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心課堂⑩ | 孩子陷入失去寵物的悲傷中,父母怎麼引導?

2024-10-29     洞庭湖邊那些事兒

你的孩子養過寵物嗎?寵物對於很多孩子而言,就是這世間獨一無二的小夥伴,在和小動物互動中,他們收穫了一份親密無間、溫暖治癒的情感。但是無論養什麼寵物,終有一天要面對離別。作為家長,當孩子陷入失去寵物的悲傷情緒,該如何幫助和引導他們呢?一起聽聽心理老師的建議。

【心困惑】

老師您好!我家孩子現在是小學二年級,我之前買了一隻小兔子送給她作為成長禮物,她非常喜歡,也把它照顧得很好。但最近我們在打掃衛生的時候,不慎讓兔子走失了。我們覺得這也不是什麼不得了的大事,但是每次只要一提到那隻走失的兔子,她就會生悶氣,上次我忍不住吼了她幾句,她就跟我們賭氣不吃飯。不知道她為什麼這麼在意,好像一個解不開的「心結」,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作為家長該怎麼引導呢?

【心解析】

孩子「心結」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1.感知能力不斷發展。孩子的情感體驗敏銳性增強,事件中的「小兔子」是孩子的成長禮物,所以她格外珍視。小兔子曾經給她帶來的陪伴互動、積極的情緒體驗等,她與小兔子建立了較多的情感連接,當小兔子走失以後,孩子感受到的並不僅僅是失去了一個物品那麼簡單。但她的悲傷、難過如果沒被父母看見和疏導,反而覺得孩子小題大做,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心結。

2.認知發展還不成熟。低學段的孩子因認知發展的不足,有時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這些情緒,容易陷入認知困境,只會認為這是一種讓自己很「煩」的感覺,很「不開心」的感受,難以具體而清晰地分辨自己的情緒。同時又因為語言發展不足而無法進行正確的情緒表達。當自己的情感難以表達時,便容易鬱結於心。

3.缺乏正確的溝通技巧。在溝通過程中,如果家長沒有正確引導,使用一些不理解孩子的語言,如「兔子走失了,我們也沒辦法啊!」「都過了這麼久了,你怎麼還生氣呢?」等,不但不能幫助孩子打開心結,反而容易惡化親子關係,讓孩子的內心感受更多地指向了父母:我有想法父母卻不理解,我難過父母卻無所謂……這個心結實際上更多地呈現出了孩子在親子溝通中的受挫: 被拒絕、被否定、被忽視。讓孩子覺得家長根本不理解自己,於是拒絕再繼續跟家長溝通,壓抑內心的情緒。

【心建議】

1.心平氣和,走進「心結」。當孩子生悶氣或者賭氣不吃飯時,建議不要立即批評、指責孩子,可以先嘗試冷處理。讓自己的情緒先平靜下來,同時,也給孩子提供一定時間和空間來處理情緒,等孩子情緒有所緩和時,再耐心詢問情況,以便後續與孩子更順暢地進行溝通和交流。

2.傾聽心聲,接納「心結」。針對孩子「一提到走失的兔子就生悶氣」的情況,家長可以認真傾聽並接納孩子的內心訴求,並對孩子的表達給予適當反應,譬如,用「是的」「然後呢」「請繼續」等言語鼓勵她們說下去,或者用微笑、眼睛的關注、相呼應的點頭等進行回應。在引導的過程中,真誠的表達是一種智慧,前提是有益於溝通的進行,又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可以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與孩子共情,這樣孩子可能會更加願意傾訴其內心感受。更重要的是理解孩子所傳達的感受,不排斥、不歧視,鼓勵其宣洩,幫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繼而解開心結,回歸正常心態。

3.親子活動,打開「心結」。在溝通處理這件事情之後,建議家長儘量不在孩子面前再次提及「兔子走失」的事情,幫助其淡化其負面記憶,引導其將注意力從原來的負面情緒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開展親子活動如親子閱讀、做遊戲、打籃球等。在活動中,給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和關心,慢慢改善孩子的情緒狀態,幫助培養其樂觀積極的心態。

4.言傳身教,走出「心結」。平時,可以多向孩子表達愛,和孩子交流時多說「你能幫我想想辦法嗎?」「你的方法真是棒極了!」「謝謝你!」等等。有些孩子們能做的事,可以適當「裝傻」向孩子尋求幫助,以培養其解決問題和穩定情緒的能力,增進親子關係。同時,孩子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家長的言行舉止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因此,可以為孩子樹立榜樣、以身作則,在遇到問題時,學會穩定情緒、冷靜處理。這樣,父母的教育和引導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就沒有那麼容易鬱結於心。

愛一朵花,最好的方式不是揠苗助長,而是耐心澆灌,靜待花開。教育亦是如此,如同一場愛的旅程,互相理解與關心,才可能不斷成長。

作者介紹:

瀏陽市金剛鎮昭明完全小學 袁紫怡

總編輯丨曹 攀

校 對丨 鄧 瓊

編 輯丨小 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935623c842c7ffb2f17ed9dc8f29d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