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府撈麵會順勢成為下一個「萬店之王」嗎?

2023-12-27     36氪

原標題:和府撈麵會順勢成為下一個「萬店之王」嗎?

邁向開放聯營的元年,和府按下提速擴張鍵

2024年到來前,和府撈麵換了新面貌。

12月22日,江蘇如皋,和府撈麵創始人李學林在品牌2024年戰略會上,正式披露品牌2.0升級計劃,簡而言之,和府撈麵產品升級將圍繞「養生、綠色、普惠」展開,價格帶進一步拓寬,價格進行分層,突出品質性價比,並提出「找朋友、向下沉、出海去、深布局」的戰略方向。

這家中式麵館連鎖品牌的前述表態,看起來野心勃勃,一系列重要業務動作也隨之揭示。核心體現在門店端,和府撈麵旗下品牌預計將全面提速擴張,開放聯營合伙人模式,在目前直營門店500+門店基礎上,保持初心,開啟下一個十年,向著20000家店長遠目標邁進。

強增長預期背後,即將到來的2024年,對於和府撈麵有著特別的里程碑意義。此前2013年,和府撈麵在江蘇如皋開出第一家門店,截至2023年的前十年,他們將門店數更新至500+。這一數字可能不算驚人,但值得注意,他們是走直營路線,且是高線城市的高勢能門店。

500+門店顯然不僅是一個數字結果,第1個十年,是和府撈麵品牌的1.0階段,他們用「書房養心面」,將麵館這門傳統生意重新做了一遍。其中,既包括打造出了「慢生活」的麵館新模型,2000+萬會員基礎的門店數字化範本,以及整套行業高標準化的供應鏈和產品體系。

和府撈麵取得的發展成就,已經獲得市場的充分認可。根據全球知名增長諮詢公司沙利文最新發布的《中國粉面行業藍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在國內粉面市場,和府撈麵是直營收入第一,直營收入增速和直營門店數增速均領跑行業,位居中式麵館第一品牌。

十年時間,一碗中式養生面,和府撈麵悄然長成了中式休閒快餐龍頭。而在新的十年伊始,和府撈麵則希望腳步更快一點,將2024年作為「開放聯營的元年」。這也意味著,較於之前1.0階段的直營模式,和府撈麵將在2.0階段,正式向社會開放供應鏈和品牌管理體系。

萬店的確定性機會

20000家店並非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有著確定性的發展機會。

與常見的街頭快餐麵館不同,和府撈麵是用休閒快餐的方式重新做麵館。「快餐解決吃飽的問題,休閒快餐解決的是品質剛需,」李學林告訴36氪,可能50%-60%的人吃面是為了吃飽,但也有一些人「吃飽的同時也要吃好」,前部分市場供給量太大,而和府撈麵服務的就是後面那一部分品質剛需。

在中國休閒快餐市場,肯德基、麥當勞頗具突出代表,二者合計有約近2萬家店,產品價格帶在30-35元左右,且前述品牌還在持續擴張當中,新十年均向第二個萬店探索。從整體行業看,35元價格帶、2萬+門店已經驗證成立。和府品質堅持了十年,如今不降品質的價格下探,有萬店衝刺之勢。

事實上,和府撈麵所屬的中式休閒快餐,市場基礎遠大於西式休閒快餐。根據沙利文相關數據統計,整個快餐市場,中式快餐長期占比達七成左右。口味習慣來說,麵條食用頻次也遠大於漢堡,但前者連鎖化率仍處於初期階段,品牌化潛力巨大。此外,針對不同市場業態,和府撈麵還會以多店模型靈活配置,比如交通樞紐版本、川渝地區版本等。

之所以能夠成功跑出,和府撈麵也是踩到了中餐業連鎖化的黃金窗口期。相關數據統計,過去十年間,中國快餐連鎖化率實現了接近翻倍增長。藉助消費升級、數字化能力以及外賣、直播等創新渠道發展機遇,一大批餐飲品牌新勢力順勢誕生。

