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黃其森:從建行職員變成房產大亨!如今2000億債務壓身

2024-01-07     花西亦花心

原標題:「神童」黃其森:從建行職員變成房產大亨!如今2000億債務壓身

在現在的中國,就業成為了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巨大問題,很多人希望得到穩定的工作,也就是人們口中的 「鐵飯碗」。但是,就是有這樣一個人放棄了自己在銀行穩定的工作,下海經商,歷經千難萬險最終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公司。但是因為開發新型建築,這個人最後卻成為了人人喊打的」老賴「。此人就是黃其森。

黃其森

早期成長

1965年,一個嬰兒誕生在福建省閩清縣,他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歡喜。最興奮的便是他的父親,父親希望把兒子培養成才、光宗耀祖。這個嬰兒就是黃其森。

在黃其森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對他進行啟蒙,希望他能夠贏在起跑線上。這也為父親之後的嚴苛教育埋下伏筆。自黃其森懂事開始,父親就對他進行嚴格要求,力求讓他優秀。

面對著父親的重壓,他並沒有被打垮。他非常聰明,知道父親的良苦用心。終於在他自己的努力與父親的嚴格教導之下,黃其森15歲就考上了福州大學。隨之,他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神童」。

黃其森

一切都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黃其森並沒有像古人仲永一樣,他在大學也認真刻苦地學習,或許還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但是他並不是「書呆子」。雖然他年齡較小,卻比較成熟,能在大學中廣泛的結交朋友,這也為他以後的創業積攢了人脈。

1984年,黃其森順利地大學畢業,進入了建設銀行工作。因為他非常勤奮而且能夠吃苦,所以他的業務能力非常強,很快就得到領導的器重,並成為了管理層。他的父母也對兒子的工作情況比較滿意。但是他的父母不曾想過,12年之後他們的兒子將會放棄這份寶貴的工作

那是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已經10餘年,那時的大陸掀起了下海經商的熱潮,福建作為臨海省份機會很多。黃其森顯然被這股浪潮吸引,但是他並沒有立即決定,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拿定主意,決定辭職。

改革開放

父母知道此事之後,由當初的不同意轉為不得不接受,既然兒子已經做出了選擇。他們也選擇相信兒子,於是拿出自己的積蓄幫助兒子經商。

創立公司

1996年,黃其森在福建註冊成立了泰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了成為商人的第一步。

他將自己公司的業務範圍定位於房地產開發,也是當時比較熱門的一個方向。

泰禾集團

但是,在經營了數年之後,黃其森發現泰禾集團一直處於中游水平,幾乎接不到大型的工程。雖然賺的錢足夠度日,但是作為15歲就考上大學的「神童」,黃其森並不甘心,他希望自己能夠施展自己的能力,他希望自己的公司能成為行業的「領頭羊」。

他卻忽略自己與公司的短板。作為公司的執行官,他的大學並沒有學習經營方面的知識,他的12年工作生涯也並沒有真正了解公司經營,所以他的經營能力並不強。這是他自身的原因。

就外部環境來看,他所成立的公司競爭力不強,泰禾在當時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公司,無法讓別人完全信任。另外,泰禾無法同那些大資本進行競爭。大資本的背後往往是家族式的龐大集團,關係網及其複雜。

破局突破

這些問題擺在面前,下面就是黃其森一一破局。首先黃其森轉變思路,大膽創新。他希望能另闢蹊徑,尋到新的發展方向。幸運的是,他找到了。他把集團要建造的房子定為中國特色的庭院式建築。

在當時市面上,千篇一律地建設高樓,幾乎沒有多大的差別。所以這個想法是非常具有創新性而且有強大競爭性的。這種中國特色的庭院式建築將購買者定位到社會的精英階層,滿足了這一階層的買房需求。

高樓地產

接下來就是實施階段,深圳是當時將改革開放走在最前端的城市,他並沒有將自己的計劃首先在此地實行。而是選擇北上,在相對發展較慢的北京進行這項計劃。這也是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最終確定的城市。

2002年,黃其森斥巨資在北京建設「運河岸上的宅院」項目。雖然備受質疑,但是黃其森頂住壓力,繼續堅持。最終迎來了從未有過的巨大成功。

「運河岸上的宅院」項目

由於名字新奇,價格較高,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庭院的環境優美,造型精緻,設計巧妙的讓人驚嘆。許多精英階層被其吸引,紛紛購買。

