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上個世紀初,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為首的,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發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在文學方面是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主張使用白話文。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國民的受教育程度,一些文學大師還對複雜難寫的漢字進行了修改和簡化,並認為簡體漢字將是以後發展的方向。而其中一位大師,因為翻譯的緣故發明了一個字,結果卻被當時的女權主義罵了三年。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這位被廣大女性責罵的民國文學大師就是劉半農。劉半農原名壽彭,後來改名復,初字半儂,後來又改為半農,晚年號曲庵。他在宣統三年曾參加辛亥革命,因受不了軍隊內部的混亂,所以選擇返鄉。民國元年,他與其弟劉天華到上海謀生,靠給鴛鴦蝴蝶派投稿為生。民國六年,劉半農到北京大學任法科預科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後來他積極投身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
隨著白話文的漸漸普及,以及翻譯典籍的增多,劉半農越來越覺得需要創造一個第三人稱的字來代指女性,因為這樣才能才能更好的對應英文中的「she」。當時他恰好在英國倫敦大學留學,受英語的影響,他認為這個「她」字的出現已經迫在眉睫。其實這並不是劉半農第一次提出「她」字,早先在北大任教時,他便有過這樣的倡議,只是並未形成系統的理論。為了能讓「她」字在中國推廣開來,劉半農專門寫了一篇《她字問題》,寄回國內,發表在《時事新報·學燈》上。
此文一經發表,立刻在中國學術界和民間引起軒然大波。有些人認為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都沒有性別之分,為何第三人稱要區分「他」和「她」?這簡直就是畫蛇添足。其中反應最激烈的就是當時的女權代表。她們認為中國已經脫離了封建社會,人人平等,為何要單獨給女性創造一個具有性別歧視的字?而且中國古代但凡帶女字旁的字,都不是什麼好字眼,如「妒」、「妾」等。為此她們痛罵了劉半農好幾年。
為了反擊劉半農這種「封建思想」,一些女作家也在文章中用「男也」來代替男性的「他」。但因為徐志摩、魯迅等文豪也漸漸開始接受「她」,並把「她」用於自己的文章中,所以「她」字最終被社會絕大多數人認可。1932年,教育部正式將「她」字納入常用字中,女權代表才漸漸不再罵劉半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