在時代機遇面前,和府撈麵選擇走了一條更難走的路。

以肯德基、麥當勞為代表的西式快餐,在崛起同時搭建起了以雞肉、漢堡為核心的西式快餐全產業鏈,為後來者們鋪平了道路。而和府撈麵所做的中式品質麵館生意,產業鏈彼時很多還只是空白,一切需要從零建立。此外,較於良莠不齊的餐飲加盟,和府撈麵採用的直營模式擴張難度更大,對人才體系、運營效率以及供應鏈能力,也提出極高的要求。

和府撈麵完全可以跑得更快。他們一直頗受資本市場青睞,其中在2021年E輪融資時,斬獲了當年麵館最大單筆融資金額,且這還是拒絕了估值更貴的投資前提。一個在投資圈廣為流傳的故事是,創始人李學林彼時最終選擇了70億估值,而非140億估值的投資,用他的話說,「人要自知,照鏡子,擠水分。該是你的才是你,不要貪婪,要選對的,而非貴的」。

彼時,中餐融資熱正處於鼎盛時期,麵館品類也被資本密集押寶,動輒「單店1億元」估值水平。而和府撈麵的這一選擇,讓他們在當時看起來更像是異類。但這一冷靜決策很快便被驗證了前瞻性,此後2022年,餐飲投融資轉瞬降溫,加上疫情影響,一些頂著高估值光環瘋狂擴張的餐飲品牌,轉瞬迅速衰落甚至倒下。

「人要有自知之明,面臨誘惑的時候要懂得拒絕。合適的最好,但合適的尺度心裡要有數。」談及當時這一決策,李學林告訴36氪,和府撈麵可能比一般的品牌做得好一些,但如果按照全球頂級品牌公司的標準來看,和府其實還差距很遠。

這一判斷源於李學林的謹慎樂觀。他告訴36氪,品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經歷經濟周期、政策變化、品牌老化、渠道變革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雖然1-2年發生什麼事難預測,但放在長周期看,機率是很高的。創業者需要考慮到各種不確定性,並預想好解決方案。

「你早知道黑天鵝長什麼樣,來的時候才不怕,因為心裡早就想了100種解決方法。」李學林告訴36氪,遇到重大問題時,他會站在兩個角度考慮:第一,從未來看,今天應該做哪些事情對未來會有影響?今天的困難對未來是否致命?第二,假如從第三方視角,這個問題是否是在沒有利益相關的情況下,做出的公正判斷。

較於一些從業者的盲目樂觀,這種「未雨綢繆」有其必要性,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儘管餐飲業持續繁榮,但死亡率並不低。李學林很早便察覺到「餐飲最難的是可持續性。」並且早在8-10年前,便知道黑天鵝這一天總會來的。

李學林向36氪強調,和府撈麵過去是順勢而為,即是消費升級浪潮,「一開始其實我沒想那麼大,開幾百家店我覺得挺開心的。」他告訴36氪,如今和府撈麵也在重新規劃新的發展方向,並樹立了一個更長遠的目標,「做一家全球性、普惠性的精品性服務品牌」,為更多國人服務,讓世界上每個街道都有中國味道。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有擔當的轉型」。

把錢花在刀刃上

「萬店模型」是今年餐飲業的年度熱詞,對應著規模化、大單品、高效運營的行業發展典範。儘管喊出萬店口號的餐飲品牌不在少數,但從結果來看,「萬店」並非絕對的壁壘,甚至不乏類似的頭部品牌,門店數破萬又調轉向下的前車之鑑。

「增長一定是有邏輯的,是規劃的成果,而不是野蠻生長的結果。」李學林告訴36氪,擴張出現失控問題,核心是產品創新能力、對人員的管控力不足。

餐飲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產業,且人員流動性較大,在規模化過程中,如何管理好人員,標準化輸出產品和服務,是多數餐飲企業始終面臨的棘手難題。

