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7K,摳門3年攢下20萬」:當這屆年輕人開始報復性存錢……

2023-11-26     精讀君

原標題:「月薪7K,摳門3年攢下20萬」:當這屆年輕人開始報復性存錢……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695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58個詞條

01

前不久,在熱搜上看到過一個話題:月薪兩萬一年的護膚花費58.3元。

博主@職場青年小張說,自己從農村到北京,即便現在月薪超過2萬,但仍然保持著小時候的護膚習慣:一瓶大寶搞定所有。

雖然剛工作有錢時,短暫嘗試過貴的護膚品,但在明白了自己吃不了靠臉的飯,以及再往上投入邊際成本會很高且收入很低的問題後,博主就放棄了。

博主的職業,還是在網際網路大廠比較有前途的「人工智慧」領域,但她認為,網際網路已經進入成熟期,不可能再有08~18年這10年的財富神話。

所以在她看來,手裡的每一分錢都是辛苦錢,不能掉進「消費主義」的陷阱,把寒窗苦讀這麼多年,靠出賣勞動力和腦力賺的錢隨隨便便就消耗掉。

在認清「人遲早會衰老」這個既定事實後,博主就果斷放棄了購買昂貴的護膚品,轉而從更根本的心態、睡眠、飲食和運動上進行調整。

最後,她還不忘跟大家推薦所謂的國貨之光——大寶。

這篇博文,看似最後的落腳點是在推薦平價護膚品,字裡行間卻無一不透露著這屆年輕人的新型消費觀:減少消費,踏實存錢

近幾年,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報復性存錢」。

騰訊穀雨實驗室的一篇文章就提到:

一位住在燕郊的女士註銷了信用卡,卸載了所有引誘她借錢的APP。
有人為了省錢,搬到月租400塊的十平米小屋。不少原先大手大腳的年輕人,賣掉積攢多年的奢侈品,回籠資金。
2020年五一,是自2008年取消五一黃金周之後最長的五一假期。但這些年輕人並沒有「去遙遠的地方旅行」,他們待在家裡,做飯、陪陪家人,最多散步,對任何需要花錢買來的快樂,敬而遠之。
……

02

那些報復性存錢的年輕人,後來怎麼樣了?

前不久,我就看到一個帖子:月薪7K摳門三年攢下20萬

帖主是怎麼攢的呢:

單位工作日早餐5毛,出勤日必到單位吃早餐,偶爾早餐吃不完,就留下一點主食放便當盒,做午餐,然後自己只要煮肉菜就可以。

只吃當季的蔬菜水果。且這些蔬果還都是在自己租房附近的大市場採購,東西便宜又新鮮。

零食只買小袋裝的,小份便宜嘗個味兒。

出門工作或是遊玩時隨身帶的雨傘、充電寶、保溫杯等都是活動贈送的。

……

很多人覺得,這樣的日子太極端,不能享受到每個年齡段該享受到的物質和精神上滿足。

但帖主卻認為,勤儉節約帶給她實實際際的鈔票,更令人快樂。

王爾德先生曾說:「年輕的時候,我以為錢就是一切,如今老了才知道,確實如此。」

二十多歲的時候,最常聽到的幾句話就是:錢不是靠省出來的,是靠賺出來的;越會花錢的人才越有錢……

但到了三十多歲,才發現這是人生最大的毒雞湯。

因為大部分人每月的薪資是固定的,並且無法在短時間內有質的飛躍。

在這種情況下,越會花錢並不會越有錢,而是導致資產的不斷縮水。

當父母年老生病就缺那幾萬塊救命錢的時候,才知道存錢有多重要。

當糟糕的工作讓自己力不從心,想換工作又因為存款不足而底氣全無的時候,才開始後悔沒有多存點錢。

當為了應急,借遍親友,卻發現1萬塊都借不到時,窘迫又卑微,才知道不存錢原來這麼狼狽。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慌張,能定安康。

網上有句話說得好:

生活從來都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脫,而是明朝散發弄扁舟的底氣。

的確,如果你不是富二代,也沒有月入十幾萬的能力,還是踏踏實實努力存錢吧。

存款,才是一個人最堅強的後盾。

只要兜里有錢,就不會被生活絆倒。

03

曾經在網上看到有人問:90後的一代,真的還能通過攢錢改變現狀嗎?

自媒體作者臨公子的答案是:可以。但現狀並不僅僅是被攢錢改變的,而是由攢錢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蝴蝶效應」改變的

比如,看到帳戶增加的快感,會轉化為更努力賺錢的動力。

比如,看到目標被一點點實現,那份成就感會讓你覺得一切都充滿希望。

再比如,看到一筆數字可觀的積蓄,讓人頓覺安全感爆棚,從此更有勇氣做決定。

攢錢,本就是年輕人累積下第一桶金最可行的操作。

諸多事實證明,大多數普通人的第一個10萬,都是靠工作攢下來的。

但為什麼現實生活中,仍有不少年輕人存不下錢,反而負債纍纍呢?

因為他們消費習慣大抵如此:

每周要喝一杯20塊錢的奶茶或咖啡;
日常點30 塊左右一頓的外賣;
用iPhone15 Pro;
買一輛20萬左右的車。

這樣的消費,看起來似乎並不過分。

但如果把20塊的奶茶戒掉,一年就能節省1000多塊錢,把30塊的外賣換成20塊的,一年又能攢下三四千塊。

如果手機就買個3000左右,兩年一換,跟iPhone15 Pro比一年能省兩三千塊。

車買個10萬左右的,也完全夠開。

《拿鐵因素》一書中,主人公佐伊是家雜誌社的副主編,收入算比較高,可她的錢總是不夠用。

每天上班路上,她都要買一杯拿鐵,她認為這是很平常的事。

直到有一天,她被咖啡店的畫吸引,因為買不起感到很沮喪。

隨後,她請咖啡師亨利算了一筆帳:

一杯咖啡4.5美金,一周按5天算,一年下來差不多1200美金,正好是那幅畫的錢。

只要省下喝咖啡的錢,心心念念的畫就到手了。

很多年輕人的消費,就是類似拿鐵咖啡這樣,以消費為主的習慣性支出。

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是攢不下錢,而是掉入了「消費陷阱」,沒有把錢有效地利用。

一旦掉入消費陷阱,一些不起眼的開支,長期積累也會變成一筆巨大的消費。

其實,當你足夠有能力時,錢確實是賺出來的。

但如果面對日益增長的消費,日漸縮水的錢包,你找不到更好的「開源」方法,那麼「節流」,就是最好的途徑。

04

白岩松曾說過:

你有多會克制自己的慾望,你就擁有多少自由。

能否存下錢,才是一個人頂級的自律。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位網友的7個省錢原則:

功能重複的,不買
貶值很快的,不買
短期內用不上的,不買
有一點不喜歡的,不買
高溢價低價值的,不買
有一點猶豫的,不買
不要囤貨,不要精緻窮

總結來說就是,買東西的時候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沒有這個東西生活會受到影響嗎?

*作者簡介:飛白,精讀主創,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674bf8dc6f26f2bd9b094553ddd89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