鑒於此,該書在批判吸收國內外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重構宋金元佛教詩歌史,補充了文學史的版圖,充實了文化史的寶庫。

拓展了「文學」的邊界

韋勒克和沃倫在風靡一時的大學教材《文學理論》最後一章《文學史》里,劈頭就問:「寫一部文學史,即寫一部既是文學的又是歷史的書,是可能的嗎?」在他們看來,大多數的文學史著作「要麼是文明史,要麼是批評文章的彙集」,他們理想的文學史是「探索作為藝術的文學的進化過程」。那麼,如果這種作為「藝術」的文學深受宗教影響——譬如與佛教關係密切,又當如何探索它的歷史變遷過程?《宋元佛教文學史·詩歌卷》雄辯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該書所處理的宋金元「佛教詩歌」大致有三類:一是僧人用詩歌形式表現佛理的作品,即唱道的作品,文類包括押韻的法曲、頌古、偈頌,體式包括四五六七言的古近體詩和長短句,南宋法應、元代普會所編《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就集中收錄了以祖師公案為讚頌對象的「頌古」偈頌。二是僧人所寫的一切詩歌,未必全都有關佛理,其依據來自《四庫提要》對明釋正勉等編《古今禪藻集》命名含義的解釋:「所錄皆釋子之作,而不必其有關於佛理。曰『禪藻』者,猶曰『僧詩』云爾。」三是不出家的士人所寫一切有關佛禪的詩歌,明人所編《東坡禪喜集》《山谷禪喜集》是此類型的代表。以上三類作品無疑拓展了「文學」的邊界。該書從語言藝術立場、歷史文獻實際和佛教文學傳統出發,找回被現代偏見所遮蔽的宋元「佛教詩歌」世界,激活大批沉睡已久的文體和文本,在散見各處、浩如煙海的一手文獻中發現許多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詩作,在文學史領域開疆拓土,披沙揀金,時時獲寶。

從分析原始資料開始

「任何歷史研究都應當從分析原始資料開始。」就宋元佛教詩歌史研究而言,對重要原始資料的分析包括佛教各宗派詩僧的法系、叢林與士林的事實聯繫和平行比較、佛教詩歌的文學批評等共三大類。

佛教傳承,首重法系。該書分北宋佛教詩歌為禪宗、天台宗、律宗、凈土宗詩詞,其中禪宗又分為法眼宗、臨濟宗、雲門宗、曹洞宗,而臨濟宗內又細分為黃龍派、楊岐派,對著名的道潛、惠洪和江西宗派三詩僧則單列評述。南宋佛教詩歌分禪宗和天台宗,後期臨濟宗楊岐派又細分為徑山系和虎丘系。金元佛教詩歌分禪宗曹洞宗、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其他宗派,其中楊岐派又細分為大慧系、虎丘系破庵一支、虎丘系松源一支。從宋到元,時間跨度400餘年,漢傳佛教宗派紛紜,僧徒眾多。僧人稱呼,或稱法名、字號,或稱所住山峰寺院,或法名簡稱,或名、字連稱,歷代載籍,時見淆亂,素來難治,今之學者往往出錯,或面對繁雜材料而無所適從。該書全面鉤玄索隱,求是辨偽,將詩僧法系梳理得清楚明白,打開書頁,如展法系傳承圖,詩僧師承、詩教、創作的歷史進程如在畫圖之中。

佛教詩歌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類似比較文學的做法:一則強調影響研究,注重「事實的聯繫」;二則強調平行研究,注重精神和價值的相通。該書五位作者均長期浸淫於宋元佛教文學領域,對此時期叢林與士林交涉諸端相當熟稔。舉凡僧徒與士人之相互交遊、僧徒對世俗世界的了解、士人對佛書的興趣、僧詩的普遍意義、士人詩中的佛理禪趣,書中都作了或詳或略的考證和分析。通過事實聯繫和平行研究,全書猶如畫出了宋元詩歌背後的關係網絡,展現了當時佛門、政壇、儒林、社會與文苑五者之交互影響。

文學批評是文學史研究的基礎。文學批評是對作家、作品及過往評論的全面分析和價值判斷,全書的顯著成就即是細緻深入的文學批評,緊貼文本,勝義妙解隨處可見,譬如對佛教山居詩中「雲」和「屋」兩個意象的禪意消長軌跡的考察就顯得精深華妙。通過多方面、多層次、立體化的文本分析,該書解決了名家名篇的疑難問題,找到了詩歌史上的失蹤者,照亮了處於陰影中的詩人詩作,闡釋了宋元佛教詩歌的藝術高度、思想深度和生活廣度,對今後的文學史研究和詩歌創作都起著導向作用,體現出文學批評強烈的話語能力。