在1.0發展時期,和府撈麵選擇聚焦視線,圍繞交通樞紐和購物中心高勢能場景,打造高標準化店型。其中一個重要課題,便是降低對人的依賴,並在多年前實現了「規模化可控」。

「對於和府來說,一年開1000家店和開100家店,管控難度是一樣的,」李學林告訴36氪,如今和府撈麵有著豐富的職能模塊,以及強大的自動化業務系統,「我們希望一小部分人來設計體系,大部分人執行體系,而非體系依賴於所有人。」

比如,根據季節不同,門店需要建立一套溫度管理機制,和府則實現了門店設備聯網化,由總部統一調控溫、濕度。此外,背景音樂、問題預警、貨物設備以及能耗系統,均實現總部在線可視化管理,店員管控和培訓以及不少業務決策,也是系統自動化完成。

「早在四、五年前,從訂貨到排班到日常管理,基本全部是由系統自動完成,」李學林向36氪強調,和府一直把自己作為一家零售屬性的公司,「像開便利店一樣做一家餐飲店。」

這一系列投入從開店第一天便開始進行,且從未間斷,如今每年相關投入均在「千萬元級」。這是一筆划算的投資,讓他們建立起靈活的組織體系和高效的自動化系統。也因為此,和府撈麵的人效最高達到8萬元,這是一些高級日料店才有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投入是建立在和府撈麵的健康現金流基礎之上。據悉,除疫情期間,和府撈麵一直保持著正向現金流,「資金非常安全和充足,」李學林同時告訴36氪,不過和府對於帶有產業資源的資本合作,持著開放態度。

和府撈麵的「大方投入」,還體現在員工激勵層面。「和府不是很小氣的公司,前提條件是一定往大處著想」,李學林告訴36氪,和府的分錢分利,在行業中保持著頭部水平。

在中餐市場,海底撈的師徒制和過程考核是激勵機制的行業創新典範,並幫助解決了供應鏈之外的門店服務難題。李學林說,他很敬佩張勇老大哥,也感恩自己的團隊,「我們同樣有一幫志同道合的員工,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和府會給能兵強將足夠的自由度」。

據悉,和府最新的組織架構是依渠道類型劃分,區域團隊既運營區域和府門店,也能運營收購和孵化的子品牌,進行區域多品牌管理。李學林強調,支撐這一點的前提是,和府每家餐廳業務已經做到極致簡單和系統化,「一個人在一個區域上,能像釘子一樣紮根。」

過去十年,和府撈麵建立起近10萬平方米的現代食品產業園,建成全國最大之一的中央廚房,可支撐數千家門店的基本運營和輻射全國的冷鏈配送需求。而新的擴張目標公布之前,和府撈麵在供應鏈端早有布局,在今年初便已宣布會持續投入建設生產、研發、物流、管理四大基地中心。

一系列投入讓和府撈麵打造出極高的組織效率和資源整合調動能力。傳統西式快餐品牌菜單翻新需要約1年時間籌劃,而和府簡化到僅需20天左右。作為門店打樣的如皋首店,7天之內便完成了從拆店到重裝並開業的「奇蹟」,而行業通常需要差不多45天。

「和府如果1000家店,啥事都沒有,但如果想在中國開到萬店,以前那條路可能就不行了,」李學林告訴36氪,一定要把這條路修的很寬。未來和府將實現三條腿走路,分別是餐飲、零售、供應鏈。

以「利他」打開戰局

在快餐行業,和府撈麵一直是低調的存在,但不妨礙業內對他們的高度關注和肯定。有快餐資深從業者,更是評價和府撈麵是「快餐行業天花板」。

高品質的麵食和服務,是他們與絕大多數麵館的區別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和府撈麵還在官網放出門店飛行檢驗報告,每月隨機抽查,且這件事一做就是很多年。

