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月曜》這檔日本綜藝,很多我們這裡很多小夥伴都是它的忠實觀眾,這個堪稱 日本版的「1818黃金眼」,在節目中的 每個普通民眾都能給我們貢獻許多笑點。
此前就有不少中國留學生在《月曜》上意外出鏡並留下諸多金句,這次節目組到中國早就引發了中國網民的關注,不少人表示,「我編好個人新聞了,快來採訪我!」
《月曜》過去在日本做節目時就有不少中國人貢獻笑點了。在之前的採訪中,很多中國觀眾表示很喜歡《月曜》、跟著節目學日語、因為節目更了解/喜歡日本等。
既然在往期節目中遇到過那麼多表示喜歡《月曜》的中國人,到底是假裝喜歡還是真的喜歡?在這一期特輯開頭就是為日本觀眾解答:中國人真的知道《月曜》這檔節目嗎?
被採訪小姐姐表示:知道!還知道這在b站很火!
另一位小姐姐則是分享了節目中印象最深的相關人物:主持人-松子。
以及音樂結姐姐和宇宙人(全程小姐姐都很激動!):
這裡不得不提下 《月曜》中國特輯背後的製作人:徐真然,如果沒有她就不會有這一期的特別企劃。 徐真然是一位實打實的中國人,也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女生,在加入《月曜》之前,是一名婦產科實習醫生。
24歲的徐真然因為喜歡《月曜》,選擇了辭職!自此開啟了赴日工作生涯,並且成功地成為了《月曜》的工作人員,一路披荊斬棘,從助理變成了製作人。(真是勵志啊)
多年為節目擔任製作人的徐真然,一直有一個心愿,就是可以完成一期「上海企劃」,後來因為疫情的出現,一直被擱置,這次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心愿。
所以節目一開始首先來到了上海。
跟著節目鏡頭,走進了一個比較老式的住宅區,這裡發生著各種「稀奇古怪」的事:
首先是路上遇到了一名奶奶,似乎正在著急找某個東西,看起來不是很有時間搭理採訪團隊的樣子
為了那個神秘物件竟然去翻垃圾箱?看奶奶略帶「失落」的樣子,想必是一個很珍貴的東西吧?
其實是...牛奶瓶???
究竟是什麼牛奶瓶,讓我們奶奶這麼著急忙慌?難不成是玉石做的牛奶瓶???
團隊看著奶奶也跟著著急,一路陪奶奶回家,想著能不能幫上忙,最終在奶奶家裡的桌子上找到了「神秘牛奶瓶」
找到牛奶瓶的奶奶快樂地向鏡頭展示著自己的牛奶瓶,但是沒想到奶奶繼續拿著牛奶瓶往外跑,這......
好不容易找到的東西,難不成又要拿出去丟了?這看似無厘頭的行為,讓採訪團隊陷入了疑惑。
在這樣一個老式住宅區里,有趣的事情隨時都在發生,奶奶的故事結束以後,正好遇到正在洗衣服的姐姐,話還沒說兩句,似乎就有什麼「緊急狀況」發生了
能這樣引得樓上鄰居這麼著急的事情究竟是什麼?
是......"烏龜逃啦"!!!???這又是什麼離譜的離家出走戲碼?
當然,在鄰居的熱心幫助之下,烏龜根本沒有溜走的機會!
鏡頭一轉,出現了一位正在晾衣服的叔叔,他的手裡竟然是——女性內衣!
採訪團隊隨即問出「您在這晾女性內衣,不會覺得害羞嗎?」
而毫不怯場的叔叔給到的回答是「總比晾不幹好吧!」
「上海好男人」的標籤可不是張口就來的,這不就體現出來了嗎,不知道這是哪位姐姐或妹妹家的好男人,想必一定很幸福吧!
接下來節目組來到了號稱「上海澀谷」的安福路。隨機採訪了一位坐在路邊賣花的大叔。
(也是第一次在日綜里看到如此大量的上海話輸出了。)
節目組:「最近有什麼個人新聞嗎?」
賣花爺叔:「這幫奇葩哦,看到個女人稍微有點姿色,就不得了馬上追上去拍照」
賣花爺叔:「瘋狂吐槽diss這種人,是我人生中最開心的事。」
其實呢,爺叔是吐槽上海安福路盛行的「街拍文化」一群老法師拿著長槍短炮拍美女。
順便感嘆一下,節目組沒有採訪到「安福路小公主」真的好可惜啊。
不過沒關係,老爺叔足夠把笑點拉滿了,比如下圖...
在上海拍攝完,節目組還跑到河北採訪了中國的愛迪生—手工耿,畢竟日本有不少奇葩發明家,也讓日本觀眾看看中國的發明家們吧,很多日本網友也聽過 手工耿的報道。
主持人問手工耿有沒有看過他們的節目,手工耿一邊說沒有,卻說自己看過日本節目中的各種發明人才,結果沒想到都是 《月曜》節目介紹過的。
節目組還給手工耿的發明做了一個「TOP 3」排行。
第三名是「像喝酒一樣喝礦泉水」的優雅杯托。
個人覺得這個選擇不夠獵奇。
第二名是「給不配合穿褲子的小孩穿褲子」的機器,使用起來有點複雜。
要先把褲子套在鋼管上,再把小孩的腳塞進鋼管。
打開開關,機器轉起來....褲子就穿上了。
雖然很實用,實際效果也不錯,但就是有點費小孩。
排名第一的發明,絕無爭議。
這台可以一邊燒烤一邊彈鋼琴、還能玩漂移的機器,可以說是讓日本人,不,讓全世界人民震撼了。
大家多多少少都耳聞過手工耿,但「北京鋼鐵俠」相對來說就沒有那麼高的大眾知名度。
不過他的發明對於手工耿來說毫不遜色。
今年60歲的吳玉祿,是一個小學都沒畢業的不種地的農民。他說自己不愛學習、不愛種地,就愛機器人。搗鼓了36年的機器人發明之後,他不光拿了不少獎,還上了央視。
上海世博會期間,他被邀請到上海外灘美術館參加了蔡國強主辦的「農民達文西」展覽。
他的得意之作「豬八戒」,是一個可以拉著他逛街的、最高時速5千米每小時的黃包車機器人。
而且不光可以前進,還能倒車入庫。
吳老的機器人基本都是在還原人類活動,外形上相當朋克。
比如在豬八戒之前,還有帶著大師兄面具的「七郎」。
專業鞠躬的32郎。
給人按摩、打扇的47郎。
這些機器人都相當於吳老的兒子,所以命名都是大郎、二郎......X郎。
一直在背後支持吳老不務正業不幹農活的,是他的妻子董女士。
董女士的京片子味很重,一看就是個不拘小節的女中豪傑。她甜蜜地表示自己最喜歡22郎,因為22郎最活潑可愛。
22郎長這樣。
又藍又方的頭,還有兩根會抖的天線。不光能拉車,還會打鑼。
董女士不滿足於此,表示22郎的嘴巴動起來更可愛。
確實更生動了呢!
希望未來還有更多的中國特輯啊~不過為什麼這些平平無奇的新聞都變得好沙雕好好笑,難道就因為節目是月曜嗎?
網上的反響和期待相當可以:
以上です
資料來源:生草字幕組
如果喜歡我們的作品,請持續關注日本物語,並動動您的小手給我們加星標,以及文章右下角的「在看」!
以下是星標的添加方法,在這裡要感謝各位讀者,我們需要大家的支持,你們的支持是我們一所懸命的動力!
別忘了點「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