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飛機能替代C-130?

2022-08-12     看航空

原標題:什麼樣的飛機能替代C-130?

根據簡氏防務網站報道,6月30日,法國、德國和瑞典宣布將開發新的中型固定翼運輸機,用於在2040年前後取代傳統的C-130運輸機CN-235運輸機

小但不小眾的CN-235

在被取代的目標機型中,CN-235的知名度相對較低。

這是一種西班牙主導、與印尼聯合開發的中型雙發螺旋槳運輸機。該機的中央翼段、內側襟翼、前/中機身由西班牙負責研發製造;外翼段、外側襟翼、副翼、後機身和尾翼,則由印尼負責研發製造。

而航空發動機和大多數機載設備則來自美國和法國。

CN-235裝有2台通用電氣CT7-9C發動機,單發功率達1395kW,最大起飛重量為16.5噸。

CN-235屬於軍民兩用機型,既有客機型號,也作為軍用運輸機和偵察/監視等特種飛機改裝平台。

不過在歷年來的實際裝備中,該系列飛機絕大多數被用于軍事領域。該機的主要優點與C-130非常近似,甚至可以認為該機的設計目標就是一型噸位和尺寸更為輕小、採購和使用維護成本更低、使用靈活性更高的「袖珍版C-130」。

CN-235最為突出的優勢在於以下三點:

1、全機的布局針對多用途進行了特別優化,可以根據客運/貨運/特種任務的不同需求特點進行快速且低成本的改裝;

2、全機針對惡劣環境下的飛行能力非常看重,能良好適應包括熱帶雨林、沙漠戈壁、極地地區的各種飛行環境;

3、短距離起降能力較為優秀,而且耐受惡劣跑道能力好,可以在未鋪裝路面起降。

C-130裝有4台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超過70噸。

CN-235的這些特性基本上是比對著C-130開發的,但它更輕、更小、更便宜。

不僅一些囊中羞澀買不起C-130的國家對其頗為青睞,就是一些已經裝備C-130的國家,甚至包括美國空軍和海岸警衛隊也採購了一定數量的CN-235,與C-130形成戰術運輸機機隊的輕/中型搭配。

由於市場定位準確、研發難度不高,且大量採用西方航空製造企業的成熟貨架產品,CN-235從1983年至今已經交付了近300架,裝備此款機型的國家也頗多。

土耳其更是引進了該機的生產許可證,成為全球裝備該機數量最大的國家,達到59架。

經典中型運輸機C-130

C-130的貨艙設計於20世紀50年代,寬度和高度是針對當時的貨盤、輕型裝甲車輛和中型牽引式火炮的尺寸極限而設計的;這導致其最大寬度僅有3.12米,最大高度只有2.81米。

近二三十年,美國的一些先進裝甲車在研發過程中為了遷就C-130的貨艙尺寸,在總體性能上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冷戰期間

C-130的貨艙尺寸還不算很大的問題。考慮到當時大規模核戰爭爆發的可能性,美軍步兵戰車一類的輕型裝甲車輛往往更為看重野戰環境下對核生化污染的防護和泅渡能力。而且車輛的觀瞄和武器都相對比較簡單,裝甲防護能力則比較差,大口徑機槍就足以對它們形成嚴重的威脅。

冷戰後

城市戰大量出現。這使得冷戰期間所研發生產的步兵運輸車和步兵戰車,如果不在觀瞄火力和防護能力上進行大幅強化,在複雜的「水泥叢林」中的生存能力就會非常差。

這導致近些年來,各國新型步兵戰車等裝甲車輛的重裝化趨勢非常明顯,長、寬、高都在不斷地加大。

雖然因為研製年代較早存在一定問題,但C-130整體來說依然是一款成功的中型戰術運輸機,迄今為止交付量超過2500架,在其所處的細分市場中占壟斷地位。

法德建立C130J新部隊:70多歲的螺旋槳老飛機為何生命力依然旺盛?

但長久以來,歐洲多國一直不甘心在航空工業領域被美國徹底甩開;此外在俄烏衝突背景下,歐洲防務自主的共識正在不斷加強。

因此,在自身裝備的C-130服役壽命即將到期的眼下,歐洲提出自主研發新型運輸機的決策是必然之舉——一旦新機型啟動開發生產,一方面能通過自身裝備的需求來滋養自主航空產業,另一方面又能夠成為全球中型運輸機市場上的新玩家,甚至或許能從C-130的口中分得一杯羹。

A400M與新中運

歐洲即將啟動的新一代中型運輸機,應該會在上述幾個特性方面保留並強化C-130與CN-235的設計特性。

A400M,最大起飛重量達到141噸,是C-130的兩倍左右,是CN-235的10倍左右。

這是歐洲研發中大型運輸機的一貫思路。實際上歐洲目前的主力大型運輸機A400M也吸收保留了C-130的一些優勢,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放大版的「超級C-130」。

像A400M這樣的大型運輸機所面臨的戰略任務是快速完成干涉力量的投放。而歐洲國家所面對的對手,通常裝備和火力水平都相對低下。

這樣的情況常見於非洲地區。A400M的設計定位,實際上主要就是能攜帶步兵戰車、直升機、卡車炮等裝備和人員,在非洲地區不依賴當地機場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情況下,強力完成降落和部署。這自然對運輸機的維護性要求非常高,對A-400M來說,離開基地後的前15天內僅依賴機組人員即可完成基本維護工作。

目前法國、德國和瑞典所宣布的新中運項目顯然不會延續C-130的缺陷——最核心的改進肯定是機艙尺寸。歐洲新中運的機身很可能比C-130看起來要更粗更高,以獲得更大的貨艙寬高尺寸。

從技術上來看,這樣的新型號研發難度肯定比A400M小很多。當然,這一前提是法德瑞典三國之間能有效避免歐洲多國聯合項目中屢見不鮮的嚴重內耗。

排版:莊智玉

策劃 | 文案:候知健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早讀 | 用造民機的模式造軍用運輸機,這條路巴西走通了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79a9a5ff95478eab0cd3bef27bacb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