這個項目是泰禾集團走精細化線路的「開門紅」,也讓集團執行官黃其森認識到這種精細化線路的正確性,也讓他看到了未來公司發展的方向。這也是他破局的最後一步——真正確定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

高檔小區

2010年,在黃其森的帶領之下,泰禾集團成功上市,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篇章。也意味著黃其森的泰禾集團已經做到了行業前端水平。

泰禾集團

但是黃其森並沒有自大,而是想到了在同年回饋社會。捐助閩西北災區1000萬元,支援錢塘小學建設300萬元,為貴州貧困縣建衛生站捐款100萬元。

決策失誤

泰禾集團按照這種積極的勢頭髮展,應該很快就會成為行業的領軍者,但是黃其森卻在之後的幾年之中接連出現了決策失誤。

2013-2014年間,泰禾集團瘋狂拿地,但是黃其森低估了瘋狂拿地之後的風險。瘋狂拿地意味著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拿地之後並不能一夕之間把房屋建成售賣得到利潤。

土地

而且泰禾集團瘋狂拿地相當於是把建設房子的錢,投入到了買地上,就會導致沒有錢建設房子。最後的結果是陷入死循環,最終導致資金鍊斷裂。

泰禾集團瘋狂拿地之後,負債率一直居高不下,這也印證了瘋狂拿地是黃其森成為「老賴」的根源所在。

由於黃其森這一決策失誤,給集團帶來的沉重的打擊,泰禾集團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恢復,但是黃其森在此時選擇的方案卻是對樓價進行上漲。

這個方案是非常錯誤的,不能夠因為負債多而對商品進行漲價,用漲的價格去填補虧空是不現實的。消費者在購買地產時會對價格進行比較,如果現實中的價格確實是高於平均水平,他們往往不會選擇購買。

而且在當時房地產行業極度飽和,各個房地產開發公司競爭激烈,這一漲價的舉措恰恰是把消費者拉向其他集團的懷抱,更不利於集團的發展。

決策失誤造成的影響非常巨大,2018年,泰禾集團土地成交價款在50億元左右,同比斷崖式下滑。但是黃其森卻在2018年7月,福布斯中國慈善榜排名第8。集團經營已經處於下滑態勢。為什麼黃其森選擇捐錢而不是賺錢,這不合常理的原因是什麼?黃其森

黃其森

其一,黃其森實際是想通過自己的捐款贏得大眾的好感,讓自己的得到大眾的支持,從而增加集團的曝光度,促進集團形象的優化,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集團房地產事業發展。

其二,黃其森是想通過自己的捐款營造出自己的集團仍是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的假象,讓自己集團中上上下下的員工相信自己的集團,讓集團的股東們放心自己的資金投入。

其三,黃其森已經在2016年11月,獲得「2016企業社會責任年度公益人物獎」。如果此後不繼續捐款,不進行慈善事業。他自己也會被大眾非議。

可是,想要通過捐款手段挽救集團的方式是收效甚微的,大眾從心裡支持捐款行為,但是要花幾乎全部的積蓄買下房子是不太可能的。員工會根據工資情況來判斷集團情況,股東會通過專業會計公司報表來評判這一集團。

大廈傾頹

後續幾年,黃其森一直在設法彌補之前的錯誤,但是收效甚微,終於在2020年4月迎來了傾頹的命運,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信息顯示,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這條信息也暗示了泰禾集團的命運。

黃其森

黃其森落得如此結局令人嘆息,如果從根源來說,還是他並沒有系統的學習經營管理,他只是憑藉著自己的聰明頭腦進行決策。實際上,成為集團的掌舵人需要很多方面的能力,並不是僅僅聰明就可以的。

泰禾集團的最初的成功是黃其森提出的住宅精細化策略,這個策略是黃其森聰明的體現,但是當公司真正上市之後,面對的外部挑戰更多,這需要掌舵人有絕佳的經營管理能力,但是作為集團執行官的黃其森顯然是沒有足夠強的能力去進行正確的決策,去面對外界的風雨打擊,去進行及時並且正確的彌補。

曾經的他是遠近聞名的「神童」,現在的他是人人喊打的「老賴」;曾經的他狂賺兩千億,現在的他負債兩千億;曾經的他身居高位,現在的他跌落神壇。黃其森的一生也真的是經歷了大起大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2aaaaa416b7df2e3dce372f8ae10226.html