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中國人喝酒或更容易致癌!忠告:4種人最好滴酒不沾

2023-11-23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原標題:北大研究:中國人喝酒或更容易致癌!忠告:4種人最好滴酒不沾

張大爺今年65了,平時沒什麼愛好,就喜歡喝兩口小酒,一日三餐都會小酌兩杯,張大爺老伴經常勸張大爺要少喝點,但都沒什麼用。

其實張大爺也知道喝酒不好,但就是戒不掉。這些天晚飯後感覺到身體乏力,噁心嘔吐,持續好長時間都沒有緩解。老伴連忙帶著張大爺去了醫院,一番檢查下來,診斷為早期肝硬化。

醫生說道:這是長期飲酒導致的,要是不加以控制,之後患癌就麻煩了。一聽到癌症,張大爺頓時就慌了,下定決心這回就戒酒。

一、北大研究:中國人喝酒,患癌風險更大

在2022年,北京大學聯合英國牛津大學《國際癌症雜誌》上發布了新的研究。該研究對中國Cancer Biology樣本庫中的150722名年齡在41至63歲之間的參與者進行了調查,其中包括約6萬名男性和9萬名女性。

研究團隊對參與者的DNA樣本進行了檢測,主要關注ALDH2和ADH1B基因的頻率。他們發現,對於那些攜帶ALDH2低酒精耐受性基因變體但仍經常飲酒的男性,其頭頸癌和食管癌風險顯著升高。

研究人員解釋,ALDH2和ADH1B是影響個體對酒精耐受性的基因,它們會降低個體對酒精的耐受性,減弱人體分解乙醛的能力,進而導致乙醛在血液中積聚。乙醛是人體代謝酒精時生成的一種有毒分子。

在中國人群中,ALDH2和ADH1B的低酒精耐受性等位基因的出現頻率分別為21%和69%。與之相比,在歐洲人群中,這一比例分別遠低於0.01%和大約4%。可見不同人群之間在酒精代謝基因上的顯著差異。

我們常說喝酒傷身,那傷的到底是什麼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李明松給出了詳細解答。他指出,大量飲酒首先對消化道造成損傷,包括食管、胃和腸道。酒精濃度越高,對消化道粘膜的損傷越嚴重,可能輕則引起糜爛潰瘍、炎症,重則導致嚴重出血。

此外,那些已經患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飲酒可能會誘發或加重這些疾病,引發糖尿病的急性發作、腦梗、心梗、腦血管破裂出血等,增加生命意外的風險。

二、堅持一個月滴酒不沾,肝還能變好嗎?

《英國醫學雜誌》曾發表了一項引人注目的研究,該研究招募了94名志願者進行了一項戒酒實驗,結果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這94名志願者均為「中度至重度飲酒者」,每周攝入約258克酒精,相當於1斤2兩高度白酒或10瓶750毫升的啤酒。實驗開始前,志願者被分成兩組:一組進行戒酒,另一組作為對照繼續維持平時的飲酒量。

一個月後的觀察發現,戒酒組的胰島素抵抗、血壓和體重都有明顯下降,同時肝功能也得到改善。

總體而言,戒酒組的胰島素抵抗降低了25%,血壓下降了6%,體重減輕了約1.5%。在肝功能方面,戒酒組的丙氨酸轉氨酶(ALT)下降了14.5%,γ-谷氨醯轉肽酶(γGT)下降了28.6%,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下降了5.4%。相比之下,對照組這些指標基本沒有變化,這表明戒酒對身體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

戒酒趁早不趁晚,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支傑華提醒,長期飲酒的人,若身體四個部位出現疼痛,立馬戒酒!

1.肝臟疼痛

肝臟作為代謝器官,最容易受到酒精的刺激和傷害。長期大量飲酒可能導致肝臟疼痛、肝區不適感、肝功能異常等症狀,表現為脹痛感、悶痛感或持續性鈍痛感。

2.胃部疼痛

酒精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導致胃酸分泌增多,引發胃炎和胃潰瘍。胃部疼痛通常表現為上腹痛、胃灼熱感、噁心和嘔吐等症狀。

3.心臟疼痛

過量攝入酒精還可能對心臟產生不良影響。長期酗酒者可能出現心臟疼痛的症狀,與酒精對心臟的毒性作用相關,表現為胸骨絞痛、刺痛、胸悶和氣促等症狀。

4.肌肉關節疼痛

酒精導致體內水分喪失,引發脫水,加重肌肉和關節的負擔。肌肉痛、關節炎和痛風等問題在酗酒者中較為常見,具體表現為肌肉酸痛、關節腫脹和疼痛等症狀。

為了健康,最好的選擇是儘量避免或減少飲酒。飲酒的安全劑量被提議為零,即滴酒不沾才更有益於身體健康。

三、這4類人,最好一滴酒都不喝

雖然常說「小酌怡情」,但有四類人最好滴酒不沾:

1.孕婦和備孕女性

孕婦飲酒可能導致胎兒酒精綜合徵,對胎兒的發育帶來潛在風險。在懷孕期間,酒精攝入沒有安全劑量,因此應儘量避免。

備孕女性同樣需慎重,因為在未知懷孕的情況下飲酒可能對胎兒造成損害。

2.要開車的人

任何酒精含量都會影響判斷力和駕駛安全。即使少量酒精也能降低協調和反應能力,影響視力和判斷力,增加駕駛事故的風險。

酒精代謝因個體差異而異,沒有確切的醒酒辦法,因此開車前最好完全避免飲酒。

3.兒童和青少年

酒精會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發育產生持久影響,可能導致智力下降,並增加以後酒精依賴的風險。在美國,21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飲酒是違法行為。

4.近期服用某些藥物的人

特別是頭孢類和甲硝唑等藥物,與酒精一同攝入可能引發嚴重反應,如視力模糊、面部潮紅、頭痛、心悸、噁心、嘔吐等。服用藥物時務必查看說明書,避免與酒精共同攝入。

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曾刊文指出:最安全的飲酒量為0。喝酒對於我們的身體沒有好處,能不喝就不喝,想要預防疾病,最好做到滴酒不沾。

參考資料:

[1]《三句話讀懂一篇 CNS:慢性壓力引發抑鬱究竟為何?15 萬中國人研究,為喝酒致癌又添新證》.丁香學術.2022-02-07

[2]《科技部官網都點名了:喝酒會致癌!》.健康時報.2021-08-20

[3]《愛喝酒的人,戒酒後身體會出現哪些變化?出現4種情況就需要戒酒了!》.健康時報.2023-09-03

[4]《千萬別勸這六種人喝酒!真的不能再喝了》.丁香醫生服務號.2020-05-2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3adef3a5d69ad46b8cbcbe8d3be6b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