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子的精神 抓落實的恆心

2024-08-29     魯網

  改革的排頭兵,落實的先行者。

  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錨定「走在前、挑大樑」,聚焦當好排頭兵,發出了山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令,明確了任務書、路線圖,具有很強的前瞻性、指導性、操作性。

  新的目標,新的部署,新的出發。接下來要乾的,就是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把全會謀劃的改革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一)

  釘釘子,考驗排頭兵的攻堅力、突破力。

  看一看今天的山東,全省糧食總產量連續3年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如何建設更高水平「齊魯糧倉」,把產量拉升到新的水位;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如何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讓環境更優美等等。答好這些課題,猶如在新的高度上再往上攀爬,路更難、坡更陡,走好每一步都更吃力。

  排頭就是要帶頭的。衡量排頭兵的作用幾何,就看能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唯有一以貫之、一抓到底,釘釘子般一錘錘敲下去,才能破除各種深層次體制機制弊端,推動改革事業向前進。

  當好排頭兵,更意味著要打頭陣、作示範,比他人先一步、快一步。

  全會謀劃了一批先行先試的改革事項,提出開展試點、試驗、示範、先行等50多項,例如要素市場化綜合改革試點、制度型開放示範區、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美麗中國先行區等等。

  試點、試驗、示範、先行,換一種說法,就是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鑑,需要「摸著石頭過河」,蹚出一條新路來。

  倘若沒有那麼一股子「敢為天下先」的勁頭,一股子「一錘接著一錘敲」的精神,恐怕很難堅持下來,走到闖關奪隘的那一天。

  當好排頭兵,也不是某個改革領域的單兵突進,而是各個改革領域的全面突破。

  事實上,也只有實現全方位的突破,「排頭兵」的位勢才更突出。這就要有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有什麼堵點疏通什麼堵點,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去攻破,全面提升山東改革在全國改革大潮中的整體位勢。

  可見,小釘子裡有大道理,蘊藏著當好排頭兵的方法論。

  (二)

  釘釘子,講究章法。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甚至產生負作用。

  如何釘釘子?

  釘釘子,先要想好「釘哪裡」「怎麼釘」,把釘子釘到點子上。

  東營利用化工原料豐富的優勢,搶占鋰電池電解液賽道,迅速打開市場;上合示範區,藉助先行示範的優勢,推出100項制度創新案例,輸出提高國際貿易便利性的「上合方案」……這些改革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快速見到成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吃透改革精神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找准改革著力點,做到精準發力、精確改革。

  全會作出的一系列部署,緊扣主題主線,山東特色濃、改革味道足。準確理解每項舉措的背景和定位、指向和內涵,搞清楚創新的基點、關鍵點在哪裡,內容邊界、與其他相關改革舉措的關聯在哪裡,有的放矢、精準發力地抓好改革落實,必將有效激發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

  釘釘子,要提升標準,抬高標杆,把釘子釘好。

  工作的標準,事關工作的成效。

  省委全會通過的《意見》,主動加強對上溝通,主動對標先進省份,主動支持基層創新,通篇體現了高定位、高質量、高標準。把好文件落到實處,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蹚路子、作示範,最大限度釋放改革價值,最終還是要靠高定位、高質量、高標準落實。

  立足自身領域,保持事爭一流、唯旗是奪的精氣神,抬高標杆、加壓奮進,勇於與最快者比速度、與最強者比水平,就能在探索探路中實現突破突圍,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爭先進位。

  釘釘子,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把釘子釘實。

  在經濟社會發展演進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改革也是這樣,過了一山再登一峰,跨過一溝再越一壑,不可能一勞永逸。

  《意見》堅持遠近結合,錨定到2035年要實現的改革目標,既提出未來五年必須完成的重大改革任務,又部署近期條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舉措。

  唯有堅持「短期」「長期」相銜接,「抓長」「抓常」相結合,保持耐心定力,以一個個短期目標達成,為長期目標實現創造條件,才能不斷化解難題,開創改革新局面。

  (三)

  釘釘子最終要靠人去落實。

  一個地區黨員幹部能力作風過硬,落實往往就會擲地有聲,各項工作就容易取得新突破。反之,就可能出現以形式代替落實、以文件落實文件等問題,落實的成效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說,當好排頭兵,根本在隊伍建設,關鍵看能力作風。

  釘好釘子,要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

  政績觀,反映的是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政治立場、格局境界。政績觀端正不端正、正確不正確,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事業的成敗。

  臨沂「12345」熱線首發改革,碰到的問題都是硬骨頭。群眾需求如何精準聚焦,退回的工單誰來受理,職責邊界「模糊地帶」怎麼消除等等。當地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主動擔當作為,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改革難關,也收穫了群眾的口碑。

  從思想深處解決好「政績為誰而樹、樹什麼樣的政績、怎樣樹好政績」的問題,堅持實事求是,勇於擔當作為,明確紅線底線,就能確保各項改革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

  釘好釘子,要切實強化統籌兼顧的能力。

  當前,我省正處在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兩難三難多難」問題更加凸顯,「既要又要還要」任務更加繁重,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強化工作統籌。

  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來講,需要辯證把握「立」與「破」,正確處理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之間的關係,不能踩急剎車。

  注重統籌全局、把握節奏、政策協同,就能推動各方面資源、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改革的整體效能。

  釘好釘子,要著力轉變工作作風。

  找到改革的著力點,拿出行之有效的改革辦法舉措,一個大前提是全面了解真實情況,切實找准問題根源。這就需要下大氣力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疾,對突出問題緊盯不放、一抓到底,切實為基層減負,讓大家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謀發展、抓落實。

  改革的路就在腳下。再難再險,發揚釘釘子精神,始終一錘錘敲下去,始終「盯著抓、反覆抓,直到抓出成效」,就一定能推動山東改革劈波斬浪、奮楫向前,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大眾新聞記者劉帥 熊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5ed0c50dd87858f1ada675c25f9e9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