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價格影響因素知多少?(一)——首要是藥品自身因素影響大!

2024-10-31     草原古都生活寶典

編者按

為什麼治同一種病,藥價能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為什麼同種藥品,不同廠家之間差異也很大?為什麼同一廠家生產的藥品,在醫院、藥店和網絡上的價格還不一樣?這些問題不僅讓老百姓困惑,也引發了「藥價該不該管,誰說了算」的熱議。今天,我們先帶您了解——同樣或相近療效的藥品,甚至是同種藥品,藥價為何千差萬別?

臨床實踐中,治療同一種疾病,根據發病病因、表現症狀、嚴重程度、年齡性別、基礎疾病等患者個體情況差異,結合藥物作用機理、代謝方式、副作用等特點選擇不同的藥品,或者同一種藥品的不同劑型、規格甚至包裝形式,這些不同藥品之間的生產研發成本和市場供求情況可能會存在較大差異,並反映在價格上。

藥物作用機制不同。治療同一種疾病,可以有多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品,滿足不同臨床需求。以糖尿病用藥為例,有直接促進胰島素分泌的格列美脲、增加身體對葡萄糖利用的二甲雙胍、減緩澱粉在小腸水解吸收速度的阿卡波糖、減少腎小管對葡萄糖重吸收的達格列凈等,也有直接「缺啥補啥」的注射用胰島素,以及近年來因為減肥「出圈」的司美格魯肽等。再比如白血病治療藥物,有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環磷醯胺等常規化療藥物,也有精準抑制關鍵酶活性、大幅提高有效性安全性的伊馬替尼等小分子化學靶向藥物。這些作用機制不同的藥品背後,是研發投入、合成工藝、生產規模、適用人群等的巨大差異,這些都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

藥品通用名不同。藥品通用名簡單來說是有效成分相同的藥品,同一作用機制下往往會有不同通用名的多種藥品。比如治療細菌感染的頭孢菌素類藥物,根據對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以及耐藥菌的抗菌效果不同,進一步細分為一代(頭孢拉定等)、二代(頭孢克洛等)、三代(頭孢曲松等)、四代(頭孢吡肟等)等不同類別頭孢菌素。這些通用名聽起來像孿生兄弟的藥品,其實分子結構不同,抗菌效果和耐藥性也不同,而且從產品生命周期看也有明顯區別。比如頭孢家族前輩之一的頭孢拉定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研發上市,而頭孢家族中最年輕的晚輩,比如頭孢洛林則上市時間晚了大約40年,還沒有進入中國市場。

藥品劑型不同。藥品劑型可以通俗理解為藥物有效成分的載具,就像從外地前往到北京,可以選擇騎行、自駕、高鐵、飛機等不同的交通方式,效率和成本自然不同。比如降血壓藥硝苯地平片,聽起來都叫片劑,看起來也都是差不多的小藥品,但有的是常釋片,服藥後有效成分硝苯地平自然釋放,需要一日多次服藥,降壓效果可能有起伏;有的是緩釋片,通過特殊的製劑工藝,控制硝苯地平在體內釋放的節奏,降壓效果更平穩,維持時間也更長,服藥頻次大大減少,方便患者也降低了漏服的風險,這種差異同樣可能反映在價格上。

藥品包裝不同。藥品包裝可不是單純為了美觀,以大家最常見的片劑來說,有的採用單劑量包裝,就是在一盒藥品裡面,把單次服用的劑量再做一次獨立包裝,比如把每個小藥片分別密封在鋁箔板的塑料小泡里,相互獨立、互不影響,有利於防潮、防污染;有的採用成本更低的多劑量包裝,小藥片相互挨著,全部裝在塑料瓶子裡,由於沒有包裝材料密封隔開,防潮、防污染效果就不理想,但價格就會比鋁箔板包裝更加實惠,適合藥性穩定且患者需長期服藥的情況。除此以外,有的藥品需要患者自己注射,企業採取預包裝的形式,方便患者打針還能精準定量;有的藥品需要考慮包裝材料與藥品直接接觸的反應,選擇特定的包裝材料。這些差別有的直接影響成本,有的造成藥品適用群體的人數規模變化,最終就會反映到價格上。

藥品品牌不同。不同廠家生產同通用名的藥品,會給自家產品取一個專屬的商品名或者商標名。比如奧司他韋膠囊(治療流感),就有達菲、索霏、可威等不同品牌,影響力、市場定位各不相同。一些患者品牌偏好比較強,願意花費額外的錢去購買自己認可的品牌,品牌方就傾向於維持高定價。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患者更講究經濟性,特別是對於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藥品,相同療效的情況下就更願意選擇價格低廉的品牌,比如,同樣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血壓),集采中選的品牌價格實惠,未中標的品牌比較貴,在公立醫院特別是基層公立醫院就醫的患者,越來越多地傾向使用質優價宜的集采中選藥。

來源:國家醫保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4e6135664cc0f02d5ce9ff3c08b7d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