「我們想給消費者更多的信任,作為一家頭部企業,一定有社會責任和長期使命。」李學林說,食安問題是底線,不是優等生的標準。和府撈麵旗下專注牛肉麵的子品牌「阿蘭家」之所以定位衛生乾淨,也是因為很多中小餐飲的衛生情況並不受消費者信任,「哪怕十幾塊錢一碗面,能讓大家吃飽,但不能髒污。」

據悉,和府撈麵還參與和推動了各類餐飲行業標準建設,企業內部形成了70個專項食品安全檢查流程、24套食品安全管理體制、200多項食品檢查檢驗標準,其中,生濕面相關標準更是處於行業頭部水平。

從價格定位來說,30-35元在快餐里並不算低。價格帶拓寬,是和府從500+店向20000家店邁出的必要一步。據悉,目前和府撈麵約40%的產品售價在30元以內,而接下來他們計劃將這一比例做進一步提升。

但和府撈麵並不打算做低價競爭,「和府絕不會跟任何人打極致低的價格戰,」李學林告訴36氪,和府一定是做有品質的服務品牌,同時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普惠。在他看來,任何時候都有不同的消費群體,即便是消費水平出現變化,人們對品質的追求也依然是上行狀態。

也因此,和府撈麵在價格向下探的同時,推出了售價108元的蟹黃面。這款產品是根據成本定價,但誕生的核心是基於用戶需求洞察。一些商務用戶中午接待客戶時,正餐沒時間吃,一般快餐覺得不合適,他們需要的是一份乾淨食材、高品質的休閒快餐。

高品質食材並非很難做到,但在較低價格段,同時保證產品和服務,顯然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且這也跟城市等級、店租、人工等成本有關。「同樣花20塊錢,誰不願意吃得更好一點?」李學林說,基本上各種麵食消費需求,都能在和府找到比較舒適的價格帶,但「一定不是靠犧牲品質實現。」

即將到來的2024年,是和府撈麵的聯營元年,但這件事並非一時的決策,恰恰相反,他們已經為此準備了很長一段時間,儘管早在第一家店開業時,和府撈麵在短短數月時間,便積累了上千份意向合伙人的申請資料。如今,後台帳號每個月都會收到大量聯營諮詢。

之所以一直沒有正式放開,和府撈麵過去的顧慮是,可能擔心無法保障合伙人的利益,「任何一個合作方,如果運營失敗,可能終身負債,你要對別人的投資行為負責任。」李學林告訴36氪,很多從業者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市場的挑戰,很多錯誤是沒有回撤和修正機會的。

和府撈麵希望做高質量、高品質的聯營,而非行業普遍被詬病的「割韭菜」,以實現可控性的增長,為此他們從五年前便開始做準備。據悉,和府撈麵在海南、上海少量合作了部分聯營合伙人,結果顯示合作回報周期都很短,且一些合伙人給予極強的信任,財務全託管,甚至「還不知道店在哪裡的時候,就決定先開了。」

不過,在接下來開放聯營的第一階段,和府撈麵仍然選擇謹慎,側重於「帶店合作」的形式。

李學林告訴36氪,和府的強項在於高人效和高坪效,店鋪合作開發效率比較低,且商業地產市場履約期比較短,只有3-5年時間,他們希望「通過市場化手段解決這一社會性的問題。」對於合作方來說,主要是解決店面和資金的問題,加上和府的管控體系和運營能力以及補助機制,基本能保證項目的高成功率。

編輯

與此同時,和府正在極力解決運營成本和投入成本可控性的問題,「現在一家店可能投入在80萬到100萬左右,」李學林說,和府撈麵接下來希望降低聯營的門檻,將硬投入資金壓縮到90萬元以內。

瞄準質價比中式麵館模型,萬店目標背後,和府撈麵希望藉助社會資源,共同做大中國的麵食產業鏈。「一家企業要取得大的成功,一定要是很多人希望你成功。」李學林告訴36氪,過去和府希望慢慢做大市場,但要想做的更大,就要成為一家社會型的公司,才能產生更大推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48e0633caaddf50658a9c178f382a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