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國糧食交易大會是促進全國性糧食供需對接、實現跨區域資源整合的重要平台,也是糧食產業最具影響力的行業盛會。
第六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現場
10月18日,為期三天的第六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在湖北武漢開幕。與往屆相比,本屆大會除了展示豐富多樣的糧油產品,還向大眾展出了糧油機械設備、生物技術、智能製造等糧食生產、加工、儲藏、物流等全產業鏈的最新成果。
「大會落實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成為引領糧食產業技術進步的橋樑紐帶。」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煥鑫在大會致辭中表示。
糧食「黑科技」亮相交易大會
在本屆大會占地6萬平方米展覽區域中,由遼寧、浙江、安徽、福建、湖北等12個省組成的糧機設備展區人頭攢動。吸糧機、提升機、乾燥機、倉儲專用空調……這些「大塊頭」吸引著觀眾們的目光。
今年的糧機展區較上屆增加2000平方米,而且內容更加豐富,一系列前沿成果競相亮相,助力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個標準貨櫃大小的「大米移動加工中心」
湖北糧機展區的「大米移動加工中心」吸引不少觀眾駐足諮詢。「它具備日處理稻穀100噸的加工能力,可以保障15萬人口成品糧供應,同時具備跨區移動應急能力。」湖北天和機械有限公司工程部經理張志林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講解,「全套設備只有一個標準貨櫃的大小,重量僅17噸,吊車吊起來就能運走,到了目的地接上電就能工作。」
據介紹,這套設備的設計理念是「以產能儲備替代實物儲備」。「干稻穀的儲存時間比較長,放個兩三年都沒有問題。但是大米的儲存時間比較短,最多放半年可能就會生蟲或者發霉,需要放在冷庫儲存。有了這套設備之後,物資儲備部門可以隨時隨地把稻穀加工成大米。既節省了成本,又能提升應急保障能力。」張志林稱。
「這樣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人情糧』,還能大幅提高扦樣效率。」該公司總經理李宏典對中國網財經表示,一車糧的扦插取樣,人工操作通常需要10分鐘,而智能扦樣機3分鐘就能完成,在收購高峰期時可以大幅縮短售糧農民排隊等待的時間。
「(大會)宣傳推介糧食精深加工、綠色儲糧、節糧減損等新技術新裝備,引領糧油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劉煥鑫表示。
全穀物食品嶄露頭角
糧科院展台的各類全穀物食品
在本屆大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糧科院)展區,品種多樣、口味豐富的全穀物食品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品嘗。
「同時擁有胚乳、胚和種皮三部分,才能稱之為全穀物食品。」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譚斌在接受中國網財經等媒體採訪時表示,全穀物食品更大程度保留了穀物中富含的天然膳食纖維、微量營養素及生物活性物質,能有效降低慢性病的發病幾率,但由於口感粗糙、容易哈敗等原因,全穀物產業在過去一段時間裡發展緩慢。
「現在這些痛點可以通過科技創新來解決。」譚斌表示。糧科院研發的擠壓物理改性、生物發酵等新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全穀物食品的貨架期、改善口感。在大會現場,糧科院展出了全穀物製成的饅頭、麵條、蛋糕、燒麥、零食脆餅等多種品類,來往試吃的觀眾讚不絕口。
與此同時,發展全穀物產業還是提高糧食可食化利用率的重要途徑。「精製加工下,我國稻穀的平均出米率大約65%,小麥粉的平均出品率約為75%,而全穀物模式下,全麥粉的出粉率是98%,如同增加了一塊『無形良田』。」譚斌表示。
本屆大會參展的全穀物食品
通過這些年的科技支撐、標準引領、產業示範與消費科普,全穀物食品的普及度不斷提升。「本屆大會中參展的全穀物原料類和主食類產品都多了起來,全麥麵條、全青稞點心、糙米自熱米飯等等,很多新品,這是去年大會沒看到過的。」譚斌感嘆。
今年10月1日,《全穀物分類與標示要求》等5項行業標準正式發布,並將於2025年4月1日起實施。這對全穀物產業發展來說具有標誌性意義。
譚斌透露,我國正抓緊推動實施國家全穀物行動計劃,全穀物產業將按下「快進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