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帖:存錢上癮是什麼體驗?
一個高贊回復的帖子,刷新了我對於存錢這一行為的認知。
網友@婭彤每個月最期待的日子就是發工資的那一天。收到工資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錢從銀行卡帳戶里提出來,轉到支付寶帳戶,看著餘額慢慢的增加。
因為一開始賺的不多,為了讓自己能存得下來錢,網友便很節制的消費。
她會不由自主關注商品價格,挑選價格區間符合自己預期的商品。
儘管她存錢的決心很堅定,但難免會有動搖的時候。
一次年底聚會,網友發現她居然沒有一件適合參加聚會的衣服。
那一次,她變得沒有勇氣面對自己,也沒有勇氣面對旁人,她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的選擇。
但哭過之後,痛苦過後,她堅定了自己的選擇,也不再羨慕他人,因為她發現這幾年努力存錢的過程,已經把很多事情慢慢變成了一種習慣,而且,她也從這些習慣中收穫了太多太多。
她習慣了先存錢後消費;她習慣了自己做飯,健康飲食;她習慣了按需消費,專注生活。
這些年存錢的習慣,不僅讓她對未來生活增加了一份底氣,變得敬畏生活;更讓她減少了生活的內耗,使自己更專注自己的目標。
電影《真情假愛》里有一句台詞:我愛的不是錢,我喜歡的是錢帶來的那種獨立自由的生活。
金錢是底氣,金錢更是選擇自由生活的必備條件。
2
網友@xiangfe有一天在公司接到他父親的電話,極少給他打電話的父親聲音有些顫抖。
網友問父親是不是有什麼事,父親支支吾吾了一會後,說明了情況。
原來網友父親上午在工地上工作時傷了眼,現在正在醫院準備做手術,但錢卻不夠。
網友一聽便急了,趕忙問父親缺了多少。
當聽到父親電話那頭說的「3萬」時,網友心裡很不是滋味,告訴父親10分鐘後就給他轉過去,之後便把電話掛斷了。
他腦袋裡快速過了一遍自己的帳戶,發現東拼西湊也不過2萬。他厚著臉皮找周圍的同事借了一圈,湊夠了錢。
萬幸的是,錢及時湊到了,父親的手術也很成功。
但這件事給網友深深的觸動,他發現他不能再像以往一樣任性,一樣不管不顧。
記得知乎上有一個話題:你什麼時候突然意識到自己該存錢了?
網友@阿貸爾 的回答可謂直戳人心:
「當親人躺在ICU需要拿錢換命的時候;
當工作受了極大的委屈,卻連辭職的勇氣都沒有的時候;
當看到昔日好友買房買車,自己卻蝸居在自己的出租屋的時候;
當有了孩子,發現無法給子女提供好的教育的時候......」
成年人的自由,都是錢給的。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
許多時候,唯有你存下來的錢,才能切切實實讓你活得體面;讓你面對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多一點底氣,多一份從容。
3
王爾德曾說過:「我年輕的時候,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等我老了才知道,真是這樣。」
2條建議,助你更好地賺錢,攢錢。
加速認知升級
認知升級,也就是認知由低級演化到高級。
獵豹移動CEO傅盛羅列了人的4種認知狀態。在他看來,這代表4種認知境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很自以為是。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開啟空杯心態豐富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遠保持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在傅盛看來,多達95%的人,處在第一級別,也就是「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這種狀態會讓人碌碌無為,得過且過。
最高境界的認知心態,也就是蘇格拉底所說的那句名言:「我們唯一的知識,就是知道自己無知。」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永遠也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
只有持續升級自己的認知,你才可能看到更多賺錢的機會,從而攢下更多的錢。
理性對待3種錢包
日本MBA導師野口真人將我們的錢包分為3類:
消費錢包:指為了滿足慾望而進行花錢的行為,比如買衣服、食物等;
投機錢包:指花錢做撞大運的事情,比如買彩票、賭博等;
投資錢包:指花錢買未來可能會賺到更多錢的機會,比如投資創業、買理財產品等。
野口真人認為,想要擁有更多的錢,我們需要意識到消費、投機、投資之間的差別。
對於消費錢包,如果過度消費,則會阻礙我們賺錢的能力;
對於投機錢包,我們無法掌控它的風險,依靠它來賺錢可能血本無歸;
對於投資錢包,它能增加我們賺錢的機率,有助於更好地存錢。
換句話說,為了更好地賺錢、存錢,我們要多用投資錢包,適度用消費錢包,避免用投機錢包。
馮唐在《在宇宙間不易被風吹散》中說:「錢是資源。有錢就是有資源,有資源就可以做很多好事,所以有錢真好。」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