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自然風景優美、
文化韻味獨特的山村。
它就是:
燕家台村。
位於門頭溝區清水鎮北部地區。
天默/攝影
燕家台建村於元代,
相傳最早村名為"二龍台",
有位王爺慕"龍"名欲選為墓地,
村民不願遷離,
巧改村名為"晏駕台",
後以諧音得現名。
一走進燕家台村村口,
首先看到的是紅牆灰瓦,
古樸典雅的過街樓,
門樓上建一四柱亭,
門樓下是一過街券門,
門額上書"燕家台"
三個金色大字,
十分醒目。
券門兩旁牆腿
各鑲嵌長方形漢白玉質石碑一塊,
細讀碑文,
方知乃道觀遺物:
兩碑是由村東通仙觀移至此處。
天默/攝影
這座過街樓並非古建築,
是1958年興修水利,
美化村落時建造的仿古建築。
現通仙觀廟宇已不復存在,
但鑲嵌在過街樓的道教通仙觀碑刻
卻見證了此村昔日的道教文化。
天默/攝影
據傳,
通仙觀與京城的白雲觀
有著密切的關係。
作為我國傳統宗教之一的道教文化,
能在京西的古村落中
找尋覓到它的遺蹟不失為一大幸事。
天默/攝影
燕家台村
稱得上名副其實的古村落,
村中至今仍保留下來
一處處明清時代的四合院。
門旁雕刻精美的門墩石和抱鼓石,
門內造型典雅的跨山影壁,
房上精雕細刻的清水脊,
還有那門樓的石雕、
磚雕、木雕形態各異,
精美絕倫。
燕家台村的古院落建築
雖然不像爨底下村那麼出名,
但也是典型的京西古村落,
村中明清時代四合院保留得非常完整,
門樓、影壁、石階一應俱全。
有幾戶要看看:155號院,
是座二進的四合院,
房主趙正江,
柱石(牆角石)雕刻著「家道泰而昌」
和「門庭清且吉」。
兩尊方形門墩石
分別鐫刻著「鴻」和「禧」。
167 號院
曾是清代秀才趙元恆的家,
房主趙正山據說是
趙秀才的第五代子孫。
老鴕鳥/攝影
174 號院曾住著村中的另一位秀才
——陳萬全。
看過丁玲的小說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人
一定對游擊隊趙大隊長難以忘懷。
趙大隊長的原型趙永成
原來就住在178號院,
現在還能在正房內看到
趙永成當游擊隊大隊長時的老照片。
老鴕鳥/攝影
燕家台村是戲曲之鄉,
早在明代這裡就有了戲班。
後來又引進了河北梆子劇目,
使這裡的戲曲更加豐富多彩,
最多時,
可唱90多出劇目。
老鴕鳥/攝影
「文革」前,
北京不少的文藝團體
和著名藝人到這裡參加勞動,
體驗生活,
就在此演出。
老鴕鳥/攝影
這座俱樂部
是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
裡面有500—600人的坐位
和很大的舞台,
現在看起來都不過時。
天默/攝影
燕家台的戲曲,
代表了京西的非物質文化精髓,
中央電視台戲曲欄目
在此做過專題節目。
據說1882年的正月,
河北省張家口狼山
「山西梆子劇團」的著名藝人
袁老疙瘩來到了燕家台,
在燕家台獻藝後,
教村裡的藝人唱戲。
老鴕鳥/攝影
這樣,
燕家台的河北老調
和山西梆子相融合,
形成了獨有的燕家台梆子。
老鴕鳥/攝影
後來,
燕家台梆子
又引進了河北梆子劇目,
傳統梆子、山西梆子、蹦蹦兒戲、
京劇、河北梆子融合,
便是我們今天看到、
聽到的燕家台梆子。
老鴕鳥/攝影
春節期間,
去燕家台聽聽梆子戲吧。
老鴕鳥/攝影
村裡有一棵北京最大的核桃樹,
有華北"核桃王"之稱,
在秋風送爽的季節里,
來到村中一邊品嘗核桃,
一邊欣賞如今在北京已經不多見的
山梆子戲,
盎然的秋意
與濃烈的民風讓人陶醉其間。
燕家台村有東、西龍門澗溝,
東龍門澗
早已成為著名的旅遊景區。
行走在村落中,
我們的思緒
仿佛回到遙遠的歷史長河,
沉醉於古村落特有的韻味之中。
村落古樸的建築藝術、
精湛的楹聯雕刻,
無不充滿村民愛美、求美、
嚮往文化的追求。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清水鎮燕家台村
門票:免費
自駕線路:沿109國道至清水鎮上清水村北行約6公里即到。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END
奔向海陸豐 我們在廣東汕尾等您
環駕中國夢之旅
逆時針沿中國邊境線+海岸線自駕一圈
正在報名中,點擊報名
走吧網第四屆(2022)環駕中國夢之旅
第六段至七段
滿洲里—丹東—深圳
正在報名中
走吧網第四屆(2022)環駕中國夢之旅
高端定製版第五段至七段
烏魯木齊—滿洲里—丹東—深圳
正在報名中
感謝點贊關注視頻號【走吧網】
走吧網帶您體驗不一樣的自駕旅行!
走吧網聯合創始人初哥個人視頻號
【走吧初哥】,感謝點贊關注以資鼓勵!
朋友們,走吧網北京粉絲群成立了!
您想加入
走吧網北京粉絲群嗎?
只要您關注走吧網公眾號
和北京自駕游公眾號
添加自駕君微信:houhai60241
就可以拉您入群!
暗號:一起走吧
注意:打廣告的、賣東西的嚴禁入群,
進了也會被T的~~~
來到走吧網北京粉絲群,
和大家一起分享自駕、旅行、
攝影相關的知識吧,
不相關的內容自駕君也會禁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