縱橫比較、有無相生

縱橫比較、有無相生是該書文學批評的一大特色。評白雲守端頌「外道問佛」公案,與船子和尚《撥棹歌》作比,論無文道璨《野水橫舟》,與韋應物《滁州西澗》相較,揭示其間的承襲和超越之處。黃溍《題蘇黃二先生像》從禪宗角度題寫蘇軾和黃庭堅,在蘇黃的形象塑造史上別具一格,張翥《題桐廬鳳山寺僧道大鷺雪軒》借鷺鷥說禪,題材新鮮,均為該書首次揭出。以上是歷時比較。投子義青頌古百則,多用乖違生活常識的「格外句」或「格外談」,與雪竇重顯充滿傳統詩意的頌古大異其趣。同為元代臨濟宗楊岐派虎丘系,希叟紹曇等詩僧保持破庵祖先一支居山疏遠朝廷的傳統,世以為傲,詩歌質量較高,曇芳守忠等松源一支頗有受朝廷褒寵者,對皇帝歌功頌德,詩歌的數量和質量都不如祖先一支。以上是共時比較。王安石晚年部分詩作所呈現的既是詩的境界,又是禪的境界。笑隱大訢身為臨濟宗禪僧,卻愛好道教詩中常用的意象。這些屬於學科比較。將石屋清珙的山居詩分體評析,對其七律、五律、七絕、古體的內容、修辭、語言和風格進行對比評論,堪為同一詩人內部比較的代表。

該書的比較,往往深入挖掘作品未寫的東西,「無」中生「有」,發現言外之意,顯現詩人之匠心和語言藝術之微妙。該書的文本解讀則既有對詩人本意、詩歌本義的「客觀」追求,又有各隨所得、精神融合的「主觀」詮釋,在廣泛聯繫、比較剖析中將作品研究透徹,把評論寫得圓轉透脫,正應了羅大經的閱讀觀點:「大抵看詩,要胸次玲瓏活絡。」(《鶴林玉露》乙編卷二)這種文學批評方法對文本闡釋學具有啟發意義,在作品輯錄、文本解讀、詩意詮釋、價值分析諸方面都具有生產性質。

在一個個真切的個案研究之後,該書還原了宋金元佛教詩歌的歷史走向,追溯了貫通其間的寫作傳統和文體變遷,建構起佛教詩歌的研究框架,包括佛教內部詩歌的體派類型和書寫慣例、詩僧接受文人士大夫影響的路徑和效果、士林涉佛詩歌及詩論的思維方式和話語新變、詩學佛學互為參照系及其相通的內在機制。該書堅持美學原則和歷史原則相結合,展示了詩作的魅力和價值,也描敘了文體文類演變的脈絡和骨幹,呈現出宋金元時期佛教詩歌史與主流詩歌史的聯繫和區別。昔宏智正覺頌「法眼毫釐」公案,言機鋒對答的輸贏在於有無自信的「定盤星」,今考較該書,不僅是宋金元佛教詩歌的關係網和導覽圖,也可作為今後相關領域進階研究的定盤星。

像所有具有原創性的論著一樣,該書也存在一些疏漏。如說白雲英「有《白雲集》三卷傳世,存詩150首」。這是沿襲趙孟頫《白雲集序》的說法。其實,國內公私所藏《白雲集》三卷,均只有101首詩,日本流傳有和刻本《白雲集》四卷,存詩147首,可知趙序稱「150首」乃舉其成數,國內傳本缺失甚多,元朝東渡刻工俞良甫在日本刻印的和刻本才最接近歷史本相。學術界在這方面考論甚明,可據以論述。另外,書後缺乏一個宋金元佛教詩歌史大事年表,也許是由於篇幅限制,畢竟目前已厚達613頁,但作為一部文學史著,類似的紀事系年對幫助讀者看清歷史脈絡實有必要。

隨著大量有關佛教文學的堅確個案、專題浮出歷史地表,是時候重估中國文學的寫作傳統,而完整重寫文學史的條件也日趨完備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3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讀書 | 虛構賦予特殊事件普遍意義

滬上學人 | 大故事與舊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d84180ce61c5c799ed11d68e9c032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